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批评与自由的赞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9:42
● 周兆呈
城外城
创立于1853年的法国《费加罗报》有一个传统,在报名的底下,每天都有一行字,表明报纸的座右铭:“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费加罗报》的报名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主人公费加罗,这句经典的精辟之语也是出自这一剧作。
这句话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概括了言论中批评与赞美互为参照、体现价值的因果关系,也因此被很多媒体人奉为圭皋。虽然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社会成员对“自由”的标准也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整体来说,社会成熟度、包容度、理解度越高的地方,“自由批评”的空间也就越大。
很多时候,社会最需要的是批判者,以针锥刺破真相的气球,点醒被蒙蔽的大众,启蒙懵懂不明的群众。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些批判者可以扮演思想导师的角色,推动整体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即便是现今,人们还是会怀念一些时期辛辣有力的思想批判者。
从传统上来说,人们会比较尊重批判者,因为相对而言,批判确实比赞美更困难,尤其是在“批评无自由”的时候。然而,需要避免的是尊重批评的同时滑向另外一端,即蔑视赞美者。批判更困难并不意味批判就会比赞美更有道理。有的时候,赞美也需要勇气。
以持批评或是赞美的立场,来分析和判断言论的思考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很多人简而化之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轻易地将持批评意见者归为独立思考,赞美者则是盲从奉承,失去了自我。
比如说,作为社会批判的主体,知识分子通常被认为应坚守自己的边缘立场,以保持对社会批判的锋芒,这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但知识分子对于现有社会体制如果没有进行批判,而是抱持维护、认同的立场,往往不会被视为所谓的“独立知识分子”,即便这种立场是自身独立思考的产物。如果有些溢美之词,那更有可能会被视为被现有的利益招安,或是成为既得利益的维护者。
在大众舆论中,不惟知识分子,公众参与的讨论、评价,也容易被如此划分。
如果说批判者在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影响力,是在于启迪公众的思考,那么赞美者的作用则在于树立公众对现状的集体认同,确认现状的合理性,大至社会制度,小至个人的生活环境。
很显然,要让赞美能够心有戚戚焉,并且具有公信力,减少被误解扭曲的可能,前提是让社会具备批评的自由。当没有批评的自由的时候,赞美也就失去了力度,会被谄谀、奉承、迎合所蒙蔽,甚至种种赞美还会令人厌恶。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真正的赞美,也会被质疑内心深处的动机。这也是为什么在媒体被官方严密管制的国家,任何的赞美都会受到外界质疑,或者置之一笑。这种境况下,对赞美的质疑往往能够揭穿谎言、掷地有声,但有时候,难免也会扭曲了赞美者的本意,那么,这只能是赞美者的遗憾。
不过,这样的规则置之于网络,却又未必能够成立。在网络上,批判往往引发波澜,赞美则常常仅仅一丝涟漪。网络舆论的兴起,提供了更阔大、更便捷的批评舞台,可谓享有毫无羁绊的“自由”,而眼球效应的特性,也使得论者普遍采取批判的立场,才能更激发外界注意、才更有市场。左批右打,不乏观者、呼应者,不管政治事件、时事话题,还是娱乐花边、生活琐事,都能轻易激发人们把久蓄内心、无从渲泄的意念,以批判的方式一逞快意,陷入为批而批的螺旋。赞美?既不高亢,也少人问津,即便偶被提及,大概也是被列为批判对象的为多。
赞美和批评都是一种自由表达,但自由表达的要义在于能够自由地批评,建立在自由批评基础上的赞美才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正因为此,人们关心的不应仅仅是论者选择了批评还是赞美的立场,而是这种批评或赞美是否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发自内心的表达。这一点,社会的不同成员,包括土生土长,或是新移民,都是一样。能够自由表达的批评和自由表达的赞美,都是值得珍视的。
(作者是本报编辑组副主任
兼《新汇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