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VII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5:28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VIII

 

袁大成

 

 

乙:在一开始的三个对话中,你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前所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后面的四个对话中你又对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那末,在下来的三个对话中,你打算谈哪些问题呢?

 

甲:在这次和以后的两个对话中,我要分别从社会经济系统结构和货币流通平衡的角度来分析讨论社会经济运动的平衡条件及经济增长等问题。最后,我要对经济学说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一个简要的评论和综述。

 

乙:在我们的所有对话中,你都不时地提起诸如“平衡”,“运动”等概念。为什么这些概念如此重要?

 

甲:因为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指导者们,无论在改革前还是改革后,都缺乏从宏观经济运动的平衡条件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的问题,仅把社会经济管理看成组织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而已。

 

 

顺便说一下,其实不止中国是这样,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流经济学观点也曾是如此,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在过去周期性的失衡。)

 

乙: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社会经济的管理难道不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组织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吗?

 

甲:如果把社会经济的管理仅仅看成是组织产品生产和供应,那么,就会把社会经济变成了企业经济。以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就不避免地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使社会经济的运转陷入危机。

 

乙:你这段话过于抽象,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以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还会陷入危机?

 

 

 

 甲:   我在《对话III》中已经指出,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不同,企业经济是一种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平衡显然不能靠企业本身来获得,就像我们不能够想象饭店这种企业可以靠饭店本身员工自己的消费就可以运作下去一样。这种企业经济模式由于本身的不平衡性,就必须靠外部市场的存在,才能运作起来。然而,如果社会经济的指导者们,仍然以企业经济的那些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时,整个社会经济就成了许多企业经济的叠加,其本身的不平衡性当然不能在这样的叠加中消除,从而使社会经济在整体上也会失去衡,企业的运作最后也会陷入困境。

 

企业只有在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才能赚取利润。但是,从整体上来观察问题,就不难看到:一个社会内部所有部门的投入总和,正构成这个社会的市场总容量。如果这个社会的所有部门都是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利润的企业化经济单元,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就必然会失去平衡。就像在国际贸易中,要使全世界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同时达到贸易盈余是不可能的一样,要使社会内部的所有部门都变成盈利的产业部门,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陷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乙:但是,现代社会就是由众多企业单位组成的啊。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大堆企业的迭加。你能不让这些企业不用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其运作吗?

 

甲:企业当然要靠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其运行。但是政府就不能用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正因为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大堆企业的叠加,所以就需要政府介入,进行经济调节,否则社会经济就会走向失衡,从而发生生产过剩危机。

 

  社会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大系统。其中的生产部门,仅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我们把它叫作社会产业系统(P 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有着诸多的系统元素,即企业单位,尽管在这个子系统内部的各产业单位有着各种各样的交换,但在赢利条件下,这个子系统本身是个不平衡系统。任何一个不平衡系统,如果它能够长期运作下去,它必然是一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部,必然有着另一个与其过程相反的不平衡子系统存在,形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像在我们地球的生态大系统中,光合作用系统与呼吸作用系统,就是两个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子系统一样;在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与其产业系统相依存的,还必须有另一个子系统,非产业系统,即社会消费系统 C来与社会产业系统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社会经济系统的统一体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改革中,一些经济学者们要把中国许多社会事业部门包括医疗部门都产业化的主张是多么无知。我们下面还会进一步看清这一点。

 

乙: 为什么社会产业系统不能靠本身来平衡?产业部门不是有各自的成本开支吗?社会产业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也不是有着大量的相互购买吗?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机制难道不能保持社会产业系统本身实现平衡?

