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X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8:33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X

 

袁大成

 

 

甲:     经济学真正作为一门的理论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之前,古代一些思想家,比如亚里士多德等虽然也有一些有关经济的著述,但那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也没有引起当时社会的关注。因为,那时的社会还不需要有经济学。

 

为什么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的运转开始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经济学就是为着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出来的。所以,经济学作为成体系的理论开始出现在最早形成市场经济的英国,就不是偶然的了。

 

 

乙 :西方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一开始就说了:社会经济的基本问题,是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而可获得的资源和产品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就产生了经济学。

 

甲: 这种说法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生产和产品更不丰富的古代和中世纪社会,却没有产生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们;现代社会的产品比起过去来说要丰富了不知道多少倍,却产生了无数的经济学家们为社会经济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可见,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应该另有所在,而不是你刚在所提的什么“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乙: 那么,在你看来,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

 

甲: 在我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天生是一种非平衡的经济体系,因此引起的市场经济所出现的不平衡问题,才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现代经济的基本问题。

 

很遗憾,对经济学的产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古典经济学派,却对这一问题的存在持否定态度。这在亚当 · 斯密那里,是因为其价值理论。在亚当 · 斯密看来,既然商品的市场交换归根到底是根据商品的价值而进行的等价交换,那当然不会出现不平衡问题。实际上,等价交换并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平衡性。特别是在生产资料市场上,即使通过等价交换所获得的生产手段,其价值与其可以产生的价值是可以有着巨大的不同。(比如,你用50,000元购买来的一辆运输汽车,尽管是等价交换所得,但是,这辆汽车给你所创造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50,000元)。

 

古典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问题的存在所持的否定态度,在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论战中也表现出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平衡性矛盾已经通过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而强烈地表现出来。对此,马尔萨斯当时就指出,有效需求的不足,正是生产过剩危机产生的原因。李嘉图站出来与马尔萨斯展开论战,维护了古典经济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马克思在谈到这场著名的论战时,他是站在李嘉图一边的。

 

最能反映正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均衡理论的还有“萨伊法则”。在萨伊看来,“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 按照萨伊的观点,社会决不会存在需求不足问题。因为,在他看来,生产不但制造产品,同时也创造需求。生产越多,社会需求就越大。举例来说,比如生产一件家具,其市场价格为100元,根据生产要素来分析,这100 元钱,最终都会作为工资,地租和利润而分配给工人,地主和资本家,所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购买力终究会把市场上所有商品买走,不会过剩。即使有,也只能是一时的,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力量,可以消除一切过剩。所以经济学应该关注的是供应问题,而不必操心经济的不平衡问题。

 

让我们来就事论事:在上述例子中,“萨伊法则” 忘了一点:它所谓的包含在100元价格中的诸如工资,地租,利润等购买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把产品出售了才能实现,特别是被萨伊法则计算为购买力的利润部分,更只有在产品出售后才能实现。这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产品因其价格等于包含于其中的诸购买力之和所以才有可能毫无剩余的售出完毕;然而,产品只有在售出后,其中所包含的诸购买力才能完全实现。这就是一个互相依赖对方先实现,才能实现自己的循环,一个无解的循环。

 

乙: 自马歇尔以后,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再从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价值学说来讨论价格了,而是从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变动来讨论价格。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派。

 

甲: 新老古典学派的共同点,就在于不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非平衡性。他们都认为,通过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完全可以实现平衡。在新古典经济学派那里,这平衡是靠市场均衡价格机制实现的。

 

按照市场价均衡价格理论,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个反比关系,因为对于买者来说,一般在较低的价格上比较高的价格上购买的数量要多。这就造成了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图1 中的 DD 线)。

 

相反,生产者总是总是愿意在较高的价位上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价格和供应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正相关关系,这就造成了供应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图1 中的SS 线)。

 

 

