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45:37
陈昌平 衡阳技师学院  421001
[关键词]恶性循环 教学质量 市场动态
[摘要]一直以来,中等职业院校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把招生当作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分配的好坏就被理说当然的看成了招生的保障和招生最有力的宣传资料。殊不知,我们恰恰忽略了学校最核心的作用和学校真正的命脉所在——那就是把握市场动态,紧跟市场需求,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的教学。
一所职业学校要发展、要存续,只有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前提,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为自己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唯其如此,才会轻松解决现在的两大难题——招生难,分配难。自古以来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美谈,试问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踏入社会就处处受欢迎,处处受夸奖,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还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我们还愁找不到学生吗?还愁学生的毕业分配去向吗?
固然,包装与推销也很重要,但是毕竟最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产品的质量。那些只凭漂亮的包装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而完全没有内涵的“绣花枕头”,虽然在短时间内也能蒙哄消费者的双眼,使其获得大量甚至是巨额利润。但是,毕竟是昙花一现,没有好的质量的东西就等于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怎么可能长久生存与发展呢?
姑且不说现在的某些学校正如前面所讲的绣花枕头,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还扰乱了正常的职业教学秩序和竞争手段。使得近几年的职业教学形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学校与学校之间互抢生源,甚至互挖墙角;买卖生源,并且其价格行情还一路攀升,大有“水涨船高”、“强中自有强中手”的趋势;因此还特别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职业,我姑且美其名曰“招生经纪人”或者“招生专业户”,专靠招生吃饭。有多少中学教师或领导或其他与教育事业完全不相干的人员从中捞了多少不当利得,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而又有多少在职的职业教师却又年复一年的为完成强制性的招生任务而绞尽脑汁,同事与同事之间为抢生源而撕破脸面,关系恶化,个个背负着强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压力。试问一个不能专心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研究的教师,又或者一个虽然尽心尽意教学的优秀教师却因完成不了招生任务而受到严厉惩罚,他们还会把“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输送最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吗?
我从不否认包装与广告推销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这个鱼龙混珠的特殊年代。社会办学刚刚兴起,打破了原来由国家单一教育一统天下的毫无竞争的垄断格局,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改革、竞争与发展,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缓解国家财政教育资金的一种最有利的方式。所以社会办学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办学的缺陷也凸现了出来。那就是唯利是图或者说其主要的办学目标与动机是追求财富最大化,这是办学事业企业化社会化的必然规律;而社会教学将经历一个由片面只追求利润,到追求质量与利润并存、把质量放在首位、有高质量才能带来高额利润与回报的认识与发展过程——这一点却也是必然的。因为大浪淘沙,市场经济这个大熔炉和社会发展的滚滚不息的洪流必将起到优胜劣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冲刷沉淀与鉴别作用。
而将社会办学由目前的片面只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迅速转变和过渡到追求质量与利润并存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的,能且只能由我们这些国办的资历深厚、师资和替他教学资源都相当雄厚的并且有着良好社会形象的学校去带动和促进。相反,而不是我们向他们学习,让他们牵着鼻子走。同他们一起玩着这种害人不利己的自己给自己掘墓的短命游戏。
造成目前这种国办与社会办学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与恶性循环局面的,固然有社会办学的主观动因和首要原因;但是也与国办职业学校在国家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时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教学目标本末倒置,盲目的效仿社会办学和盲目的竞争有很大关系,正是我们自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国办的反倒争不过民办的,不论国办的还是民办的都不把教学质量当回事,都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如何招生上。一致认同只有生源才是学校饭碗和衣食父母的观念。至于有多少学生进学校后学到了或者是否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相对而言反倒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和力不从心了。
本人认为,职业学校要发展、要走出目前的困境,特别是我们这些国办的职业学校,唯一的而且是永远的道路就是——狠抓教学质量,掌握市场动态,满足市场需要,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着过硬本领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这才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而正当的教育竞争应当是教学质量的竞争,在此基础上的招生宣传与毕业分配的跟踪与善后处理的竞争。
