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试比较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8:44:53
试比较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
2004.04.14 11:35
作者:郑 玥
引言
“舆论监督”一词是我国特有的。国外,无论是西方、原苏联,还是东欧,都没有这一词语。纵观舆论监督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重大作用及其同党和政府工作的密切关系。舆论监督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得以实现。而目前,审视我国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现状,却不容乐观。21世纪的科学技术更为发达,与此相适应,科技含量很高的新闻传媒将变得日益普及,传播手段也将变得更为先进。高科技介入新闻传播,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新闻传播,极大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使新闻传媒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观。在这种景观下,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其舆论监督有何不同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舆论监督”应怎样理解
“舆论”,即指通过传播再现社会集合意识的,具有权威性或影响力的众人的议论和意见。人民的意见和批评、利益和愿望、意志和情绪,通过新闻媒介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就是“舆论监督”。可见,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其主要形式是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批评报道在我国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对错误的东西进行公开批评,让这种假、恶、丑的行为曝光。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借助新闻传媒,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各级党政机关包括领导干部实施民主监督,它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
直视我国传统媒体舆论监督
历年来,党中央一直在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而事实上舆论监督却是一个让我国新闻界很难堪的话题:不仅事务操作难,理论配合实践的修订和完善构架也很难。近年来,我国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如《焦点访谈》)在全国开展得颇具声势,甚至有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由省或市一级主管新闻的宣传部门亲自抓的舆论监督中心,但表象之下,却隐含了诸多潜台词:
1、偷换了舆论监督的主体
“每当我经过中央电视台东门时,无一例外会看见门外排着长队,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是来向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反映情况的。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衣衫褴褛,满面悲愤,大约是遭受了巨大的冤屈。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人手里拿出厚厚的材料,甚至还摁着几十个、几百个群众手印。他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焦点访谈。……然而焦点访谈一天只能报道一件事情。”①《焦点访谈》的记者们也曾得到领导的这样一句话:“我是你们的后台”。看来记者身为钦差大人、青天大老爷的角色愈益明显。传统媒体中不苟言笑的记者和主持人态度庄严,因为他们扮演着政府官员的角色。这种媒体与权力结合,成为了中国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主体。
舆论监督是民间力量,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媒介这个载体。而传统媒体的报道是选择性的,公民通过传统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其实远不够充分。“以权利制约权力”是现代法制国家推崇的一条宪政信条,而“舆论监督权利”则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理念。舆论监督主体是社会公众,它是人民自己作主的一种非权力手段。而目前,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最大的无奈是,它让原本属于一种权利,具有平等性的舆论监督权力化了,这极大的重伤了舆论监督本身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2、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困难重重
由于中国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政务信息公开难,地方保护主义阻拦,新闻官司纠葛等等,致使对一些重大腐败问题的揭露略显迟滞,有时还不如外电。难道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竟不如外国记者?还是舆论监督只放马后炮,只做表面文章?另外,监督对象主体大都还停留在社会底层和道德范畴问题的监督,而对舆论监督重点的权力组织和决策任务以及大多数政策性问题的决策过程的监督,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打苍蝇不打老虎’成为中国新闻界在舆论监督问题上的一种常态。”②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都如同摆在舆论监督面前的顽石,行政同级之间的监督似乎还没有开展过一例。一些被舆论监督过的同类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有的成了“过场风”,曝光偃息一阵后反而变本加厉、层出不穷。
网络对舆论监督的影响
审视网络传媒的新特点,目前,环视中国网络传媒,相当一批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网站初具规模,并在各自的受众领域内形成一定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能够迅速制造出强大的网络社会舆论。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引发了传播沟通方式的革命。网络传播无需第三者,可以实现网上的无中介传播。网络传媒使具备相应条件的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向任何同样具备相应条件的人提供和获取信息真正成为可能。在传统媒体传播的语境中,信息往往呈现出强势的单向流动,读者作为受众往往没有或很难获取与传媒平等的话语权。而在网络传媒时代,借助电子邮件、BBS等信息交互工具,使读者结合内容讨论、参与媒体建设的热情极为高涨,读者舆论的影响大大增强。
近年来,虽然传统媒体也不同程度的注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但这种交流毕竟非常有限。批评新闻还是主要由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和评论员执笔。要想发表群众的言论,则需经过几道过滤和筛选,难得登上大雅之堂。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所有成员都能平等发表意见,网络为舆论监督群众性和民主性的增强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条件。随着网上用户迅速增加,愈来愈多的个人网页和商业站点开设论坛,人人都能就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开展网上交流,颇具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人们可以在网上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再需要Gatekeeper。
网络传媒的舆论监督
以传媒为载体的舆论监督,应既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武器,又是保障公民免受强权侵犯的盾牌。值得肯定的是,网络传媒使公民能自由表达意见、发表言论,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民主精神。网络社会中,谁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网络技术和信息,谁就能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网络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社会成员的参与性更强。这里,人们不必排长队,不必face to face,而是处在自由时空,不仅敢打苍蝇,还敢对老虎大打出手。
我们需要的舆论监督不是power,而是right。它必须在信息高度自由和公开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网络传媒正给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一个国家对舆论监督的承受力和宽容度反映出这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程度,目前我国网络议事自由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一定程序上已具有了这种特色,而这正体现出网络传媒给我国舆论监督带来的进步作用。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在报纸上难以了解到的政务信息在网上却应有尽有。尽管我国民主化程度已有了空前的发展,但“宫廷事务内政化”思路仍或多或少的出现。百姓无法了解政事,监督自然无从谈起。“大道不通,小道畅通”造成信息传播紊乱。此时,舆论监督众口不一,成了空谈。网络有效解决了信息公开难的问题,人们能通过网络了解最新消息,舆论监督也更加行之有效。
结 语
网络使受众同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并直接地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对新闻事件第一手材料的占有不再是媒介工作者的独家专利,这也意味着公众可以依据全社会共享的材料做出个性化的解释或评论。网络打破了线性传播样式,促使舆论监督更快走向正轨,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以追逐真实为主的监督;以人为主的监督;以决策阶层为重点的监督。虽然,现阶段,网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利用网络进行恶性透支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但网络传媒的发展毕竟还处在起步阶段,不能因为有这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就否认其优越性。网络传媒对中国舆论监督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注释:
(1)《说还是不说》·于杰
(2)《新闻大学》·1999·冬季号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栏目责编:邱学峰
来源: 声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