 

甲:历史上曾占过主流地位的某些经济学派认为,生产不但制造产品供应,也制造着需求。因为,在这些经济学家们看来,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诸生产要素的开支所形成的购买力,终究会把市场上的全部商品买走,不会过剩。即使产品一时过剩,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过剩产品会降价售出,从而恢复市场平衡。

 

实际上,正如我们在《对话III》所分析讨论过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是追求产出  > 投入的差值的。这一点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是不能靠自身的购买力来平衡的,就像我们不能想象一个餐馆可以靠自己的雇员们的大吃大喝就能运转下去一样,以追求利润和资本增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企业部门是不能单靠企业生产成本所提供的购买力来实现平衡运转的;必须要有产业系统以外的购买力才能帮助产业部门实现生产平衡运转。

 

至于一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内的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购买,能不能帮助产业系统内各个产业部门实现平衡运转,这可以分几种不同的情况来讨论。

 

我们首先来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品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购买的情况。

 

比如,纺织器材生产部门同纺织品生产部门就存在有大量的相互购买活动:纺织品生产部门购买纺织器材部门的纺织器材,纺织器材部门的员工购买纺织品部门所生产的纺织品。

 

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纺织品生产部门用于购买纺织器材的开支,只是其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纺织品产出值的一部分。那末,纺织器材部门所得自出售纺织器材的收入,加上纺织品生产部门的其它成本开支,还是小于纺织品产出的终产值。就是说,在产出大于投入的前提下,纺织品产出值大于投入的部分,显然不能靠纺织品生产链上的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的购买力来实现的。

 

可见,那种依靠重工业的支出来实现产业利润和社会经济平衡的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所有重工业产值(不包括军事工业)最后都要转移到终极消费品的产值中去,换句话来讲,重工业的所有产值,其实都只是终极消费品产值的一部分。重工业的成本支出当然也是终极消费品成本支出的一部分。顺便说一下,这里的分析结论也是针对那种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平衡运转的理论的而言的。

 

即使来自别的产品生产链中的购买力,也不能帮助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实现整体平衡。比如,即使有来自食品生产链上的购买力来购买纺织品,那也同样有出自纺织品产业链中的购买力去购买其他产品或服务。这可能使某些产业部门实现利润的条件下运转,但是却不能使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在整体上即能实现利润(即实现产出大于平衡)又能平衡运转。

 

 

这种分析适合所有的不同产业部门的相互购买情况。比如,如果医疗系统也是产业部门,那么来自医疗系统的购买力实际上不过是来自其他产业系统的员工们在生病购买医疗服务是的花费的一部分。套用上面例子,那就是医疗系统购买纺织品等等诸消费品的购买力,实际上不过是纺织产业等等诸产业的员工们花在医疗上的费用的一部分,其实仍然是纺织业等等生产的投入的一部分,显然仍然不能帮助纺织等诸产业部门在实现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的平衡运转。只不过更糟,因为在产业化的时候,医疗部门也在追求利润,所以,其成本花费只是医疗部门收入的部分,从而使社会经济更加不平衡。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一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可以靠自身平衡,那就是,这个产业系统的所有经济单元的利润等于零,就是说,产出=投入,或者所有企业所赚取的全部利润都被资本家用来消费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社会内的所有部门都是产业部门也不成问题,也可以实现经济平衡,而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但是这样一来,如果利润率等于零,私人投资者还会投资生产吗?

 

资本主义经济只有在产出大于投入,利润率大零的情况下才会开动。然而,从宏观整体上来看,一个纯由这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单元组成的社会,是不可能同时让其内部的所有经济单元实现产出大于投入的盈利情况,如同不能想象世界上所有国家可以在同一段时间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贸易盈余一样。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盈余的代数和只能等于零。国民经济也是这样,从总体上来看,其内部各经济系统之间的价值交换的代数和也只能等于零

 

所以,从实现社会经济平衡运转的条件上来看,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不能由清一色的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产业部门所组成;还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不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诸单元所组成的子系统,就是我开始所提到的C 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就是要吸收和消耗产业系统所追求的产出大于投入之间的差值,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运行。

 

乙:  你能不能讲讲你所说的C系统都是那些单位?

