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生:大学之梦如何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9:36
每年9月开学之际,是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最受关注的时期,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频繁见诸各大媒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穷国办教育”的现实使“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失学”的目标实现尤为困难。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学业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家庭命运的改变,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缓解社会分化的途径。
求学重压不减学子大学梦
9月3日是中国农业大学新生报名的第一天,在这一天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入学手续的学生达到234人。该校负责绿色通道工作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地区,有的学生甚至仅怀揣几十块钱就来学校。
记者在和其中几位同学的聊天中发现,尽管面对巨大的学费和生活费负担,他们仍然有较强的上大学愿望。一位来自江西姓赵的同学告诉记者,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也在读大学,这次来北京的路费还是向老乡借来的,但是他和他的家庭对读大学的决心是坚定的。在谈及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时,他也坦言农业大学相对较低的学费和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是其选择的重要原因。
据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树根介绍,2003年对1万多名高中生和职校在校生的调查显示,92%以上的人希望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贫困生选择院校、专业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因素。他说:“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选择的院校的层次越低,低收入家庭会更多地选择农林、地质、师范院校,而高收入家庭更倾向选择热门专业。”
然而,随着这几年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选择了冷僻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教育的投入与受益的计算比较中,会不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这位姓赵的同学表示,教育投入的回报是长期的,不能以一时的收入衡量。“我接受了大学教育,就拥有了更高的起点,这对一生都是有益的。”他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记者随机的采访中,虽然这些贫困生对于未来的困难反应不一,有人忧虑不安,有人充满期待,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完成学业的信心使记者本人也深受鼓舞。
自强精神支撑4年寒窗苦读
在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和勤工俭学三项制度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人们对这些措施的作用也寄予厚望。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一位姓黄的同学经历4年苦读,今年考入本校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同样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她并未因家庭困难放弃进一步深造。她表示,在国家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和勤工俭学中她更倾向勤工俭学:“其实我觉得给钱不如给工作,花自己挣的钱心里更舒服。”这位同学同时告诉记者,她在本科的班级有54人,大部分同学都申请到了勤工俭学,大家一起通过劳动获得一份收入,并未感到自卑,而且也没有因此耽误学习,在这个农村贫困大学生占相当数量的班级里,有30多人考上了研究生。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介绍说,该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也注重心理和精神资助。如每年新生入校后,都会对所有新生进行入学心理测试,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方面,注重立志教育。“我们主张扶贫先扶志,通过诚实劳动取得资助,获得收入。”瞿书记强调说。
资助幅度不足政府还需努力
目前,我国有2300万大学生,其中超过20%是贫困生。培养一个学生的基本成本在1.5万元左右,加上对贫困生的补助,国家每年要拿出4500亿元才能使高等教育正常发展。据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系主任毛祖桓介绍,我国目前社会资本总量很大,然而流向教育的渠道不畅通。这样,教育领域所需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
除了政府投入不足外,陆树根还告诉记者,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保障机制不足,未能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很多问题。而且,资助结构设计不合理,资助理念亟须转变。当前,高校普遍重奖优秀学生,对扶贫的重视不够。由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城市大学生存在明显差距,获得奖学金的机会相对较小,致使奖学金的帮助效果有限。
陆树根认为,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一种长期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好处,同时,扩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对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也是有益的。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巨额投入和各种制度建设,我国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