聆聽教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13:16
聖言遺教
聆聽教宗
2005年4月10日   明報
編按:香港時間,上一個主日的凌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魂歸主內,留下信徒的追思。生於1920年,卒於2005年,在人世間的84年,教宗的通諭、牧函、演講文稿,汗牛充棟,更曾著書《跨希望的門檻》及《禮物與奧秘──晉鐸五十週年紀念》,惜高妙深奧,一般人不易讀懂。本文摘自《如何去愛》一書,乃編輯自教宗的話語,閱之,可領受教宗對世人宣示的以慈愛拯救世界的指引。
承認軟弱
因信仰的真理,同時也由我們的經驗與理性肯定,人類個人是自由的。這個真理不能背棄而不理,以至於將個人的罪推諉給外在因素,如結構、系統或他人。最重要的,這會否定個人的尊嚴與自由,反而凸顯---即使是以負面和災難性的方式---他對所犯的罪該負什麼責任。對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美德表現或是對罪的責任更個人化和不可轉讓。就像所有人類的事一樣,良心有時也會失敗、良心有時也會把幻影當作真實、良心也會犯錯。良心的聲音很微弱,會被嘈雜,且令人分心的生活方式所蓋過,長期犯嚴重的罪,就有可能使良心窒息。
良心需要培養和教育,比較好的塑造方式---至少對那些有信仰恩寵的人來說---是與聖經上啟示的道德法則聯結,在教會及聖神的幫助下,得到權威性的解釋。
耶穌在人間時,他傳揚天主的寬恕。但祂同時也教導我們,互相寬恕是得到天主寬恕的必要條件。祂教我們這樣祈禱:「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他用這個「如同」做條件,把天主將來要審判我們所用的準繩放在我們的手中。
以愛寬恕
最真實和最高的寬恕形式是愛的自由行動;正因為它是愛的行動,它有它內在的要求:第一個要求就是尊重真理。
愛的邏輯
正確地閱讀歷史,會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並欣賞個人與團體彼此之間在社會、文化與宗教的差異,這是走向和好的第一步,因為,在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若要建立真誠關係,一定要尊重差異。壓抑彼此差異,可以產生表面上的和平,但也造成一個不穩定的狀,事實上,全新暴力隨即接踵而來。
我們必須自問:我們能與基督完全和好、卻不先彼此完全和好嗎?如果我們彼此不能和好,我們能聯合在一起、並有效的為基督做證嗎?我們不先寬恕彼此,能和好嗎?寬恕是和好的先決條件,但是,如果缺少內在的蛻變與皈依,寬恕不會發生,而皈依指的是歸向天主,這是恩寵的作用。
我深深相信,唯有寬恕,才有真正的和好,因此,我期盼每個人都能走上寬恕的道路,去尋找和平。我充分地了解,寬恕似乎不合人類的邏輯,而人類的邏輯經常造成不斷的衝突與報復;然而,寬恕乃是出自愛的邏輯,而且,天主已經把這份愛給了每個男女、每個民族與國家以及整個人類家庭。
提防極權
我們必須要釐清,「不健康的國家主義」與「愛國主義」之間的基本差異,前者教導人民藐視其他國家或文化,而後者則是適當地愛自己國家。真正的愛國心,絕不會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換取自己的國民得到好處;因為到頭來,這樣做也會傷害到自己國家:做錯事,是會傷害侵略者與傷害者雙方。因此,國家主義,特別是那些最激進的形式,是直接相反於真正的愛國主義;今天我們必須要確定不讓極端的國家主義繼續產生新形式、錯誤的集權主義。
戰爭,即使是那些為「解決」引起戰爭的爭議而發動的戰爭,只會留下許多受害者與被破壞者的痕,導致後續的和平談判障礙重重。意識到這點,應該會鼓勵個人與國家從此超越「戰爭文化」,不單包括是最可憎的形式---也就是以發動戰爭做為誇耀優越感的工具,同時也包括比較沒那麼令人厭惡、但破壞性並不遜色的形式,也就是依賴武力做為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是在我們這個熟悉最複雜、毀滅性科技的時代,有急切需要去發展一個一致的「和平文化」,好能預先阻止並反對那似乎不可避免的武裝暴力發生。「和平文化」的行動包括:採取行動,遏止武器工業與武器買賣成長。
甚至在這麼做之前,真誠期待和平的心意必須轉化為堅定的決心,以移除所有達成和平的障礙物。為此,不同的宗教可以有很重要的貢獻,就像他們過去曾做過的,就是清楚地聲明反對戰爭,並勇敢地面對因此產生的危險。
何以痛苦
痛苦的事實常出現在我們眼前,並且常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靈魂、以及心靈上,痛苦一直是人類存在的一個偉大的謎題,但是自從耶穌以祂的苦難及死亡拯救了世界以後,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看法:通過痛苦,人能夠在自我給予中成長、及達到最高的愛,因為祂「愛了我們,且為我們把自己交出」,因分享十字架的奧秘,現在痛苦能夠被接受、和痛苦共存生活,如同在基督的救世工作中和祂合作。
在十字架上,「痛苦的福音」已經顯示給基督徒了,耶穌從祂的犧牲中認出天父所設定為拯救人性的方法,祂也照這個方法做了。祂也告訴祂的門徒他們會與這個犧牲有關,「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痛哭、哀號,世界卻要歡樂。」
我要提醒大家關注世界的貧窮已到極度困乏的地步。數億的男女與兒童,每天忍受飢餓、危險和邊緣化。這些情嚴重的侮辱人類尊嚴,並會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
貧窮驅趕許多人到社會的邊緣,或更糟,迫使他們趨向滅亡。對許多人而言,戰爭已成為一個冷酷的日常事實。那些只對物質與市場生命短暫的商品有興趣的社會,常會把那些對它的目的沒有用處的人邊緣化。
這是真正的人類悲劇,有些人選擇閉上他們的眼睛,以無動於中保護自己,他們的態度好像加音(該隱)「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但我們有責任提醒每個人,天主已尊嚴地告誡:「你做了什麼事?聽!你弟弟的血由地上向我喊冤。」
市場再思
有一些集體的和品質方面的需求,是市場機制無法滿足的。有許多重要的人性需求無法以市場機制的邏輯來衡量的。有許多產品按照其性質是不能、也不應該被買賣的。
的確,市場機制提供了安全的優點:幫助有效地利用資源;提倡物品交易;最重要的是,市場機制把一個人的慾望與喜好擺在最中間的地位。在交易中,滿足另一個人的慾望與喜好,然而,這個機制帶把市場偶像化的危機。
教會召喚我們在對文化有影響力的地方,成為勇氣與知識創造的記號,例如:教育的世界裏,如學校與大學,研究科學與技術的地方,及在藝術創作與慈善工作的領域。這個表現不只是為了能認出和淨化那些嚴重壓抑現存文化的元素,但也是為了透過它們根植於福音及基督徒信仰的豐富來源,提升這些文化。
《如何去愛》
著: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譯:鍾岩、韓清平
出版: 啟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