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养生文化特点[孔伯华养生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14:09
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
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是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佛家养生
法量法师介绍了佛家养生百字诀:晨起未更衣,静坐一支香;穿着衣带毕,必先做晨走;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寻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履;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法是促成觉悟的道理和方法。
佛法是帮助觉悟的方法,肯定了以‘智慧’为大前提。
智慧加觉悟即等于佛。佛教人净化身、口、意,为的就是恐随业转,随业造业,永无见道之机。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照顾并维修自己的起心动念。
修行就要修到言谈之间能使每个人‘气能和、心能定’,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正真的学道。
修行是要回归纯真的本性,我们要以宽阔的心胸来迎接所有的人。众生都有‘清净善良天真的本性’,这是人人都有的慧性,可是我们把它疏忽了,舍弃它而向外追求,结果确迷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我。
学佛过程:当分别心生起时,不要一味的计较或执着,应该深入的认识或了解,尤其要于中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必能自我突破。学佛行者,旨在离苦得乐,追求解脱之道,必须从心性上入手。
学佛就是要把佛法活用,如甘露一般洗涤我们的身心,洗去无明和污染心,这就是我们学佛的本意。
不要在意别人说你什么,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莫为境转,当转于镜。但是计较和执着他人的对待,忘了自己该如何,岂不是在‘声、色’中讨生活?这无异于自认作牛,被人牵着鼻子走。
学佛是在“开启智慧、培养智慧、增上智慧”,如果每一时刻都能心平气和的提起正念,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那么你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修行者。
虚荣和骄傲是蚕食快乐的凶手;快乐的泉源来自容忍的谦逊。容忍在导旨众生的过程中,不是将就、害怕或讨好,而是宽恕、善待去维护。
人生难得,不要耽误在是非、对错、善恶相对的分别里,必须深入相对中去认识,去了解,建立起正知正见,然后才能将行为的缺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何必斤斤计较?如果能珍惜眼前的每一时刻,那么生命中的过程内涵将会丰硕无比,富裕安和。
处世之道:不伤害他人,也不可伤害自己,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人,爱惜自己。
莫染是非:人与人之间的是非,知道的越少越好,最好不知道。明了是非,不做是非人;排解是与非,置于是非外。少计较,多珍惜,是个修行者。
自我的有无: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修养平常待人的“口德”,方能建立令人“信服”的道德庄严。最好能达到爱语而摄众生的目的。无比较心即得安乐。
爱、慈悲、宽谅可以取代‘愤恨’之心,一个人在受侮辱时,确能一点都不在意,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心口合一,让心灵流过一股清泉。我们的心要象天地乾坤一样,不可排斥任何细微之物,也不可拒载重物。总之我们要心量宽大,我们要心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