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村漫谈之粒粒皆辛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09:57

区域农村漫谈之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学的第一首诗就是那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至今天这个经济大为发展,物质大为丰富的时代,这首诗形容当今中国农业仍不过时,要知道,中国人仍有8亿多农民,许多人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用人类最原始的体力精耕细作。在中国机械化农业主要集中在仅限于华北、东北等平原面积广大的地区。

江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稻谷一年两熟到三熟。由种子到成为人们收获的稻谷,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选种、播种、护理、收割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种阶段

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月初,大地解冻,春风和煦,暖阳高照,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农活开始了。对于真正的农民而言,他们的休闲时间一年只有三个月(即冬季)。此时在农村的集市上我们可以看见最多的商品莫过于稻谷种子了,只见人们从集市上买回一袋袋的稻谷种子回家。千万别以为人们的稻谷种子随便买一种都可以。现在农村市场上,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都有,万一你买了几袋假种子回家,放在田里几个月都没长成秧苗,即使长成秧苗,而又长不大,没结“谷”,你辛辛苦苦几个月种的稻谷就白种了。还有一些虽然也是真的稻谷种子,但是产量不怎么样。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所以说,选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老一辈的人经常说:现在的种子真是好,想想我们以前一亩田都不会长多少稻谷,每天不是吃稀饭(甚至稀饭都没得吃),就是吃红薯,红薯你不吃也得吃,除非你准备饿死,现在一见到红薯就像见到仇人——分外眼红。

买种子时人们当然还会买好化肥,化肥也得精挑细选,其原因有二:其一,化肥对禾苗的成长很重要,它影响禾苗的成长速度;其二,化肥挺贵的,成本大,人们尽量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化肥。现在人们多用复合肥,以前人们大多是用生物肥,即人畜粪便和稻秆或烧成灰的稻秆。即使到现在利用了几千年的生物肥也没过时,反倒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研究起生物肥来了,生物肥既环保、实用,又充分利用了农村资源。开春时仍可看见人们从粪桶里随手抓一大把较为干燥的土粪交杂的生物肥(这名字够优雅)悠扬地洒在田里或用长长的粪勺从粪桶里舀出人和动物的大小粪便潇洒地奋力一泼。

第二阶段:播种阶段

3月中旬至三月底的这段时间是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在播种之前,还要将种子浸湿,目的是让种子发芽。此外,此时也要耕田,人们往往将自家的宝贝牛派上用场,给牛套上一个牛犁,人们吆喝着叫牛用力,牛用蛮力将僵硬的土地”开膛破肚”,不多时,整亩田就已耕好了。但现在还不能直接就播种,人们还得平整土地,人们用铁锹将松软的的土地分成一块块,每块宽约两米,又用脚和铁锹将每块土地磨得整得很平很平,如果一块块豆腐,随后,在田里放入适量的水后,人们即在“豆腐块”上洒下种子,种子撒的要均匀,不要太疏散也不要太密集,太疏散了则长成的秧苗不够,太密集则影响秧苗成长。

撒完种子后,为避免春季时不时的低温天气,人们往往会用劈碎的竹子每隔一米左右对着插在“豆腐块”(此时的竹子就像弓,只是缺少了箭而已)的边缘,之后,人们将买来的大大的白色的塑料布铺在已经插在田里的弯曲的竹子上,再用泥土将塑料布压实,不让里面透风。用白色塑料布罩住种子有三个作用:其一,可以防止暴雨淹死(冲走)种子或秧苗;其二,可以保温,当阳光普照大地时,眼光可以透过白色的塑料布照射进来,但阳光却不易反射出去,于是“秧苗温室”里比较温热,由于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季较低温,可以避免秧苗冻死;其三,可以防止农畜践踏种子或秧苗,特别是牛和猪的践踏。办完这些事后,播种阶段基本结束,接下来的一个月只要观察种子的成长情况即可。

