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危机下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3:28

图文:危机下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2日 14:07  新浪财经
  2009年12月22日,“2009中国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危机下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论坛。(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09年12月22日,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危机下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论坛。

  主持人王广谦:刚才周行长给我们做了主旨演讲,我听他演讲的过程当中,我就想,记者同志也需要他讲讲价现实的东西,我们大学老师听这个还是很有味道,知道了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为什么选这个?工具有什么用,为什么放在工具箱里面,我们懂得了货币政策是一门高超的政策。下一节我们还有6位先生就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发表演讲。下面我们请王永利先生进行演讲!

  王永利: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论坛,我们这一节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我觉得这个题目很重要。经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和中国金融迎来了历史性的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要求。所以,我认为把这么多专家、学者、权威的政策制定部门集中起来做一个研讨非常重要。

  首先我自己认为,经过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乃至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里,我自己认为中国国运昌盛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展开,但大家可以回顾一下,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金融还没有完全开放,特别是对外汇管制依然很严格,所以避免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这次危机推动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上一轮改革里,我们成立了金融工委,把国字头金融机构的人事组织关系从地方独立出来,剥离了商业银行附属公司,剥离了大量不良资产,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素质。

  之后大家知道东南亚危机之后,大量的国际资金从东南亚撤出,但那时候又面临拉丁美洲的金融动荡,全球资金大量回笼美国,使美国过热的IT、网络产业迅速升温。非常不巧的是2000年网络泡沫刚刚破灭,2001年911爆发了,美国大幅度的降低了基本利率,从2001年初三次降低降到03年6月份的1%,同时大量投放货币,而且在2000年前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政府财政开支在不断加大。这推动了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大量资金流出美国流向哪呢?中国在经过几年的谈判之后,我们是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进一步敞开了我们的大门。大家会看到在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很多资金开始流向中国。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2000年才1655亿,01年首次突破2000亿,达到2121亿,之后开始迅速上升。08年我们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这么快的增长,如果没有美国大量投放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的。这个过程里为了应对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我们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很突出的表现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这个过程我不用再讲了。

  到了2004年开始,美国1%的低利率政策在全球经济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难以维持,所以04年6月份开始连续17次提高利率,到了2006年6月份把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这个提高利率到了06年达到顶峰,到了06年9月份就产生了不好的结果,刺激贷款开始出现大量不良,07年上半年,很多发放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开始倒闭。07年7月份,当大量刺激报道出来以后,我们知道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了。这个过程里,中国在做什么呢?我们在推进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同时06年开始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这里不仅体现在金融机构越来越多,而且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金融的市场迅速发展,同时资产价格也在迅速上升。同时我们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是外汇走出去,资本市场的价格在迅速上升。我觉得如果不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在07年7月份已经让大家都知道了的话,如果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危机再晚发生三五年,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中国是什么情况?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结果,因为那时候各方面已经非常的快的升温,刚刚升温了一年,从06年下半年快速升温到07年的7月份就开始危机爆发,我觉得这点上来讲,中国非常幸运。危机爆发之后,特别是08年的雷曼兄弟倒闭,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实体经济迅速衰退,中国政府迅速调整了宏观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迅速稳定下来,而且率先止跌反弹,这个过程里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迅速提升。

  所以回过头看看这十年,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已经取得了了与日本平起平坐的地位的话,现在我们可以说中国已经取得和美国平等对话的地位。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个重大的国际变化的话,这样的结果可能不大容易。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国的金融在这个时期也同样影响力在提升,不管金融规模还是影响力,大家知道人民币走出去的征程已经起动,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这些方面都将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积极参与。但是我觉得必须看到,正因为中国面临着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的大环境,正因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他应对国际局势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外开放和经济联系将更广泛、密切,将面临的挑战也更多、更复杂。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金融同样如此。如何面对机遇,增强信心,积极进取,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因为这次危机之后很多国际上的大型金融机构遭受了重创而感到自己了不起,我觉得我们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问题,觉得我们以前向人家学习,他们是我们的导师,现在觉得导师还不如我,千万不要这样认为。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要认真吸取日本在高速发展之后经济金融陷入长期低迷的深刻教训,进一步深化自身改革开放,扎实练好自身的内功,切实提高水平,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加快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进一步的发展。

  这里我觉得因为战略具体到每一个金融机构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我想只是结合这次的论坛提出一些大家在研究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时候可能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一个是最近我们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大家关注的新问题,一个是最近几年各地政府都把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而且在全力打造总部在本地全国发展乃至全球发展的金融机构,或者叫金融平台。我知道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着手筹建本地的统一的投融资平台。要把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基础设施、企业存贷款、融资统统整合到一个平台里。这种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在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它的发展会不会对国有或者中央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还有待观察。这次金融机构的干部人事关系还在地方,从长远发展,大家知道十年前我们把国有企业的国有金融机构的人士关系弄清了,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我觉得还有待分析。