在此我就教学质量管理提几点建议::
1、岗位责任制和择优上岗制
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并公开悬挂,然后根据工作量大小与其工资收入挂钩,因岗设人而非因人设岗。竞争上岗,自愿报名,公正公开,择优录用。如果有某个岗位让人趋之若鹜,挤破脑袋,而又有某些岗位根本无人问津,谁都不愿去做,则说明这些岗位都是绩效搭配明显不合理的。要坚决杜绝那些人浮于事,不做事干拿工资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坐办公室的。不要总出现这么一种怪现象,干不了老师的活反倒可以坐办公室,坐了办公室后职责清闲了甚至没有了,但是工资收入甚至社会地位却明显高于老师了。
2、跟班制(专业课老师跟班上,从专业基础课起,带到毕业)和竞争机制。
以会计专业为例,专业课老师应从基础课程带起,围绕主要的专业课程一直带到毕业,这样有利于考核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形成教师之间的良好的业务竞争和相互学习的氛围。因为只有有对比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发展。
3、考核与奖励机制
试想如果把招生的巨额费用的一半用到狠抓教学质量的奖励上来,还愁调不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吗?考核与奖励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是其关键则是考核的标准,教学质量的好坏不是简单地以学生的满意度或者批了几次作业、坐了几次班、教案是否公整、是否出满勤等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主要指标来衡量的,而这一块恰恰是越来越被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所淡化和忽视了的。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合格率,关于这一点最公正最权威的莫过于参加各种各级政府主办的“考证”,如会计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其合格率不正是证明我们教学质量好坏的最有力标志吗?此处特别强调一点,即如果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指标作为对老师的考核标准,则这种对学生的考核一定要合理、适度、实用、可操作性强,还要严格纪律,严禁并严惩舞弊行为的发生。
4、名师制和学生选择老师的制度
是否名师,受到省级国家级的表彰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实绩。以上述为例,有多少学生获得了各种国家认可的资质证件,其合格率达到%几?有多少毕业学生找到了很好的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单位;有多少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满意,学生自己也满意等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做文章,把老师与其学生的成绩捆绑起来,让学生选举宣传名师,让用人单位证实认可名师,大力宣传,只有名师才能出高徒,只有名师才能建设成名校。名师因名徒而出名,名校因名师而出名。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至于那些以往的历史,它也许就是历史的政治的需要而造就的模范人物,比如我们学校现在需要推出一个什么品牌专业 ,因此需要在这个专业中推出一个品牌老师,又或者是几十年以前因为现在谁也不知道的原因获过大奖的老师,现在才有资格再获此殊荣,并且立马提高其工资待遇,试问这样做的动机何在?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他能够带动其他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因此而向他们学习吗?还是能够给其他老师做榜样?我倒不禁要问一句: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什么呢?不都一样吗?不过是机遇不同罢了。
老师挂牌上课,所有有关该老师的成绩都公开示人,做成宣传栏,让学生了解老师,也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选择老师的权利。这既有利于老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老师间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和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积极性。
5、因材施教和学生考核合格离校制
有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校学习生活的目的也许不过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时间,等长大成人,甚至连部分家长也只不过是把职业学校当做高年龄段的“幼儿园”,把我们的老师当保姆,帮这些家长照管两至三年的孩子,好让他们不至于在社会上流浪,做坏事。但是,抱这种观点和态度的家长和学生毕竟只是少数。我们都有绝对的理由相信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在职业学校学到真实的本领和技术,毕业后能凭此技术和本领找到一份体面的收入较高的工作,而不再是简单的出卖体力。
那么我在此建议学校可以建立因材施教和宽进严出两种学生学习和考核制度。因材施教意即针对抱有不同学习目的家长和学生,为满足其需要,学校可开设不同的班级,让想学习专业和一技之长的认真学习;让想长大的也给他一个相对宽松的寓教于乐的成长环境,主要教一些为人的基本道理和素质。不想学习理论知识的多开设一些动手的实际操作课等等。
宽进严出意即只有通过一定程度的考试合格,学生才允许毕业离校,否则将继续留在学校加入下一届的学习。当然此条需取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如果不同意孩子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的可以按时离校,但其分配去向问题则也得自己解决。具体操作方式可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向家长申明并签下意向书。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自我负责的意识;二是有利于树立学校的形象,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有用的有本事的人才;三是为学校创收,学费是按学期收取的,学生多学一个学期就得多交一个学期的学费和其他费用。总之这项制度执行的结果应该是学生,家长,社会和学校四得利。