       需求和供应曲线的相交点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的数量。从图1 上来看,需求和供应曲线是在价格P1 和数量Q1 上相交的。这时的市场价格即所谓的市场均衡价格。这个价格下,供应和需求正好平衡,既没有过剩,也没有短缺。当然,这个均衡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市场上由于购买力不足而出现商品过剩,市场价格会下降,从而消除过剩,达到新的平衡价格。如果购买力旺盛而出现供应短缺时,市场价格会上升,从而消除短缺,达到新的市场平衡价格。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均衡价格机制。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们由此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不平衡是偶然的,在市场平衡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供求关系必然走向平衡。

          

 

 

    

        

 

                                             图 1 均衡价格模型图

 

 

 

   

乙: 这是很流行的观点。好像中国改革派经济学家们也持这种观点。

 

甲: 在《对话5》中,我们曾对这个被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均衡市场价格理论作过分析和评论。我认为,这个理论模型甚至不能符合实际经验。根据均衡市场价格理论,供应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它表示了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供应更多的商品到市场上。比如,在价格为10元时,假定利润为1元,生产者只愿意生产数量为100的产品;价格为11元时,利润上升为2 元,生产者愿意提供 数量为200 的产品;价格为12元时,利润为3 元,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为300;以此类推,价格越高,利润会跟着上升,因此生产者乐意提供更多的产品到市场上,所以供应数量和市场价格成正比,供应曲线在均衡市场价格模型中呈向上的曲线。

 

  若要我接受这个模型,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必须解释:在价格为10,利润为1

时,生产者既然愿意生产数量为100的产品,为什么却不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以获得更大的利润额?其实,当价格和利润率都有所下降时,生产者更努力试图卖出更多的产品以保持利润额不致跟着下降。就是说,在实际中,均衡市场价格模型中的供应曲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存在,与之相反的情况却比比皆是。这个模型一共由两条曲线构成,其中一条曲线在实际中是否存在还是疑问,那么这个模型还能成立吗?

 

   市场平衡价格记者模型还告诉我们,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时,市场价格会上升到新的供求关系的平衡点,从而消除供不应求的现象。我认为,自由经济市场机制的这一过程,可以看作为其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缺点。因为自由经济的市场机制的这一过程,带来更多的是通货膨胀,而不是经济增长。市场价格的随需求增加而上涨,只会对经济增长带来阻尼所用。

 

至于出现供过于求时,自由经济的均衡价格的市场机制所发生的物价下降,会不会消除产品过剩,我看也不一定。正如我们在过去几个对话中反复提到的:由于追求产出 > 投入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灵魂,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上总购买力将小于总供应。当市场上出普遍的现生产过剩危机时,原来的总购买力大都已经花费掉了,所以才有产品过剩危机的出现。这时即使减价出售过剩产品,能有多大的作用能?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追求产出 > 投入的差额,从而使总需求总是 < 总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市场价格机制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均衡价格不断地向下移动。这就是经济萧条期间人们经常可见的通货紧缩现象。它本身就是经济萧条的特征,即使在削减生产和销毁产品等等的帮助下,实现了均衡,也是经济萎缩后的均衡。可见,所谓的自由市场的均衡价格机制,既不能防止经济萎缩,更对经济复苏起阻尼作用。

 

尽管古典经济学派一味否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不平衡性,但是,不管是“看不见的手”也好,“萨伊法则”也好,还是“市场均衡价格机制”也好,都不能阻止资本主义经济过剩危机周期性的到来,特别是三十年代初所爆发的经济大萧条,更是使得西方国家一片混乱。在这一系列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人们终于开始清醒过来,开始与过去的标准学说决裂。于是有了凯恩斯革命!

 

乙:  凯恩斯革命是什么?革了谁的命?

 

甲:  在凯恩斯以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主流经济学派即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出现的不平衡现象是偶然的,在价值规律或均衡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会走向平衡。因此,古典学派都反对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并认为“一支看不见的手”自然会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对资源的配置调节到最佳状态。

 

     凯恩斯革命首先革的就是这种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平衡的学说的命。在凯恩斯看来,以往的理论,并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而这种不平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这里,凯恩斯继马尔萨斯之后,再次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再次接触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场经济学革命,并诞生了宏观经济学。

 

   乙: 你在我们的对话中也常谈到“有效需求”这一概念,这和凯恩斯所讲的有效需求的概念是不是一回事?