  第二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进军金融领域和房地产行业,我知道很多大企业的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等都已经有,这对我们金融监管能不能到位、金融监管和国资委的关系怎么衔接,未来行业经营的发展怎么管理提出了一些条件。再有大型公司依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客户群也在积极的向金融领域进军,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收付清算,那就要求开户,就会有存款、贷款,银行发展首先从收付清算开始的。大家看看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邮电业产生的影响,和我们最近表现的报纸业的影响,做金融的同志要高度重视。再有中国的改革过程里会面临着宏观调控的需要,刚才周行长也讲到,各种货币工具里难免有一些宏观调控的临时性需要,比如98年的时候我们把信贷规模取消了,但是在08年宏观调控的时候信贷规模又回来了,09年放开了,10年后会怎么做?现在我觉得也有待于观察,下一个信贷规模的时候,会带来一些行政化的约束,而不是纯市场的自由清增结果。

  再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今年5月份之后中国外汇贷款迅猛上升,特别是最近10、11月份,每个月都是一百六十几亿美元的贷款增长。同时外汇存款升的非常小,大家知道人民币存贷款是横向发展的,贷款越多存款一定更多。但是外汇存贷款受到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流通,受到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影响,往往是反向变动的。那么中国已经采取走出去战略,需要银行给予走出去的企业更多的支持,外汇贷款的需求在增加。但是存款可能恰恰在人民币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比外汇利率还高的时候,可能外汇存款是在下降的。外汇存款到哪里去了?全部到中央银行,因为他是做结售汇。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未来的外汇存贷款怎么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的,也包括对外汇存贷款利率、外汇贷存比率的管理是需要研究的。另外人民币走出去征程已经启动了,但人民币走出去,特别是前段时间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业务发展来看不尽人意,有时候可能过我的考虑这种做法对中国企业、对中国客户的好处,而忘了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如果只顾一方好处,另外一方是不容易接受的,特别是他们的产品不是求着你买的时候那更不容易。这个问题上国家要有更高的战略思维和安排推进配套的一系列改革,才能保证人民币在未来以更快的速度走出去,发展成重要的结算货币和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是这次危机爆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在全球化的过程里,全球化的进程与各主权国独立的司法财政、税收、金融等等这些政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这次危机之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特别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由于全球史无前例的大幅度排放,未来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包括刚刚已经出现的债务危机的问题在所难免,弄不好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危机,对此我认为是中国在研究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过程里都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金融发展的宗旨或者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知道金融是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贸易合投资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若干年来,金融发展好象越来越偏离了这个宗旨和这个根本目的。我们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大量的金融交易中心它的交易有多少现在是真正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能需要我们平静下来仔细加以分析。可能更多的已经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实体经济越来越不赚钱的情况下,大家更多的是挤到了金融市场进行炒作、投机,金融交易中心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转变成金融的赌场,我觉得还是值得加以分析的。在研究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后危机时代改革发展里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希望对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未来安排有所帮助。

  主持人:王永利回顾了我们中国金融发展的十几年的过程,听起来虽然中国金融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也注意他提出了我们还有一个稳定的、需要审慎的看我们自己,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包括他谈的国际化的问题,是更容易引起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有请第二位嘉宾,中国建设银行(5.74,-0.10,-1.71%)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胡哲一先生演讲!

  胡哲一: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想后金融危机时代内容非常丰富,前面的发言人讲了很多内容,我想就一个具体的方面进入这个题目。

  应该说后金融危机时代从某个角度说是人类近百年来总结经验教训,然后进行经济、金融的根本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时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认为就是人类现成的基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改革和转变。从这个方面讲,发展低碳经济和社会成为世界性潮流也成为当前的国际热点,所以我就银行业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来讲几点想法。这也是我们从企业微观的角度,顺应国内外大趋势在今后经营发展方面想到的热点和重点。

  围绕这个主题我想讲三点,第一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当前资源、能源过渡的开发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家知道已经加剧了整个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现实已经严峻的证明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维持,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向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模式加快转变。通过改革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来构建低碳社会、维持生态平衡、摆脱气候威胁,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不管有多么艰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新的引擎,这是国际大背景,大家都知道。

  从我国来看,我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于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大家知道,虽然这次哥本哈根会议各国存在严重的分歧,最后也没有达成法律性的约束文件,但我认为,共识已经形成,方向已经明确,步子也已经迈开了,从国际大背景下,我们中国已经成了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还有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质来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我国能源、产业和消费结构有效的缓解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和紧迫的任务,没有退路,没有别的选择。

