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哲学论——名是利的道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0:01
道具哲学论(3)——名是利的道具我不得不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伪道学们是不会承认为一点的,总是想方设法地曲曲掩掩的。因为,若要是承认了这一点,自然如丧考妣,天塌了下来一样。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人之初,性本善。怎么说,也只不过是个道具而已。虽说要讲究手段,但在另一处,却“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大学·新民》)以至于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说:“庸儒末学,文过饰非。”文过饰非,就是由此得来的。

       孔夫子讲求道德修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另一方面,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也就从此兴了起来,学生给教书先生必须要纳的贡。

    十条干肉,大抵是多少,我一时也说不清,但总比民国时期,用几升米给先生做“”,要多得多吧!也许,这就是孔夫子的正当方法罢。

     名节,是就连乡下的村姑野夫都知道的。他们很清楚,在四邻八家,在村子里,有个好名声,会有很多的好处的。就拿他们经常在人前炫耀的话说罢:“咱在街坊邻居里混的怎么样?你就说上一次,我家干什么什么活那一次,多少人来给帮忙呀!”

     名,就是利的道具。因为名的里面包含利。当然,这种利,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体现的。“文死谏,武死战。”“我爱惜荣誉胜过生命。”这究竟算是追求利到了飞蛾扑火的地步呢,还是如东方人对性的追求那样,遮遮掩掩中求呢?

    人们那种“文死谏,武死战”的心理,二月河在他的小说里,早已说的明明白白,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1988年5月,张士敏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小说界》第三期上的《荣誉的十字架》,对人们也许有点启示,接下来,就开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了。说什么“做无名英雄”,“做好事不留名”,若果真光做好事,而人们永远不知的话,既不提职,也不加薪,甚至连一句好话,也没的人说,最后,也只会象那“劳模”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