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热:细节审美的冲击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3:23:44
韩剧热:细节审美的冲击
一個人的曖昧 | 07 四月, 2006 08:51
一部叫做《看了又看》的韩国电视剧,锁住了很多电视观众的遥控器。这并不是个案,韩剧热在中国“烧”起来已有几年的时间了。从较早的《爱情是什么》,到《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从《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到《看了又看》、《明成皇后》和《人鱼公主》,韩剧在短短的几年里迅速获得中国观众的青睐。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表明,《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等四部韩剧的收视率均位居当时全国同时段收视排名首位!
中国观众缘何“我为韩剧狂”?一位剧作家这样总结,“韩国编剧的艺术功力比中国同行成熟,国内剧作家在编故事的能力方面不及他们。”谈到《看了又看》的迷人之处,许多人也认为其可看之处在于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
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中国作家讲故事的能力一点不比韩国人差,一唱三叹、波云诡谲,岂会输给韩剧?韩剧的成功之处,其实在于其细节的成功。家长里短的对话,儿女情长的私语,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因为这些顺应了其细节审美的需求。
细节审美自有其深刻的社会与艺术背景。如果说发轫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理性觉醒的开始,那么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这种理性达到了高峰,这个时代的人信心百倍,充满了美好的理想。19世纪末以后,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给了理想以毁灭性的打击。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伤害不仅表现为践踏生命和物质财富损失,更严重的是,它摧毁了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金字塔,权威、英雄、理想,迅速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消失。于是,尼采仰天长叹:“上帝死了!”此外,现代化工业生产强调细致入微的社会分工,使人们的目光紧盯局部与细节,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向着标准化、整齐化发展。在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决定成败的就是细节了。有个叫汪中求的人,花了几本书的篇幅,就讲了这么一句话的道理:“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特点必然体现在审美需求上。在生活方式难有较大差异时,能吸引大众审美注意力的,一种是历史题材,因为它们远离现实,容易引起审美好奇;一种是细节,这是标志大家不一样的东西。韩国编剧们注意到了这一点,观众也对其中的细节津津乐道,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从文学发展过程看,文学审美也经历着由英雄向平凡的回归。在现代主义对精英文化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后,文学开始了大众化进程,就是以大众的视角来叙述大众的故事,以大众的思想为核心叙述生活的原生状态。审美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体会到类似唱卡拉OK的那种参与的快乐。对于现实生活中主体感越来越淡的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韩剧热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除了社会和艺术发展的使然,还和文化的相通性、表达方式的大众性等因素有关。韩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区,儒家文化对两国影响极深。相同的文化背景,也产生了基本相同的审美思想。2003年,《冬日恋歌》在日本首播后一发不可收,目前已第三次重播,其收视率不降反升。2004年,日本首相小田纯一郎为了能够见《冬日恋歌》主角裴勇俊一面,甚至提前了自己访韩的日期。轻松的喜剧成分,是大众化的必要条件,通过审美舒缓生活的紧张是大众的需求。韩剧的喜剧并没有沦为搞笑,这使得它更像生活而非滑稽。这个尺度非常重要,中国许多剧作者并没有把握好,作品经常在真实与搞笑之间单项选择,要么板着张老脸说教,要么搞笑到轻薄,与大众的生活与审美需求有极大差距。
中韩两国剧作的差异,本质上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不同。在中国,所谓大众作品很多都是伪大众作品,因为作品的主导者不是大众而是精英。中国的喜剧之所以多沦为搞笑,主要是因为脱离了大众。而在韩国,观众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决定电视剧的剧情。剧组开机时,编剧一般只写三分之一的剧本,后面的则边拍边写。他们还会就已经写好的那部分和观众座谈或发到网上,及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爱上女主播》的编剧朴志现说:“最后两集我总共写了三个版本,18集播完之后,我公布了最后2集的剧本,通过他们投票来决定拍摄哪个结局。边拍、边写、边播,这也是韩国电视剧的特色之一。”
出现韩剧热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因为韩剧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市场化正处于发展之中,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文化发展尚落后于作为先导的经济基础,市民阶层越来越庞大,而影视作品依然没有从严肃主题、英雄情结与机械典型化的套路中走出来。于是,文化消费的空缺迅速被产生于成熟市场的韩剧填补,道理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