  那么我国应该说也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我国是最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包括我们最近建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就新能源企业打交道明显增多,业务明显扩大,速度相当快。新形势下巨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为金融业开拓了新的天地,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我国银行业大有可为,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件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件事必须要干,能不能干好呢?我认为是能干好的。理由如下:首先在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中银行业要在贯彻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该说今年以来,我们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已经更加明显了,首先我们已经明确的承诺了2020年减排目标,这是向全世界承诺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明年要开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着手起草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金融业主体的银行业,有责任、有能力认真贯彻国家的宏观政策,在支持低碳经济中走在前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其次在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中,银行业在业务开拓和金融发展上大有所为。低碳经济不光是责任,我们银行业也是有利可图的。一是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有大量的、大批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量的新兴产业不断成长,这就产生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二是银行业在提供低碳经济相关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空间巨大,包括为项目开发者提供信用咨询服务,开发相关的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展低碳项目的各类融资等等。三是银行业参与碳交易上有明显优势,利用这些优势,银行可以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也可以作为中介为交易者提供相关的、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三点,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银行业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扩大了经济的总量,必然扩展了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有些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有些还没有看到。以及为这些产业配套的服务和产品,会给银行业创造巨大的新兴业务盈利空间和潜力,同时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银行业的社会公众形象,提升其企业信誉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大型银行应发挥民营的作用。首先国有大型银行具有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最重要的,我想就是国有大型银行长期以来积累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推动新兴经济发展的较强的实力和丰富经验。大型银行带头落实国家新的政策,支持新兴经济模式的发展上是有实力、有经验的。同时大型银行资金雄厚、产业联系广泛,信贷总量大、涉及面广,具备支持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和能力,加上大型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比较好,有较高的对新兴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完全可以发挥作用。今年建设银行在支持节能环保、推广绿色信贷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建设银行早在06年就将贷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作为我们首先审批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目前我们更是在信贷审批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向两高一控产业贷款。去年绿色贷款项目基金超过5千亿,今年又有大幅度增加。近期建设银行又加快了这方面的具体步伐,专门成立了专题小组,对碳交易工作进行了探索,我们开始了深入研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我们国家近年来的发展。对这些碳交易市场,建设银行参与方式和碳交易的风险收益评估进行了研究和测算。同时选定了一部分的试点分行和试点项目开始碳交易方面的试点营销工作。同时与国内外市场领先的专业化的机构、公司洽谈低碳经济发展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品合作。

  今后将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积极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继续大力创新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一是继续坚决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从五个方面,进、保、控、压、退,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二是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相关金融服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充分发挥建行发展比较快的海外分行的合作,抓住重点客户,尽快形成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业务,三是加强中介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金融咨询服务。四是结合信贷业务,利用我们行自身的贷款客户资源,推进碳交易业务的开展开发相关的金融产品。五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建设银行已经与国内一些排放权的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协议。同时我们也看到,国有大型银行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的金融服务,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这也是我们在实践谈到、研究中想到的,跟各位交流、参考。

  风险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政策性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前景难料,政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碳交易市场前景还不是很明朗,我们国家还没有出台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已经出台的一些具体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第二是项目审批风险。近年来国际上碳减排项目的审核尺度严格,难度加大,特别是涉及到我们国家的项目。这对申报减排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的风险。第三安全性、盈利性风险,有关低碳经济的项目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目前的需求、管理、技术、风险各方面市场都有,但有不确定性。所以是否产生预期的效益,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这是第三。第四是价格和汇率风险,很多低碳的项目具有期货一样性质的不确定性,市场的波动、供求变化非常剧烈,而且很容易受一些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冲击和左右,加上一般制度项目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同时包含市场价格、交易、供求和汇率的风险。

  此外银行直接参与国内外碳交易市场以及开发相关的理财和衍生产品还面临与其他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一样的各种风险,而且可能更大,因为是人们所部熟悉的。同时由于减排的项目专业性比较强,运作的周期也强,前期投入比较大,目前整体开发、批量开发、系统支持,支持一批企业,而不是一家企业。经验非常少,单个的有,但系统的整体的比较少。还有国内大客户面比较大、市场广阔,他们走在银行前面,他们自己已经开始走进了低碳经济及其碳交易的市场步伐,他们自己干起来了,所以再去跟他们合作,他是老师你是学生,那他怎么跟你合作呢?

  这些方面来看,目前银行要加快开发与低碳经济和碳交易排放相关的服务还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对这些风险和困难我们还要足够的正视,在实践、探索中努力的加以防范和克服。

  最后各位来宾,我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决定人类命运的新生事物,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低碳化是必然的、艰苦的、长期的过程,那么推动低碳经济的相关金融服务业面临风险和困难,尽管如此,我们相信,在我们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银行业一定能发挥机遇、开拓创新,在加快业务拓展,抢占发展先机的同时,为建设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兑现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作出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银行的贡献,谢谢各位。

  主持人:现在情况有了点变化,屠光绍先生因为一会有事要离开,所以我们现在有请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屠光绍:首先向大家和台上准备发言的嘉宾表示歉意,我刚落地又要回去,要研究上海下一步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说我就是到北京来谈这个事的,所以我说我发言的同时,还想听听专家们各个方面的见解,我说我再回去有利于上海地方的工作。