6、督学督教制
组织特定的督学督教小组,领导带队,随机的常年的听课,随时抽查学生学习效果和反应。惰性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任何的监督机制或者是仅有徒有其名毫无实际意义的监督,我相信任何工种任何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惰性。目前的督学督教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形式,一学期检查那么一两回,而且都事先通知到各校区,甚至先让部分优秀教师做好准备,再蒙哄来检查的上级或院级领导,典型的“大跃进”式的弄虚作假的作风。学校应该把督学督教作为一项教学管理的重点来抓,常年不懈,天天抽查。我相信不是每位院级领导、每位中层干部、系主任和专职教师每天都满负荷运转的,那么就可由这些领导和教师每天组成一支或几支督学督教小组,随机抽选听课并检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这么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责任心,紧绷教学质量这根弦,因为随时有可能“中奖”。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个老师都可要求他一学期必须完成多少听课量(当然像目前这种完全的弄虚作假毫无意义),每次听课都由院级或校级或系级领导带队,听完课后都及时作出总结和评价,使听者和被听课者都能受益,而且还可评分,且将评分结果纳入考核指标。三是有利于领导随时掌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动态,促使领导的各项决策更符合实际,同样的道理,学院亦可要求每位领导每学期必须完成多少听课量。
7、 教学活动多样化机制
鼓励教师和学生多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事先报计划,予以审批,经费自筹;但是对于一些效果好的有利于带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可以考虑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开展系与系,班与班之间的竞赛。让学生课后有事做。
8、优秀教师的培训机制
我们学校曾经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送出去培训的老师本身就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工作责任心也不是很强的老师,培训完了理所当然也不能肩负学校的重任,不能成为该专业的骨干教师,培训前后基本没有任何改变——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校对学生。所以,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越是优秀的教师越有机会得到培训,越培训越优秀,越优秀越能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更多地财富,当然一个是物质财富,一个是知识财富。
9、严格进新人机制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年轻的新进的老师则是学校的未来。所以一所学校有没有未来很大的程度就取决于学校领导班子如何进新人,如果进来的都是一些半吊子、既无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也不过硬、还没有责任感的老师,学生反应很不好的老师,试问这所学校还有未来吗?在这一方面,我主张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人才,像政府选拔公务员一样,都实行了公开考试的制度。那么学校进人为何不可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为何不可将我们的进人制度与需求公开示众,并且让在职的部分或全部优秀教师或职代会作为评审,通过大家的表决来决定呢?
10、优胜劣汰机制和分工合作机制
在此我建议:对于那些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可以安排其专职从事招生工作或者其他工作或自谋生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假,但是每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却有不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教书这门职业,正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经商或从政一样。所以我们才需要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让一部分人专职招生,让一部分人专职经商,当然这是后话。
11 、专职教师的待遇高于其他岗位的制度。
因为学校毕竟以教学为主,只有教师才是学校各种群体中最重要的群体。所以我们必须稳住专职教师的心,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就像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语“高薪养廉”一样,政府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或遏制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官场的丑恶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这些政府公务员不要囊中羞涩,不要感到付出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感到我一“管人的”还不如“被人管的”收入多。没有一点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就应付不了日常开销。那么他们不贪不受贿怎么办?还有一个办法——改行,用时髦的语言讲就是“下海”
我相信这也不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所愿看到的一种现象,试想所有的政府公务员都不愿继续做公务员,都去下海经商了是一种什么景象?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所学校的老师都不愿当老师,都愿去当工人打杂搞后勤什么的,那这所学校还办得下去吗?                                                                                                         200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