待种子长成足够大的秧苗时,即可把白色的塑料布撤掉,原因有三:其一,此时大地基本回暖,地面温度已经回升,不用过于担心秧苗会冻死,况且,种子长成了秧苗,长大了嘛,它的抵抗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些:其二,可以直接接收太阳的照顾,吸取足够的阳光,长得快些;其三,便于人们观察秧苗的成长情况,以前总要隔着一层模模糊糊的塑料布观察,现在不用了,不过,秧苗的危险性也增长了,主要来源于农畜,但此时的人们一般不会把牛和猪轻易放出,猪在猪圈里,牛一般被人赶到山里自个儿吃草去了。当然,农畜可防,但飞禽却难防,尤其是麻雀,这是一种对于粮食来说有害的鸟类,它们很爱吃种子和稻谷。为防止鸟类将秧苗啄死,人们往往会在秧苗田里在插一些专门吓唬鸟类的物品,可以是用稻草扎成的稻草人,也可以是一些塑料布。

(插在田里的塑料布,用于吓走鸟类乱吃,影响秧苗生长)

 

(秧田里水面上飘着的是另一种浅绿色植物,俗称“瓢”,此类植物一般用来做猪食,但近年来已很少人养猪,此类植物生长在田里吸取秧苗养分,影响秧苗生长)

第三阶段:护理阶段

四月中旬,大规模的插秧活动开始了,人们忙于将长成的秧苗插于已经被牛犁好的土地里。此时在农田里到处可以看见插秧的人们,基本上留在村子里的青壮年男女老少此时都窝在田里插秧,小孩子上学去了,不然学校一放假懂事的孩子也会帮父母插秧的。人们先是到秧田里拔秧,拔秧不要以为用手随手一拔就可,用力过大易扯断秧苗的根,那么你这一个月长的秧苗也就say goodbye了,用力过小当然拔不出来啦。随后,也不要以为拔出来就可以了,为了减轻秧苗的重量,人们往往会将刚拔出的秧苗的根部进行清洗,将厚厚的黏黏的泥土的弄掉,方法很简单,只要将秧苗上下左右前后用力在水里晃几下就可以了。

(拔秧后的清理过程,目的是洗掉多余的泥土,减轻重量)

之后,人们再用农村人特有的挑秧苗的担子(这种挑担最原始的作用是用来挑砖的)将已经绑好的一捆捆秧苗挑到即将插秧的田里。

(秧苗清理完毕,进行成捆束扎,便于挑)

在开始插秧之前,人们要确保田里的水适量,太多的话易淹死秧苗,太少秧苗则会因缺少水分而死。当然,插秧之前人们还会在田里撒好化肥和生物肥,如果田里野草过多的话,还要拔野草,以防止野草将秧苗养分吸走,之后就是最重要的插秧阶段了。

(插秧之前撒入化肥,利于秧苗生长,不过从此图可以看出野草还没清理干净)

插秧是一件很累人的农活,人们往往要弯着腰将秧苗一根根比较均匀的插在田里,不一会儿你就会感觉腰酸背痛,脖子有时候都感觉痛得难受。

(插秧阶段,很累人的一项农活,插完秧苗后后,往往腰痛得不行)

当然,别看田里的泥土软绵绵的的,可泥土里生长着许多害虫,一些冬眠的害虫此时就会苏醒,从土里钻出来。这些害虫一般是自己在田里挖一个比较深的洞过冬的,洞一般越深越好,利于防寒,不被冻死。它们还会寄居在蛇洞、青蛙洞、田螺洞或海螺洞里过冬,寄居在这些动物洞里最平常的害虫莫过于“吸血虫”蚂蟥了。蚂蟥是一种专门靠饮血为生的动物,身体呈暗绿色,为无脊椎动物,身体可自由伸缩,短时身体如一小小的橄榄球(最长处约一厘米),长时如一长绿针,成年蚂蟥身体伸长时大约八厘米,身体扁平但较肥壮,身体底面有很多条纹便于蠕动行走,它有两个吸盘,一大一小,大的用来吸附在人体上,小的则专门吸血。(以上关于蚂蟥的介绍均来自自己观察,定有不足或错误之处)。它们冬天就寄居在别的动物的洞里,它们往往会趴在蛇、青蛙、田螺或海螺的身上,饿了就吸取它们的血,一冬天过去,蚂蟥没死,可洞里原来的主人却被它们吸光了血而死了,而它们又很快从田里爬出来。蚂蟥不仅吸动物的血,连人们也不放过,蚂蟥会在不知不觉间就依附在人的皮肤上,进而就破坏皮肤吸血,人们往往会在蚂蟥吸了好久的血后才会感觉自己被蚂蟥咬到了,更可怕的是,有时蚂蟥已完全钻进人的身体人们才发现它,此时再拔出蚂蟥,就要忍受一番皮肉之苦了。我到现在还是不明白,到底是蚂蟥的小吸盘有麻痹作用还是蚂蟥钻进人的身体时行动很慢很慢,以至于人们很难发现蚂蟥已在人体上吸血。我的脚上和屁股上以前就有蚂蟥亲吻过的痕迹,而这对于干过农活的人来说是常有的事。