  今天发言的专家、学者、领导都是来自于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金融的机构,发言名单里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好象还没有,所以我想把口味换一换,以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谈谈,围绕我们的主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就是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对金融业下一步发展改革有哪些需要,从这个角度再来谈,如果观点和中央管理机构、中央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机构的观点如果相吻合的话,下一步金融改革发展的路子就更加有针对性了。

  今天我想谈三个问题,很简单,第一个谈谈地方尤其是上海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情况,第二点谈谈地方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金融的服务有哪些方面的需要。第三谈谈地方政府怎么样运用好金融资源,地方政府应该做好哪些配套服务,谈谈我们的下一步思路。

  首先我想谈谈地方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上海,结合上海的情况,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做一点介绍。因为这次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家越来越多的把目光、视线放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因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阶段可以这么说,我们叫保增长的应对金融危机的阶段可以说告一段落,进一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任务。但应对金融危机的阶段已经过去,大家现在更多关注的是怎么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涉及到了中国的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的问题上,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近经济工作会议之前,温家宝总理到上海,在听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他说他这次来上海就谈一个问题,就是上海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为这个问题他提出来上海面临着比较多的挑战,同时他又提出来上海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方面有调整、有基础、有能力走在全国的前列,这当然是国务院领导的期望了。所以围绕这个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我想如果说它是对全国来说是一个共同的面对的重大挑战的话,我想这种重大挑战对上海而言显得更加刻不容缓。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知道上海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下一步上海发展的面临的各种制约,使得上海经济就结构调整,既有共性也有它自己的突出矛盾和特性。这个特性就是相对全国而言,如果上海不能率先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破题,能够往前推进,它不光是影响上海自身的发展,也会制约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当中的领先和带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上海而言更加急迫、更加重要,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谈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时候,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是什么关系,我们理解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是从整个宏观角度谈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大的模式,这个有了很多研究。那么,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结构调整更具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方式带动了一定的经济结构,反过来一定的经济结构又支撑着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具体的工作是要从经济结构这个角度入手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又涉及到不同方面,总体来讲涉及到宏观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出口、消费、投资,这是宏观的经济结构。另外学者、专家们认为又和产业结构有关系,所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者内部的产业划分。在产业结构里,又进一步细化,微观层面又是企业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当然在企业结构里还有一个产权结构就是所有制结构,就是这个企业是什么样的所有制,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还是混合的。

  所谓宏观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再往下最终,因为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通过企业的产品体现出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产品,这个产品越来越多的大家谈到了,可能就跟我们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还有其他非物质形态的产品就有关系了。所以整个经济结构我们说结构调整,恐怕是要从不同的层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谈到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其实这个话题应该这么讲,上海的结构调整是从很早开始,因为大家知道实际上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上海的产业结构跟现在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家熟知的,知道上海的比如当时的自行车,现在量已经很少了,上海的纺织手表,纺织原来在全国的量是很大的,后来淘汰了。手表大家知道上海还有,现在还有一点,但整个量都下来了。缝纫机、电视机、服装、轻纺,大家知道,过去上海就是全国制造业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想上海的过去由计划经济时期,由全国制造中心的地位面临的第一轮调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第一轮调整。过去的制造业基本淘汰了,通过淘汰也是很痛苦的过程,过去把它叫做“壮士断腕”。后来调整到现在目前为止,上海一产量很小,不到1%,二产制造业,现在已经到了六大产业支柱,主要是几个大的产业,包括钢铁、石化、汽车这类的,还有成套设备。二产大概占到了46%、47%,当然现在比重也有一点下降。也就是一、二、三产业之间,二产关键是调结构是六大支柱产业里,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振兴计划,结合上海产业发展目标,要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由过去的六大支柱里比较过多的依赖土地、资源,变为更多的依靠科技。三产是现代服务业,关键包括金融业发展,所以在产业里,在结构比例上应该加快发展,重点是突出二产高科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服务经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所以上海结构调整,一直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在面对,而且是不断的调整。到了当前结构调整到了新的一轮的关键时期,比如从上海宏观经济来看,从出口、消费、投资结构来看,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要反思上海比较多的,比如出口对上海的冲击比较大,上海的二产的六大支柱里有很大是出口,所以出口对上海影响非常大。怎么平衡好,另外在投资里,大家知道投资主要是工业投资还有基础设施、房地产,上海对房地产投资依赖比较大,消费来看,消费一直比较平稳,但上海通过消费拉动内需有很大的空间,所以从宏观的结构就需要调整。

  另外也面临企业结构的重任,大家知道上海国有经济比较强,大家反映上海民营经济活力不够,上海国有经济的比重过大,上海的国有大型企业占有举轻若重的地位。但如果要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兴科技型产业、创业型产品,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要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个产业结构里,应该说能不能保证在企业结构里怎么推动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企业结构优化上海经济结构,这个任务也非常繁重。