 

 

甲: 我对“有效需求”的定义与凯恩斯的定义是不同的。我认为,人们的需求有各种各样,其中有货币购买力支持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上得到满足,这样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用以区分一时间没有货币购买力支持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因为没有货币支持的需求,不管有多么急迫,也不管多么重要,在市场经济的秩序下,是没法得到满足,所以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是无效的。凯恩斯对“有效需求”的定义是,当社会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量,即有效需求。不过,尽管定义不同,但是定义的对象却是同一的,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个不同有多大意义。我和凯恩斯之间真正有着重要意义的不同,在于对“有效需求不足”产生原因的分析上。就是说,我和凯恩斯在寻找“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时,答案是不同的。

 

乙  : 有什么不同?请讲讲。

 

甲:    在凯恩斯看来,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储蓄。由于心理原因和储蓄倾向等等因素的作用,人们并不是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而总是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收入越高,储蓄倾向越大。对个人来讲是如此,对国民收入总体来讲也是如此。凯恩斯认为,储蓄造成一部分货币从经济流通中沉淀出来,造成相应的生产过剩,在乘数作用下,引发越来越大的生产过剩,最后导致经济萧条。

 

我不能完全同意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产生原因的分析。的确,人们是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为什么储蓄?为了将来需要时的开销之用。这样,从统计意义上来看,无数个过去的储蓄和将来的开销会在现时互相抵消。除此外,超前贷款消费已经非常普遍,比如,西方国家绝大多数购屋者都是贷款买房子来住的;他们庞大的贷款正是同时期其他人的储蓄,甚至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随时可用的活期存款。所以我认为,用储蓄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及经济萧条的原因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

 

乙: 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引起生产过剩和经济萧条呢?

 

甲:正如我在《对话III》中所分析过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是个非平衡体系。与自然经济不同,资本主义经济是追求产出 >  投入之间的差值的。这个差值也代表了资本的投资效率。只有在预期的产出 > 投入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生产才会开始发动。本来,资本主义企业以此为追求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一个社会所有经济单元的投入之和,正是这个社会系统的需求总量。既然这个社会系统内所有的经济单元都在追求 产出 >  投入,这个社会系统的总产出必然大于总需求。这个大出的部分就是生产过剩。 反过来看,因为总需求 < 总产出,所以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不管有没有储蓄,都是如此。其实,正如我们在以前的对话中反复所讲的,要使一个社会系统内所有经济单元同时实现产出 > 投入的追求,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就象要使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同年度都实现贸易盈余是不可能的一样。难怪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是要那么强烈地表现出来。

 

尽管我认为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分析并不完全,但是,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这一问题提出来,毕竟触及到现代经济问题的核心,即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性问题。既然认识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存在,由此得出的政策,当然是如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实现充分就业水平上的经济均衡了。由于凯恩斯理论在西方国家普遍被接受,从而在战后竟出现了一个长达25-30年之久经济繁荣的“凯恩斯时代”。通过这个时代,西方国家陆续进入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 ).

 

乙:  你把凯恩斯的作用说得那么大,那你又如何解释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因此经济学界又掀起反凯恩斯主义的思潮呢?

 

甲:的确,自七十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的调节市场的各项政策,呈现出效应递减的现象,或甚至失效。比如,前些年很有成效的赤字政策,现在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使得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失业率也跟着攀升,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使得原先一些反凯恩斯的经济学派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号下聚集起来,向凯恩斯的学说发动了批判。他们认为,出现经济滞胀问题,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就连凯恩斯的弟子,琼· 罗宾逊也承认凯恩斯的经济学遭遇到严重的危机,并称之为:“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

 

本来,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就是说,在经济萧条期间,失业率高升而通货紧缩,在经济上升阶段,则失业率下降,通货则膨胀。然而,现在竟然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和失业上升同时发生,即“滞胀”的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既不能从理论上提出解释,也提不出解决的办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窘境。

 

乙: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呢?