 

甲:  属于C 系统的单位首先包括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诸部门,如政府部门,养老院部门,医院部门,教育部门等等。

 

当然这些部门的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这些部门是向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时,它们就属于C 系统,其运作费用(通过政府)来自P系统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部分。其功能,不仅在于向公众提供免费的诸项服务,而且也在于消耗社会产业系统产出的余额,维持社会经济整体平衡。

 

当这些部门成为自负盈亏的收费的产业部门,那么就变成P 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部门所赚取的利润越多,社会经济的不平衡性就越突出。

 

属于C 系统的单位还包括国防部门和军火工业,因为军火工业的产出并不出现在国内市场上分享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而其成本开支却加大了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用于吸收 P系统产出的产品余额。因此,国防工业也是C 系统的组成部分。与之相似的还有宇航部门等等。

 

属于C 系统的还有公共设施的基本建设。比如一条铁路,可能需要好几年的建设才能完成。在完成前,社会对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这个阶段,它就属于社会经济中的C 系统,社会对其的投入也在市场上形成有效购买力,用于吸收 P系统自己所不能消化的产品余额。

 

 

但是,上述铁路工程一旦建成投产,就变成 P 系统的组成单元。同样,一条公路在建设完毕后,如果是收费公路,它就变成了 P系统的组成单元;如果是免费公路,则仍然是C 系统的单元。不但某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如此,即使私人产业部门,在其基本建设期间,也是 C 系统,一但其建成投产并开始盈利,就变成了 P 系统。反过来的情况也有,如某些原来盈利的产业单位,陷入亏损期间,就是 C系统中的一分子。从投资者的观点来看,盈利的单位变成亏损的单位,是很不幸的事情,然而,从社会经济整体上来看,亏损的经济单位,也发挥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既作为C系统的一分子,来平衡社会产业 系统(P)的产品余额,消除生产过剩。

 

可见,许多经济建设,其性质是可以在P系统和C系统之间转变的。政府应该而且可以在动态中通过调整参数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大致平衡。

 

我们现在再用图示来说明 社会经济两大系统的平衡:

 

 

 

 

 

 

  

 

 

 

 

 

 

 

 

 

 

 

          

政府

政府开支

 

 

 


产业系统

总产出(P)

P系统员工

医疗,教育

国防,科研

社会保障

公务员工资

 

 

 

 

 

C系统货币购买力流向

P系统剩余产品流向向

税收

基本建设

 

 

 

图1社会经济平衡图

 

从图1可见,产业系统P在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其系统内部的员工们,仅能购买P系统总产出的部分产品。其大于总投入部分是产业系统内无法消化的余额。产业系统的资本效率越高,即产出值越是大于投入值,这个余额越大。如果没有来自产业系统之外的购买力,产业系统内各个生产单位,将由于剩余产品的积压而不断地裁员,在乘数作用下,市场进一步萎缩,最后爆发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

 

 

 

仅靠P系统不断地扩大投资,也不能阻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因为新的投资固然增加了一时的购买力,但很快也带来了新的产出涌入市场。从而使新一轮的产品过剩危机更严重。

 

而C系统则不同,C系统只有开支,没有产出。换句话来讲,C系统只向市场投入有货币支持的购买力,而其向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却是免费的,当然不会消耗市场中的有限购买力。实际上,C系统就是 P 系统产品所需的外部市场,它所提供的购买力帮助P 系统实现其利润,并和P系统共同组成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统一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当C 系统所购买的产品大致等于P 系统本身不能消化的余额时,即 产业系统所追求的产出大于投入之间的差额时,社会经济在整体上就会实现平衡。

 

乙: 那么,社会消费系统,即你所讲的C 系统所花的钱来自哪里呢?

 

甲: 因为我们定义的C 系统诸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免费的。所以 C 系统中的诸单位不可能从市场交换中得到货币收入。除了 C系统中暂时处于基本建设阶段的某些企业项目,其货币资金来自储蓄外,C 系统中大多数单位所花费的货币资金,只能来自政府财政支出;而政府的财政支出来自税收和国有企业所上缴的利润。这我们可以从图1 中清楚看到。

 

乙: 要靠国家财政来支持C 系统,那不是要增加国家的负担吗?国家当然可以通过征税来支持财政开支,那不就是增加社会负担吗?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政策之一,就是国家管的越少越好,要尽可能地把那些吃财政饭的部门产业化,让它们在市场上自己养活自己,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避免中国象西方福利国家那样背上社会负担的沉重包袱。

 

甲: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正暴露了该观点持有人对经济学真谛的无知和头脑的浅陋。

 