  第四个是产品,就不多讲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下一步的结构调整大概,无论是在宏观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在这四个层面都需要加快推进,我们简单的来讲,概括为两个重点,一个就是低碳金融:中国的机遇和先进制造业,一个是现代服务业。这里对于宏观的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都提出了一系列的需要。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应对地方结构调整的任务,实际上是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要,如果用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过去的经济结构,我们知道金融服务是有一整套跟它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方式,简单的概括,比如说过去投资拉动,政府项目、工业项目,通过这样一个项目以土地批租、各种资源的聚集最后带动银行的信贷,银行的信贷是通过地方的融资平台,这个只是说我们描述他的形态的时候,现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说过去金融服务的方式,他确实有他目的。应对结构的调整,实际上需要我们在金融服务上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跟进,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来改变和调整金融服务。

  我们总结了一下,可能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我简单的从地方,在地方工作需求的感受来看看,恐怕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这些方面的转变有的已经在发生,有的进一步加快,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的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加快金融服务的转变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取得金融服务如果不能跟进地方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一个方面会使得我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得不到支持,使得我们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制约。不能跟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需求,我们会受到极大制约,第一个就是要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完善,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我们融资结构的完善,大家一般谈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我们当然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比如说上海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这里面估计可能就会对直接融资会有更大的需求的,大家在谈直接融资的时候,更多的谈到了公众化的,比如说股票、公募,它一开始并不具备公募的条件,所以可能在直接融资的融资的方面,还有很多非公募性的金融融资渠道,比如股权融资等。所以应该说结构调整之后对融资结构的改善需求大大增加。结构融资不光有证券化的,还有非证券化的,不光有公募的还会有私募的,而且增加的态势已经出现。

  第二个通过金融机构的健全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转变,就是我们各类金融机构有一个进一步健全的问题,比如对于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我们都在改变和调整对企业信贷的思路,也比较多的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方式。但总体来讲,我们目前的金融机构体系还不能完全对应各类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个意义上讲,不光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这需要发展,而且还要发展其他的除了银行以外还有其他的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创业企业的服务。

  第三通过金融企业机制的改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为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然会对金融企业的服务、经营提出需要。最近我们遇到很多,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银行提出了很多需求,这类企业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很难拿到银行贷款,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上不断跟进,才能满足不同企业的需要。

  第四,通过金融服务领域的拓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我们结构调整之后,有很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去我们可能金融服务没有覆盖到,但新的增长点出现之后需要金融服务,比如像上海的情况,就比较突出,上海要发展航运中心,航运的金融实际上是航运中心里服务航运业的,国际航运中心有些行业金融需要金融服务。我们过去这块的领域,我们自身的金融服务进入的不多,那么相对来讲国外在这方面,包括国外比较有名的航运中心,伦敦、新加坡包括香港,这种行业金融比较大。而我们的行业金融租赁、航运保险、航运融资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需求。所以我们金融服务领域要扩展、跟上。

  第五,通过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不多讲了。

  第六,通过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服务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比如说市场有了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下面的场外市场会应对大量的中小企业需要。比如碳排放权这方面的市场体系,再比如为了更好的促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服务经济,通过贷款存量的调整,比如资产证券化、比如信贷转让市场。

  第七,通过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促进结构调整,我们在开放过程中包括人民币国际贸易的结算,需要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第八方面需要通过金融终结服务的配套支持调结构,因为我们金融机构服务新的产业、新的企业发展的时候,其实不光金融企业自身的问题,一定要通过中介的配套,比如对中小企业更多的信息、信用体系、评估,这一类的中介服务,包括会计,一定需要有中介服务这样才能配合结构调整和转型。

  第九通过金融发展宏观环境服务好结构转型,很多金融机构想支持结构调整,但受宏观大的政策制约,比如说税收问题,因为我们在金融机构支持产业调整,和企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这里面就有可能遇到怎么样在十二五的时候有所调整,但是科技型的这块又非常重要。

  最后第十,通过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支持结构调整,这里更多的是指随着一系列新的小型的金融机构,尤其是有些准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包括担保机构,这样的融资性的机构发展之后必须需要地方承担一定的对金融业务的管理,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全覆盖的监管体系。

  我想从这十个方面,地方经济尤其是地方的结构调整过程中对金融的服务、对金融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这样十个方面的需要。