 

甲:  在我看来,“滞胀”的发生是以下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增长的极限:我在前面的对话中已经指出过,经济的增长终会遇到极限的。当产出量已经达到社会需求量的上限时,生产就已经饱和。就像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可以吃下无穷尽的土豆一样,由人组成的社会也不能吃下无穷尽的土豆。土豆如此,其它产品也是如此。经过凯恩斯时代经济的长足发展,西方国家大都进入所谓的富裕社会,人们的许多基本需求都已经满足,为这些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发展也已经走到尽头。如果没有人口的显著增长或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经济的增长只能非常缓慢甚至停滞。

 

2,        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增长,从而使社会对总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失业当然会上升。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普遍缩短劳动时间。但是,在私有企业激烈竞争经济的秩序中,要雇主自觉地缩短雇员们的劳动时间实属勉为其难。

 

 

3,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继续用赤字财政和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刺激需求,就会失效,而只能引起通货膨胀。

 

4,        70 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更加重了此通货膨胀。

 

5,        有效需求的不足,不仅仅在于储蓄的增加,而更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固有的非平衡性。所以仅靠减少储蓄或增加投资不足以彻底消除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的压力必然导致经济萧条。

 

6,        宏观与微观的矛盾。由于西方国家在微观经济体制上大都保持着私人企业制度,当国家实行刺激经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引起需求上升时,私人企业往往用趁机提高物价的方式来捞钱,而不会轻易采用扩大生产的办法来满足社会需求。正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所推崇的均衡生产价格机制的模型中所描述的那样: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会上升到新的平衡为止。这当然是通货膨胀,经济规模却依旧。而西方国家当时在宏观经济上实行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微观上依然是古典经济学所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其需求管理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

 

不管怎样,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试图以出现经济“滞胀”这一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来完全否定凯恩斯理论的意义与功绩是办不到的。西方国家毕竟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经历了长达20多年之久的经济繁荣,并因此跨入富裕社会,足见凯恩斯革命的非凡功绩。

 

乙: 那你又是怎样看待曾指导了包 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呢?

 

甲: 很遗憾,当西方国家经历凯恩斯时代的经济繁荣的同时,原所谓的社会主义的东方国家  ——  包括中国  ——  却依然局限在老古典经济学派的概念中而固步自封。因为这些国家在经济思想上的指导理论依然没有超出古典经济学派的窠臼。

 

乙: 怎么可以这么讲?包括中国在内的原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思想上的指导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主张国家指导下的计划经济的,古典经济学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经济。这两个能搭上边吗?

 

甲:  古典经济学派为什么主张自由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派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不平衡问题。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市场价格机制等等可以帮助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平衡,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否定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有不平衡矛盾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古典经济学家们是一致的。在马克思本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平衡性所致,而是生产无计划造成的。 所以,马克思主张计划经济,认为计划经济定可消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尔萨斯早于凯恩斯100多年之久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实际上已经触及到现代经济中的核心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平衡性矛盾。李嘉图为此同马尔萨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 马克思在谈到这场论证时,是站在李嘉图一边。马克思甚至认为马尔萨斯是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在说话。因为马尔萨斯在谈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时,顺便说了一下,一个不从事生产,专事消费的地主阶级的存在,有助于克服有效需求的不足。实际上,马尔萨斯只是在表达他的观点,即如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在《对话8》中所讨论过的 C系统与P 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社会经济大系统平衡的条件。至于这个 C 系统中是社会福利开支,还是军费开支,或是马尔萨斯所提到地主的寄生消费,在经济学上来看都是一样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不平衡系统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求一个与其过程相反的系统来支持其自身的存在,形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之所以反对马尔萨斯的观点,原因在于马克思并没有看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及其背后资本主义生产不平衡性的矛盾。

 