《对话III》,我已经说过,近代企业经济同工业革命前的自然经济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近代企业经济是个不平衡经济系统,而这个不平衡性是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消除的,所以需要国家介入,需要国家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

 

谈到这儿,我常常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国家财政政策在维持社会经济系统平衡运转的至关重要性。

 

我们知道,陆地上象长江,黄河那样千万条河流都奔向大海,为什么奔流了千万年,上亿年仍然奔流不息呢?因为下雨。正是由于太阳的蒸腾作用,把流向海洋的江河水又蒸腾成云,云又降雨于陆地,所以才保持了长江,黄河等等河流万古长流。如果没有太阳的蒸腾作用把海水化作雨云重新带回陆地,那么,长江黄河的流水大概连一年都坚持不了,就得断流。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就好比流水,不断地通过购买商品而流向众商品生产单位。尽管这些生产单位也有种种成本开支,但这些开支仅是其产出价值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一个运动方向相反的过程来平衡,社会中流通着的货币,就会不断地在社会产业系统中沉淀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规模不断地缩小,最后停滞。这就是工业革命以来所周期发生的产品过剩危机。这种过剩,从货币流的观点来看,就是社会上已经没有相应的由货币支持的购买力,所以产品过剩就发生了。

 

政府的税收就好比太阳的蒸腾作用,它可以把以利润的名义沉淀在赢利的产业系统中的货币蒸腾起来,通过政府支出,降雨到社会中,从而保持货币继续流动,生产方可以继续进行。

 

由于国家税收的对象是社会各部门中所有够资格的人员,所以国家财政政策中维持经济平衡运行的功能被掩盖起来。实际上,从图1可见,如果国家税收对象仅是P 系统,那么货币流通照样可以进行,社会经济照样可以运行。反之,如果政府仅向C 系统的人员征税,那么,货币流动很快就会停止,经济活动也会难以为继。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了国家财政在维持经济平衡和货币流通中的作用。

 

如果只向穷人征税,就会缩小穷人们本来就很小的购买力,这当然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平衡。因为货币是在富人群体中沉淀下来的。富人的货币财富也远远超出了其个人和家庭的消费能力。所以,税收的主要对象必须是富人,必须是累进税。这不仅是为了社会公平而劫富济贫,而更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平衡运动所必需的措施

 

另外,如果政府把财政结余当作政府的目标,(即政府财政支出小于政府财政收入),那更会使货币在流通中沉淀下来,加剧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相反,适当的财政赤字却有助于消除经济萧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主张中国政府“放下包袱”,主张“医疗产业化”,主张“维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减员增效”的所谓“经济学家们”实际上是多么无知,因为其思维仍然局限在小生产者或企业主的思考方式中。这些人还嘲笑人家西方福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负担的包袱”呢?其实,正是这种所谓的“沉重负担”,帮助西方国家避免了三十年代那样生产过剩危机的重演,从而取得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乙: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就看不到这点呢?

 

甲: 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只是从生产方面来看待社会经济活动。长期以来,他们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是决定性的方面,是起点,是长远利益。这种观点是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局部经验的。西方国家的供应学派也持类似的观点。对于这个学派的学说,我们在后面的对话中如有机会再作简要地分析。

 

乙:和你所主张的相反,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主张中国要补上资本原始积累的课,所以政策上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富人们有了钱会去投资扩大再生产。钱在积累在富人手里越多,生产规模就会越大。钱到富人手中,其实就是资本的增值,钱到穷人手中就会被吃光花净,生产怎么发展呢?

 

甲:把钱都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没有广大消费者的购买,产品都卖给谁?连卖都卖不出去,谈什么扩大生产?

 

 

 

从货币流通和经济平衡运转的角度来看问题,当 投资 = 储蓄 时,货币就还没有从流通中沉淀下来,社会经济的运行也还算平衡。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平衡。因为任何私人资本家们都不会投资没有利润回报的项目。正如我们上面所指出的,一但这些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就会从C系统的项目变成 P 系统的项目,带来更多的产出。没有更大的市场来吸收容纳这些产出,社会经济就会更加不平衡,市场更加疲软,生产过剩和人民贫穷一起出现。如果国家政策向富人倾斜,就会使社会经济失去继续运行的平衡条件,社会经济会因为大多数人的贫穷而陷入生产过剩的危机中,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

 

乙: 向富裕的企业和私人企业家们征税,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继续生产热情呢?