(蚂蟥,中间肥两头细,上为大吸盘,下为小吸盘,大盘依附,小盘吸血)

    (吸在我手上的蚂蟥,身体可自由拉伸,它还没敢吸我的血,抓来玩的)

(蚂蟥在水中游走的摸样,身体拉长,小吸盘探路,大吸盘垫底,如同蠕动的毛毛虫,但它在水中的速度可比毛毛虫快多了)

  将秧苗全部插在田里之后,插秧工作结束。接下来就是秧苗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也是秧苗长成稻谷的过程,也是人们重要的护理阶段。人们为了保证田里有适量的水往往会每隔几天就会去田里观察,如果水量过少,人们会从其他有水的地方引水过来,如果水量过多,人们就会开渠泄水,为此,几乎每亩田都有沟渠。沟渠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保障沟渠的畅通性,人们往往会把沟渠里的杂草清理干净。

(沟渠,雨季排洪,旱季引水,遍布每亩田的周围)

在秧苗的成长期间,害虫也伴着生长。稻田里有很多害虫,最主要的有稻飞虱、卷叶虫、钻心虫、夜蛾、蝗虫等,这几类害虫对秧苗的杀伤力极强。稻飞虱,一种靠啃食秧苗的根部为食的害虫,繁殖力极强,从出生到长大它的身体颜色也随之改变,幼时为白色,再大点就是绿色,到完全长大时呈灰黑色,虽然身体很小,不及蚊子大,但咬力丝毫不逊于农村四害之一的蚊子,当人们在田里割稻或打农药时,稻飞虱会很快爬在你身上啃咬,不一会儿你的皮肤就会红肿起来。钻心虫,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寄居在稻秆内部的害虫,卷叶虫则卷在叶子内部,人们一般很难用肉眼看见它们,只有当人们拨开稻秆时才会发现它们的存在,它们专门啃食稻秆和稻叶,禾苗就会枯死。蝗虫(俗称“蚂蚱”)也是粮食一大害,它们身体的颜色和稻秆得颜色完全相同,呈青绿色,后肢特别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成年蝗虫可长到约10厘米长,以啃食稻叶为生。夜蛾和其他害虫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为了对付这些害虫,人们往往会买来农药将这些害虫毒死,当然,这些农药对泥土里的生物,如泥鳅、田螺、黄鳝也会有害。当稻子长到半米以上时,稻子已很紧密,人们往往不易打农药,这时人们会将农田里的稻子分成几块,从中间分出几条路来,便于打农药。打农药也要十分小心,因农药是有毒物质,注意千万不要将农药喷洒到自己身上,打完农药后第一件事就是洗一个热水澡,如不注意,人们在打完农药后中毒也是常有的事,中毒者往往神志不清,口吐白沫,身体抽搐,中毒者要马上送往医院救治。

(中间的一条为从紧密的稻子中分开的农药道,便于打农药)

当然,在秧苗长成稻子的生长期间,也要注意农畜的危害,特别是牛的危害,牛特爱吃稻子,往往见到稻子就吃,有时经常见到谁家的牛把哪家的稻子给吃了而引起两家的争斗,争斗的结果往往不是赔钱、赔粮就是把人家的牛尾巴给剁了(在你不赔钱赔粮的情况下易发生的的事),因此,要特别注意放牛。