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还有恩格斯与杜林的论战。杜林在谈到生产过剩问题时指出,生产过剩是因为穷人太穷了。这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恩格斯却以调侃的口气反驳道:贫穷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古老事实,生产过剩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问题。只有我们的杜林先生才拿一个古老事实来解释一个现代问题。实际上,恩格斯不知道,此贫穷非彼贫穷,两个贫穷的根源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过去的贫穷仅仅影响着贫穷者自己的生活,现代的贫穷则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

 

也许因为亚当 ·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对马克思的影响太深,使得马克思在其理论上没有真正突破古典经济学派的窠臼。他的巨著〈资本论〉仅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运动的。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只是为了说明资本增值的源泉。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多地属于道德上的批判。由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没有触及到其核心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所以,以马克思经济思想为指导的原东方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依然深深受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所以在我看来,原东方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不过是国家资本主义而已。

 

所以,就在西方国家和若干标准学说决裂的时候,所谓的社会主义

的东方国家却继承了西方古典经济学思想,发誓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斯大林在其著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更明确地宣布了:

   

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

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这

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社会

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可见,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思想上仍然秉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精

神。这样,为了使国民经济能在积累中得到发展,为了现在又被称作

的利润极大化,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起劲地,变本加厉地剥削起工人来。中国在这方面要比其它国家走得更远。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高积累来追求国家资本的增值,劳动者不过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要素而已" (引自"< 对话-3 >)

 

正是在这种关于“剩余价值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而积累是资本增值的唯一源泉的原理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基本原理”的指引下,一种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热情主宰了中国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很长一个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学家们都把消费当做对积累的损耗而与发展生产对立起来。在中国经济学家们看来,生产和消费是一对矛盾,消费基金多了,生产基金就必然少了。为了发展生产这一长远利益,不得不限制消费。这比古典经济学家们中的供应学派走的更远,完全是他们的头脑依然被企业式经济发展模式所禁锢的结果。

 

乙: 既然你认为原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指导思想依然是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按照你的分析,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和解决经济的不平衡性矛盾,社会经济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萧条,更谈不上发展了。但是,为什么原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在经济建设和发展速度上却有很高的增长率,而并没有出现你所谓的经济失衡而导致的经济萧条呢?

 

甲: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在以开始时,自然经济的农业还占国民经济的大部分,工业化过程还刚刚开始,而这些国家,特别是苏联和中国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致力于重工业与交通设施等等基本建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由于追求积累的企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失衡。正如我们在《对话—8中所指出的那样,当一个项目还在基本建设阶段时,它就属于 C 系统。它在建设过程中不但没有产出,而且还吸收 P系统的产出,消化着 P系统的过剩产品,从而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平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国家在经济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称的古典经济学派为指导理论,却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萧条,反而经济增长率却很高。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些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却很少,因为这个时期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基本建设和重工业的领域。

 

但是,随着这些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发展,这些国家原自然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少,市场经济也越来越占主要地位,重工业和其它基本建设的产值也需要向向消费品和服务业等终端产品中转移。而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却还抱着省吃俭用,增加积累那套小业主或企业主式的思想不放,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在中国,多亏了政府盖仓库的热情和经常性的“计划调整”,才把这种失衡所导致的生产过剩掩盖起来。但却掩盖不了人民的贫穷。

 

乙: 这些观点你在过去的《对话》中已经多次阐述过。那么你是怎样看待中国的经济改革呢?

 

甲: 由于中国的经济学界一直笃信增长需要积累,积累来自剥削的经济学信条  —— 很遗憾这些信条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所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也符合从小生产者到企业主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 所以,当改革开放一开始,当他们发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原来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水平时,他们自然的想法就是,这是因为中国缺少了剥削和积累色结果。所以他们力主中国补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残酷剥削的课。因此所谓的经济改革,不过是把原来的国家资本主义变为私人资本主义而已。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由于受自己的头脑的限制,看不到原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差距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和其它原东方国家实际上所缺的是凯恩斯主义这一课,他们却让中国去补已经被凯恩斯批判过的课程;这样的补课只能把中国社会从一个误区引入另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