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是一种常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2:13
误解是生活中的常事。误解是指错误的理解,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对方思想形成的歪曲解释。因此,误解就不包括故意歪曲。尽管如此,生活中常常出现误解,并由此制造出许多矛盾,相信个中滋味,大家一定感受至深。
误解作为错误的理解,有很多方面的成因
第一,看问题立场的不同导致主观偏见。立场不同,决定着利益的对立,因此会左右着人们的认识。比如家庭中的婆媳矛盾的最根本根源就是立场问题,再加上没有血缘关系作纽带,所以,婆媳关系就成为家庭的主要矛盾。社会领域也是如此,站在多数劳动者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少数富贵者的立场上,会产生不同的政府决策。因此,要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多为对方想想,都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二,知识背景、兴趣、需求、性情等方面的不同,也会造成对对方观点的误解。比如,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见解就不同。社交圈的一个话题,会产生众多不同的回复,邓凯先生对此深有体会。这是由于认识者的知识背景、兴趣、需求、性情等不同所导致的。
第三,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心境不同,对世界的感觉就不同。所以才有“情人眼里出西施”,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以,也容易误解他人的感受。
第四,感官的局限导致。 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依赖于感觉,月亮是圆的,天是蓝的,河水是凉的……因为我们感官的感觉,所以才有万象存在。可是,我们感官的感觉能力是有限的。比如眼睛,是凭借光线来感知事物的。那么,有多少物体能产生光线?况且人眼只能接收其中的可见光部分。何况,物体太远看不到,太小看不清……可见,我们大量的认识都是有限的,错误的,对别人观点的认识也是如此。
所以,哲学解释学认为:解释是对文本的作者原意的回复,解释往往会超出作者的本意。A、解释者的历史性是不可能消除的,恢复作者的本意是根本不可能的。B、解释是一种视界融合,是文本提供的过去事件与解释者现在事件的融合。C、解释是一种创造,是相对的、多样的、无限的。例如《红楼梦》,有人认为是六十四卦的演义;王国维认为是解释人生的痛苦;胡适认为是曹雪芹的家史;文革时被认为是反封建的爱情悲剧。
我在生活中,常常遭遇误解,但是我对此能够理解和正确对待。当我们被误解时,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解释清楚,以免造成矛盾;当我们误解别人的时候,我们很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就的不固执己见,承认他人观点有合理性成分。
可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做不到理解和反省,因此就造成了很多矛盾和不必要的麻烦。当我被深深误解的时候,如果无法解释清楚,我就会一笑了之,因为对方没有辨别真假的智慧;并怜悯那些传播者的幸灾乐祸而不自知的丑恶心理。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自知自己无知”;“认识你自己”。所以,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我们很多人认为宗教是迷信,可是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