  最后谈一下就地方政府做好金融资源促进结构调整的思路,主要是三个方面,尤其是对上海来讲。第一适应服务全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快上海金融业的发展,突出来讲就是加快上海金融服务建设。我前面谈的十个方面很多都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面对的内容和问题,只有加快金融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好全国经济调整和转变,同时金融又会带动上海自身的结构完善。第二在利用好各种金融资源,包括各方面的金融资源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为金融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是地方政府必须要面对的。我前面说到,我们对金融的服务有那么多需要,那么金融的服务能不能跟上,还要取决于地方为这些金融服务的改进,为这些金融资源的配制提供更好的服务。上海主要从信用环境方面、法制环境方面、人才服务方面、在服务的环境方面需要有一系列的跟进,为了让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好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适应新的金融业态的发展需要,服务好金融机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地方对准金融类机构的监管。大家知道随着金融结构的不断完善,确实出现一批又提供金融服务,又不是接受公众服务的新金融或者准金融,包括PE、VC、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等机构,这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地方主动、积极的承担管理职责,使准金融业态得到更快的发展。

  最后衷心感谢各类金融机构对上海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谢谢!

  主持人:谢谢屠光绍先生,下面有请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张光华先生做演讲,大家欢迎!

  张光华:讲一些观点,很高兴和大家交流。作为银行业,现在中国的银行业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市场营销、服务创新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是很大的。我交流的题目就是加快银行金融服务方式的转变,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第一就是从经济形势变化来看,从现在金融危机好象已经过去,正在复苏阶段,虽然我们说不稳定、不巩固,但我们现在探讨的问题已经是后危机时代的问题。从国内金融同样也面临很多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情况下,结构不平衡、出口需求降低、产能过剩、结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给银行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现在面临这些风险和压力,我们如果再继续走以信贷资产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向型的、粗放型的经济方式,这条路如果可持续经营的话,这条路不是长久之路。第二点经济方式的转变,顺应整个金融制度的变迁的迫切需要,危机之后一个重要的方面,各国金融监管都在加强,跨国金融监管也在加强,最明显的是对资本质量、资本规模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质量的压力,也就是资本约束的压力,同时在金融市场结构上直接融资的力度更加扩大。优质的企业、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融资,银行贷款需求市值在减弱。我们今年在全国4万亿投资贷款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投资带动的,银行盈利能力、风险管理水平等等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银行仍然要继续加强服务方式转变。

  最后整个金融业竞争压力的变化,竞争加剧的变化也促使银行金融方式的转变,现在银行业本身在竞争,同时保险、基金、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互相也有竞争,现在IT、互联网的变化,第三方支付的扩大,很多非银行领域、非金融领域也进入了银行的传统的商业领域,这样商业银行业面临着金融方式的转变。

  第二点,经营方式的根本方向,加快银行集约化经营,我国商业银行要改变重规模、重速度,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的规模、速度都很快,尤其是贷款为主,这种方式长期以来是不可持续的。如何转变,向哪个方向转变有以下几个目标。第一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角度,我们的经营管理者,普遍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资本、节约资本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本效益,越来越多大中型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法和市场模型的模型法等支持体系,使资本剂量更加准确同时引进和完善资本分配制,也就是将资本分配到每条业务领域、每个区域、每个产品,甚至每笔贷款,这样使资本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评估、监测,使我们减少资本消耗或者增加经营效益。第二重视了风险定价比例,对于银行来讲,如何提高定价能力,最重要的除了资金成本、运营成本、资本成本之外很重要的是如何准确分析风险成本,使我们的真正的银行贷款定价不仅覆盖其他成本,还要覆盖风险成本,通过信用评级对风险差异化的定价,使我们的风险和收益互相匹配。第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不仅是要严格的成本分摊,费用管理,提高费用效率,保持合理的成本收入比,同时战略投入上进行评估,建立一个完善的战略对于成本评估的体系。第四提高客户经营水平,一方面提高对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平台,同时加强客户细分,建立完善、专业化服务标准和增值服务体系,不断深度挖掘高价值客户的贡献度。第五提高人员配制效率,提高人均创业能力。

  第三点在银行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几个问题,首先,就是考核体系,完善考核体系,除了在董事会层面,对银行考核更加科学、准确之外,同时从高管层上也要努力探索引进经济利润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将短期和长期盈利水平结合起来,质量、规模效益结合起来,将风险和收益结合起来。第二,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各级管理者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的短期收益。第三,持续优化银行流程,主要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链为管理重点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在前后台分开的基础上进行运营的集中,从管理体系、流程优化中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第四,银行内部加快资源整合,从客户队伍、渠道、产品、信息等等多方面集约化的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第五,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引进现代的量化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准确度量风险成本、业务量等复杂关系,对风险技术调整,加以合理量化,对资本和成本有效分配,使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准确。

  由于时间关系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相信中国银行业会在危机后取得更大的发展,谢谢。

  主持人:谢谢行长的精彩演讲,下面演讲的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裁、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丁运洲先生大家欢迎!