 

 

甲: 如果为了让私人企业家们高兴,就免去他们的税务,而转向穷人们征税,就会使社会经济更加不平衡,使市场更加疲软。我们在图1中已经看到,国家财政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沉淀在富人钱袋里的货币重新流动起来,使社会生产活动继续进行。如果富裕的私人企业家们因此不高兴而失去生产热情的话,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实行公有制,把私人企业交给国家来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与私有体制的矛盾

 

乙:从你上面对图1的说明中,国家税收的总额似乎应该等于社会产业系统产出 > 投入的差额?

 

 甲:这是仅从实现社会经济平衡的角度看问题时的一种简单分析方法。在实际中,国家财政政策还有更多的考虑,在税收的总量上可以比社会产业系统产出余额更多。比如,我们拿医疗服务作例子。社会成员看病就医的需要,可以由政府统一管起来,也可以由社会成员自己负担。社会一般成员很难负担得起一些大病或突如其来得事故伤害的医疗开支,尽管社会所有成员都有得这些大病大灾的可能性,其实这些大病很难同时发生在全体成员身上,但是一旦发生在某个人身上,这个人及其家庭就很难负担得起。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国家应该出面来统筹社会全体成员的医疗服务,一方面,国家为全体成员一旦得大病或受重伤住院治疗支付所有费用,另一方面,国家向所有有收入的社会成员征取医疗费。这种费用的征取,就不完全出于经济运转平衡的考虑,而更多的是出于社会需要的考虑。加上种种类似的考虑,国家税收总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平衡社会经济运行的范围内。

 

乙:顺便说一下,你这样的主张,中国改革派智囊们要说你是在搞医疗大锅饭了!他们会说,这样的大锅饭极不公平,因为从来没有得过什么大病,受过重伤的人也得缴纳医疗费用,他们会觉得自己吃了亏的。另外,西方许多实行公费医疗的国家,都感觉到负担太重,有些吃不消。那么中国怎负担得起呢?

 

甲:我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单位,每人每月可以报销几十元医药费,超支不管的“小锅饭”才是国际笑话。这样撒胡椒面式的小锅饭,加在一起,会使医疗开支更庞大,而社会成员一旦得了大病或受了重伤,却照样负担不起而只能等死。由国家统筹管理的公费医疗制度,可以使社会全体成员,不管是穷是富,一旦得了大病或受了重伤,都能得到医疗保障。如果说这是大锅饭,那么这种大锅饭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的进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光缴钱,没机会得大病去享受过医疗服务是吃了亏,他完全可以上大街撞汽车去。这样他就不觉得自己吃亏了。

 

至于西方一些实行公费医疗制度的国家感到医疗负担太重的问题,是因为这些国家实行的是私有制。私立医院动手术的费用太高,医生大都是百万,千万富翁。这样下来,国家的医疗负担当然太大。中国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在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时,要保持医院和医药公司是国有的,医生是领固定工资的,这样医疗费用就不会很高。国家医疗开支大部分也只是在国家自己的不同部门转来转去,哪个部门赚的钱都得上缴国家财政,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种循环才显示了货币的真正社会意义。

 

总之,不要动不动就把国家财政开支说成是“沉重负担”。现代经济,由于各企业都是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利润的,是不平衡的经济体系,其总合会使整个社会经济不平衡。正确的政府财政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实现平衡以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极端的例子是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发展:由于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美国政府的战争开支反而促进了美国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用战争开支来促使经济实现平衡毕竟是种浪费,最好还是把政府的开支用在养老,医疗,教育,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等“社会负担”上来更好。

 

乙:扩大政府开支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

 

甲:如果政府开支来自税收,一般来讲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并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弥补赤字,那么,只要赤字额度小于现行流通中货币漏出的额度,那也不会引起多少通货膨胀。当然,这里所讲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而言。如果把货币发行量的增多都视作通货的膨胀,那么,在维持物价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产出的增加都需要增发更多的货币来维持交易的运行。这种“通货膨胀”应该是正常的。中国政府由于实行过于谨慎的货币政策,以至于出现货币量不够而“打白条”的现象,这实在是自困手脚。