当稻子成熟时就是收割阶段了。

第四阶段:收割阶段

从三月中旬的播种、四月中旬的插秧、五月六月的成长护理到现在七月中旬的收割,这是早稻的生长历程。要说农活最累最忙的阶段也就这个阶段了,农忙很忙,一点也不夸张,人们收割完早稻接着晚稻就要插秧,人们称之为“双抢”。要收割了,人们会带好大伞(便于遮阳)、簸箕、装稻谷的袋子、打谷机、盛放稻子的大叉子(叫不出名字)、板车(用来装稻谷)、一块大帆布、镰刀和筛子,人们首先就是将已经长大的稻谷割倒放在大叉子上或放在田埂上,再集中将收割好的稻子集中至一地打稻谷。在割稻谷时,往往会有燕子或蜻蜓围在你身边飞翔,它们不是来玩的,而是吃已经失去家园的害虫,如稻飞虱。

(收割稻子,将割倒的稻子放在大叉子上,便于捆绑至田埂上堆积)

(将收割好的稻子放在田埂上,后集中至一地堆积)

(将收割好的稻谷集中,用打谷机打谷,现在一般用发动机式打谷机,如图)

现在人们一般用发动机式打谷机打谷,以前是用脚踏式打谷机,而更前的就是甩手式打谷。所谓甩手式打谷机,其实就是一个用很多大的用木头做成的圆筒,人们将稻子用力拍击大木桶内部,稻谷就会纷纷落下,但这种方式需要很大的手力,且效率很低,累了一天也打不了多少稻谷;脚踏式打谷机是一种用脚踩踏一块木板带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打谷机内部专门打谷工具转动的打谷机,它总体上比甩手式打谷机轻便、效率高,但需要很大的脚力,且危险性高,打谷时如不注意手很容易插进打谷机里面,其结果就是手指被打得血肉模糊。而现在人们常用的是发动机式打谷机,这是一种靠燃烧汽油带动皮带转动进而带动打谷机内部专门打谷工具转动的打谷机,这种打谷机效率较高、使用方便,最大的特点就是解放了人力,人们不再需要花费很大的脚力使打谷工具旋转,而用汽油机代替。当然,现在农村的打谷机已逐渐被小型收割机所代替,但趋势还不是很明显,小型收割机打谷效率高,但在山区不易使用,交通不便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价格原因,收割机一般收费较高。

(现在人们常用的发动机式打谷机,轻便、效率较高)

 

 

 

 

 

 

 

 

 

 

 

    打完稻谷后会剩很多稻秆,俗称“稻草”,那么这些稻秆做何用呢?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其一,将其晒干做燃料或饲料(牛爱吃)用,其二,将其晒干再焚烧做生物肥用,燃烧后产生的灰即是生物肥,但这种处理方法会产生很大的空气污染。

(剩下的稻草,近处黄绿色的是刚打完的,远处泛白色的是已经打了很久的)

(对稻草进行燃烧处理,剩下的灰即是生物肥)

(农村重要的运输工具——板车,可运砖、粮食等)

稻谷用袋子装好后,人们一般用板车将稻谷拉回家,但此时的稻谷不能直接用碾米机碾成米,稻谷还需经过一个“去湿”过程,即将带有大量水分的稻谷放在太阳下晒干,在太阳足够强烈,地面温度足够高的情况下,一般晒一天即可储存。“去湿”过程其实是一个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还会对稻谷进行翻晒处理,目的是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有时天气会变)用最短的时间将稻谷晒干,阴雨天不允许人们晒稻谷。

(稻谷的“去湿”过程,利用太阳能将稻谷晒干,图中人物是在对稻谷进行翻晒处理)

就现在的农村粮食产量来讲,一个家庭所产粮食完全能够自给,在留下足够一个家庭吃两三年的粮食后,余下的粮食人们会拿去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讲,卖粮食的收入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总结:

从以上我们大致可以了解由最初的种子到最后成为稻谷的过程,但实际上的过程比这复杂的多,这个过程要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尤以天气的影响最大,如果某地不幸出现旱灾或洪灾(这是人所难以抗拒的),那么这个地区的粮食将大为减产,农民将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对于我们这个小县城而言,我认为当今农业有两个大问题: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第二:水利工程过少,水库缺乏,一旦遭遇水旱灾害,人们往往无法抵挡,也无能为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只有靠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