  丁运洲:尊敬的主持人,非常容幸能够参加这个论坛,本届论坛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为主题。

  我主要谈三方面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进行批评指正,第一方面说一下金融危机给中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也孕育着发展机遇。一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危机影响了公众对保险业的经营,特别是几家保险公司遇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二是金融市场剧烈的波动挑战,为保险业的资产充足与管理与防范风险带来较大的压力。三是利率周期波动的挑战,增加了资产匹配环节的挑战,加大了风险。定价风险也在加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市场信用环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有不少毁约的情况。导致出口保险市场受到很大的影响。再保险的费率上升,进一步加大了压力。

  另一方面,危机也确实孕育着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保险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为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保险业崛起创造了历史机遇,所以金融保险业的崛起孕育着机遇,标志着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西方国家相对的削弱,保险业来看,08年业务发展首次出现了下滑,同比负增长是2%,08年中国的保险收入实现正增长39%,排名跃升全球第六。接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保险业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很可能会大幅度加快。第二,应对危机的积极调整政策和适度货币政策,为保险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第三金融危机促进保险业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第四是违法违纪,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改革完善提供了借鉴。

  第二个问题说一下我们中国人保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化危机为机遇,实现了业务又好又快发展。中国人保是新中国保险业的创始大型骨干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福祉都发挥了保障作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政策,以及我们自身的工作基调,应该来说,我们实现了快速发展。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开发了天津滨海新区交通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我们在17个省市区深入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率先在14个地区推行了惠农保障项目,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现在在农村占据整个保险的60%,可以说我们的社会责任非常重大。与此同时我们也为国家4万亿投资的项目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险,包括航天、电力、水电、地铁、快速铁路等等。这一系列有利措施的推动下,中国人保的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健康保险等新型业务持续发展,整体经营业绩创出了近十年来最好的水平。我们的业务发展范围,到今年9月23号已经成功的建成了中国人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金融集团,我们的业务范围涵盖保险、投资,包括证券、股权、债权等等。

  第三对于后危机时代,中国保险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建议,我们现在都在研究这些事。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彻底消除,还有不确定因素,我们要健康和持续发展,确实提高竞争力,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把握长期目标与短期措施的平衡,这对加快发展、科学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危机传染。

  第二把握好鼓励创新和加大监管的平衡,美国根据我们的研究规定,我们认为美国金融创新是过度的,中国金融创新还不足,还有很大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把握好创新和强化监管的功能。可以说系统性风险是非常大的,要不注意的话。所以要加大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防范创新的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

  第三把握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通过危机,央行的作用开始增加,监管机构的作用在增加,这是件好事,应该要强化政府管制,但我们认为是不是也要处理好与市场机制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督的内在约束,加强信息披露、不断完善保险监管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促进规范竞争,强化道德风险控制,让资本和管理者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

  第四要把握好综合经营和分业经营的平衡,银行业进入保险业很容易,但是保险业进出银行业是很困难的。但其他基本已经实现了混业经营,所以混业经营必然存在风险,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混业经营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两者之间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平衡。监管部门要稳健推行混业经营的试点,企业要自己制定发展战略等方面。

  第五也要把握好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平衡。因为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防范风险的手段。

  第六要把握好保险保障和投资功能的平衡。我们呼吁一定要把握好保险保障和投资功能的平衡,长远考虑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回归到风险保障的核心部分,这一点保监会强调的非常厉害,这是技术性的发展条件。

  我今天的发言就到这里,不好意思,我讲的快一些,因为我还要赶飞机,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丁运洲先生做的演讲,这一阶段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田仁灿先生,大家欢迎!

  田仁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轮到我发言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可以说了,原因之一是从早上到现在我听到了最有智慧的方方面面的一些理论的探讨、实践的探索以及各方面的思考。我也有一点点的附加值,我的行业是资产管理行业,就是做资源配制,因为这个行业是做资源配置,我们必须比较多的关注宏观的问题,所以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想越俎代庖,但我们希望能比较深刻的理解宏观形势以及未来大的趋势性问题。所以我诚惶诚恐思索很多,今天想和大家进行交流,仅从一个资产管理行业的从业者角度考虑问题。

  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可能会有失全面,请大家原谅。我有几个想法,第一这次金融危机原因很多,有次贷泡沫,也有过度衍生产品产生和交易。原因不多说了,但我感觉在今天大的议题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波及的面广,危害比较重,对全球实体经过打击也比较重,主要是的确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剧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今天讨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究竟全球化是不是有问题,或者我们金融发展是不是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的最实质的问题。

  我个人感觉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获得这么巨大的成功,我们得益于最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进程,如果我们没有全球化跨国界的交易,我们出口带动性增长也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既得益于战略上的正确以及我们在步骤上的合理,包括摸着石头过河等智慧,但我们也的确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的历史的时机。所以从这次意义上,从这次危机以后,包括20国集团大家讨论的并不是全球化的问题,而是讨论今后金融的形势是不是需要各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协调包括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和监管协调。