 

乙:这个问题你在《对话I》中已经提过,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国国内经济真要出现钱不够的现象,政府就应该考虑增发货币,以补不足。

 

甲: 对。货币实际上不过是人们为了交换方便而发明的交换媒介。它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物物交换那种种不方便。当然,由于货币可以很方便地在市场上交换几乎所有物质产品和服务,所以储存货币要比储存其它物质商品要方便的多。所以,人们尽可能地要多存一些货币,以备交换其它所需的产品。时间一长,一般人于是有了钱才是真正财富的概念,甚至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但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却不能这样看待钱。它只是交换的媒介,不应该是政府也追求的对象。

 

乙: 但是,对于一定的经济规模来讲,发行多少货币才能满足需要,又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

 

甲:过去中国有一个说法,说是每发行一元的货币,市场上必须要有8元的商品对应才成,否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不知道这个1:8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关于货币的发行量,有一个费雪公式很能说明主要的关系 :

 

 

                                               M  =  PQ / V

 

 

在这里, M表示货币量,Q表示商品量,P 表示商品价格, V 表示货币流通的速度。即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 货币的周转次数。顺便说一下,一年发一次工资与一周发一次工资所需的货币量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货币的周转速度要大大快于前一种情况。

 

我对费雪公式没有大的意见。我只是要补充,国民经济的产出中,有越来越大的部分是由服务业所组成的。与农业和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没有一个有形的物质产品(P)放在那里供计算产值。服务业所有产值都是已经实现的,或者说都是卖出去的。同样,服务业的生产过剩也很难被觉察出来,因为它不象制造业那样有产品堆压来显示生产过剩。但是服务业和农业,制造业一样,它也是以其服务产品在市场上换取货币。其庞大的交易量和产值在许多国家都远远超过了农业和甚至制造业。所以,费雪的货币数量公式应该改为:

 

                                               M =  GDP/V

 

在这里,M依然表示货币的数量,单位是元;V 依然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也是元。这里,我们省去了价格P ,因为,GDP已经以货币为单位,所以已经包含了价格在内。

 

这个公式对政府决策就很直观实用。如果在某年某国的国内总产值是1000亿元,而货币周转速度是一年十次,那么,要承担1,000亿总产值的交易需要,货币发行需要100亿元。当然,我们所讲的货币发行量是指账面上的量,而不一定非要印出100亿元的纸钞。因为许多交易实际上就是账户间互相转账的。

 

        我们谈过货币的发行量要和经济规模相适应;也谈过经济发展了,货币的发行量也应该相应增大。现在我要谈谈,新增发的货币是怎样注入到正在扩大或已经扩大的社会经济的运行当中去的。

 

乙:是呀,发行货币是中央政府的事情,企业却是各种各样,私营的国营的都有,中央政府总不能见人就发一笔钱来把增发的货币量注入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去吧。

 

甲: 当中央政府查觉到社会经济产出已经增加,或者生产力已经因为购买力相对弱小而发生闲置,或者现有的货币量已经担负不起已经扩大的经济规模,中央政府就应该增发新的货币。中央政府把增发的货币量注入社会经济的运行中的方式有好几种。

 

政府增加财政开支,使开支大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靠增发货币量来弥补财政赤字,然后,

 

1,增大政府开支到 C 系统。其中包括举办公共工程,增发养老金,提高C 系统内雇员的工资等等。这样,新增发的货币,就通过C 系统的项目而注入到社会经济运行当中。

 

2,          政府付给购买政府债券者一个良好的回报。受益者可以通过自己消费或投资等方式把新增货币投入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去。

 

3,          政府购买社会上留在私人手中的资源。

 

以上是指中央政府在发现社会经济已经扩大的情况下,注入新货币以利经济正常运行的几种方法。当然,在社会经济没有扩大,甚至发生萎缩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也可以这么作,从而拉动社会需求,克服萧条,甚至推动经济增长。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次谈增长理论时还要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