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阿育王寺 恩威文化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5:50
鄞县阿育王寺
——舍利道场
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鄞县阿育王山,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据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阿育王寺闻名外,不仅因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于它有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
舍利,是梵文的音译,意指身骨,通常指佛陀的遗物。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灵骨中有许多晶莹明亮、击之不碎坚固之物,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利。当时,古天竺(印度)诸国的国王就达成协议,将舍利分8份,由八国建塔供奉。这就是“舍利塔”的起源。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前2世纪),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他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鄞县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关于塔的建造过程,有许多奇异的传说。
据史载,晋义熙元年(405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后人也有把义熙元年(405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
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具寺庙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为舍利宝塔的存在,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赏赐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赵桢,曾请阿育王寺大觉禅师怀琏,在化成殿询问佛法大意,并赐颂诗17篇,留住数载。直到英宗赵曙即位,才恩准大觉禅师回山的要求,并赐诏一道,内有“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等语。大觉禅师回阿育王寺后,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阁,用以供藏仁宗的御书偈颂和英宗的手诏。宋哲宗元祐元年,苏轼撰《宸奎阁碑铭》一文,详述建阁经过。现宸奎阁已毁,《宸奎阁碑铭》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赐名“阿育王禅寺”,称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际,佛殿数度倾圯。现存寺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钟重修。
今天,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有唐范的书“常住田碑”、宋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宋孝宗御书“妙胜之御”、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和十大橱“钦赐龙藏”经卷7247卷等珍品。
阿育王寺离宁波市区只有17公里,铁路、公路交通条件十分方便,南与天童寺隔山相望,向东过穿山渡口,可赴海天佛国普陀山,因此成了浙东佛教旅游的集散地。自1979年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以来,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香客前来参观游览、朝山进香。
阿育王寺占地6万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间。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侣70多名。进入山门后,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东侧有钟楼、念佛堂、客堂、先觉堂、大悲阁;西侧为大坛、祖师殿、傅宗堂、碑阁、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筑;四周还分布着养心堂、退居室、文物陈列室、引堂寮、拾翠楼、朴青阁、白云竹院、普国塔院等殿堂楼阁。整个寺院古朴庄严,结构完整,殿堂庙宇与苍茫山色融为一体,山因寺增辉,寺为山添色。
阿育王寺周围胜景颇多;出寺东行,曲径数折,登鄮峰有望海亭,临亭眺海,风烟浩渺,为天下奇观。峰畔有东塔院,是相传阿育王台利塔涌出之处。离塔几百步,有佛迹崖,崖上有“佛迹”,入石2寸多。现建佛迹亭。再行数步有金沙井,“一峰横玉前阵几,九井沉金下涌沙”,“山看玉几无云好,泉取金沙瀹茗甘”,就是指此。民间传说井底有金鳗,每逢天旱,祷之辄雨。
近年来,每年到阿育王寺游览参观、拜佛进香的达百万人次。阿育王寺为了方便群众、服务社会,从198l适应寺庙特点和佛教传统习惯先后办起了苗圃、停车场、摄影部、字画室、小卖部、素餐馆;招待所、法物流通处、骨灰安放堂等服务项目,为社会提供了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素餐馆,供应高、中、低档素菜和素面,方便群众,每日顾客盈门。这些服务业的收入,除用于僧众自养外,主要用于修缮庙宇、绿化环境和保护文物上,并抽出部分资金支援当地乡村教育;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受到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