  所以我说,我们认同这样大的背景,也认同终究中国的经济,实体经济、贸易乃至金融方面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话,如果认同这一点,我们是幸运,因为我们在尚未完全开放金融,包括没有完全加入国际金融体系当中幸免于这次金融风暴,但却目睹了这次金融分风暴的成因,也可以冷静分心这些金融创新,如果管理、监管不当带来的危害,所以我的感觉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这个机遇可以概括的说是给我们金融体系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可以冷静的分析各个国家、各个金融体系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的应对方法,以及他们原来体制的弊端以及漏洞,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我们金融开放的战略以及实现这个战略的途径。所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犹豫,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的大的旗帜和方向。

  第二个方面我想如果我们认同这次机遇的话,该怎么做呢?如果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冷静的分析一下我们自身的现实,刚才已经听了很多关于现代金融体系的现状,我的观点是我们这次之所以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冲击,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有步骤的开放,我们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幸免于这次冲击,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但这种因为相对比较封闭的金融体系能幸免于这次国际金融风暴,不能说我们的问题比别人少的多,我个人认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巨大的,这些问题可能有自身特色,有我们自身的发展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和发达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也就是大家讲的过度杠杆、过渡创新,金融体制的透支,包括监管不当等等。但我们的体制是相反的,我们是金融创新不足,市场效率还不高,我们仍然没有很好的完善体制去应对市场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所以这个文化上,我个人理解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理解我们开放的方向、我们的努力目标在哪。但是发达市场和我们之间实际是面临一个根本上、本质上一致的问题,就是我们始终处在必须回答金融监管行政调节与市场自律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在发达市场,在金融高度发达的市场当中没有处理好,而我们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过度的监管或者我们金融创新为什么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所以这个问题我相信是这次金融危机,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的确给我我们非常深刻的一课,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动态的、辩证的看,而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

  另外今天我们还谈到低碳经济,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很奇怪,恰逢气候成为我们全人类关注的问题,其实这次金融危机本质上也是时间上的巧合,我们在哥本哈根讨论如何经济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谈论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的建设的同时,我们又在谈论如何让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符合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在全球都面临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以及我们自身的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方面,他们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所以我想,除了我刚才讲到的、提到的个人观点,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一个金融体制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迫使我们要考虑未来的金融体制怎么能更灵活、更有效支持低碳绿色的经济。

  我想提出个人一个观点,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我是做投资的,我们是从事资产管理,我们是市场的一分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当我们有一个有高效率的资本市场的时候,的确可以让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具有未来前景,包括可以给我们经济转型带来更有活力的企业,所以我们未来的金融体制不光要注重监管方式的前沿化,同时我们应该考虑金融体制的变化,应该在监管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使得它更灵活,这是我相信我们一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想在这里提出另一个观点,就是说中国的金融体制这次虽然没有受到外部冲击,但我们不能放缓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大量的知识,但我个人体会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我们也面临不断招聘新的员工,希望创新,希望有产品开发。我深刻的体会是,没有实践的市场是不会有好或的人才储备,我们可以建立很多大学、很多知识,但这些人没有看到过,所以我们不可能有优秀的人才支撑金融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当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不断荣辱国际大家庭的同时,我们的金融体系也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这时候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经验和人才不足的问题,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所以我想有很多这方面的思考,我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加快对内开放,也就是我们在开放金融体系对外开放之前,应该加快对内的开放。刚才屠光绍先生谈到了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上海市政府从地方政府所需要的金融方面的服务,我相信无外乎都证明我们必须要搞活金融体系,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才介入到创新之中,让我们的金融体系更加有活力,等有一天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把金融体系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支撑点,我们具备经验也具备人才储备。

  时间关系最后谈一点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我觉得我们在谈论新的经济体系,包括低碳经济的时候,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企业的责任,作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我们有我们的企业责任,这个责任之一就是深刻的理解我们的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我们现在国民经济在新的增长点上遇到的挑战,我们要积极的承担起机构投资者的责任,也就是我们要积极参与市场化定价体系,我们要给出有成长性、能带来高效益,但是低能耗的企业更多的估值,这是我们的责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社会法人,我们也有社会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跟大家汇报海富通,已经两年来从事一个我们称之为“永恒”的项目,就是我们官名为“绿色与橄榄枝的”活动,在我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时候,我们希望把一部分利润反馈给社会,我们通过绿色橄榄枝活动不断的在学校培养下一代环保节能的意识,我们也接受别人对我们能耗方面的检验,同时我们也希望在环保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为结论就是我们这次的金融危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暂时的创伤,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相反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能够因为了解金融危机的声音以及应对的方法,诸多方面的经验,我们能加快金融市场化包括体系更有活力,另一方面我们金融体系在加强监管永恒的主题之下,要变得更加有活力,这样可以支持新一轮增长和经济转型,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田先生,我们这一节安排的嘉宾演讲就都结束了,我非常感谢他们,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安排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