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班主任的角色转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0:47
唐秀宁
摘  要: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应该反思传统的班主任角色存在的弊端,进而转换自身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的要求。一方面,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另一方面,班主任应营造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新课改  班主任  角色转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班主任角色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是班级管理的集权者,是学生犯错后感到害怕的“敌人”,或者充当保姆型班主任,成天跟着学生屁股转;要么充当警察角色,经常在盯着后进学生,一旦发现毛病就进行笔录,找有力证据 ……这些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教育,班主任在课程改革中必然要转换自身的角色才能与之相适应。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角色应如何转换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内部和外部因素给学生更佳的成长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观念上有转变。
一、从班级管理的集权者转变成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课改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学校教育总是在人的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中国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现在的班主任似乎有这样的工作范围,就是精神关怀的工作。教育家魏书生也说,“班主任……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班主任的身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职能显然和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新课改下的班主任首先应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具体表现如下:
从处于决度权威的管理者地位转变成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学生得到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整个社会都是学生的信息源。因此,班主任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作为班主任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参谋,而不是也不可能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传道士”。
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经常出现心理障碍。据调查表明,当今不少学生有心理疾病。然而传统班主任职责中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在新课改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找到问题的根源,按心理规律办事,排除学生心中的郁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从知识单一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情感的激励者
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按新课程理念,学校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到美妙情感(如成功、快乐、满意等)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生活充满兴趣,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而经常体验到灰色情感(如失败、痛苦、失望等)的学生,往往就成了所谓“不思进取”的后进生、学困生。因此,为适应新课改,班主任要不遗余力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乐趣,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3、 从整齐划一的指挥官转变成学生个性的张扬者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班主任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他人”。朱小蔓教授说得好:班主任管理的最大效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性的展开……如果班主任的水准越高,他班上的学生的个性就会越来越丰富地展开。可见,张扬学生的个性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要放弃“教育是一种控制”的观点。对“犯错”、“越轨”的学生要细细地分析,找出“犯错”中的“光点”、越轨中的“金点”等作否定中的肯定,在管理中“约法三章”,避免用诸多清规戒律规范学生,以便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4、从关心学生的今天转变成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以往和当前的教育中,仍存在着一次性考试和一张文凭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班主任往往更加关心学生的“今天”。因为只有“今天”考试获得成功,学生才是“好学生”;只有学生是“好学生”,班主任才是“好老师”。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加重视人的持续性发展。正如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勒内.马厄所说:“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一个人只要有充分发展自我的愿望和要求,他就可以随时享受社会为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而不受任何年龄、时空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一次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对一个人来说,只具有相对意义。因此,班主任今后要更加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今天只是他们明天的起点,因此要促进这种发展,决不能为了达到“今天”的成功,而失去了学生明天的发展。
5、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目前的社会现状所迫,班主任比较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衡量一个学生能否上重点学校、上大学,主要看成绩的高低。很多班主任对本班学生不仅抓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的学习,而且抓所有考试科目的学习,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曾经发生过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犯罪,老师、家长都十分惊讶的事情。当然这仅仅是个别现象,但也说明了仅仅成绩好是比行的,“一好遮百丑”将会伤害学生。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适应终身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社会。
二、由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变成育人环境的营造者
环境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系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班主任更要关注自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发展环境。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让学生学习生活的硬环境;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软环境;三是熏陶学生建立完善的“内环境”。怎么理解呢?
1、营造让学生舒心的硬环境,这是指可以物化的育人环境。例如,舒适、安静、优美的班级环境,它能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发展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它包括美化班级墙壁、办好班级板报、搞好班级环境卫生、设置图书角等。新课程要求学生沟通课堂内外,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在教室安装电脑,让学生及时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当然,班主任也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动员家长为孩子提供适当学习的场所。班主任做好这些工作,无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硬环境。
2、营造促进学生发展的软环境。首先,这种软环境的创设是指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班主任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有一种伟大的教育爱。班主任不仅自己要学会与学生建立这种关系,也要宣传动员其他科任老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平等合作。第二,软环境还指建立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班级是一个整体,学生的合力才能推动班级的进步。新课改也进一步要求学生与学生懂得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懂得合作对他们现在的学习、对他们未来的生活的重要,从而在班级形成你帮我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另外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发生碰撞,而这些观念和压力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转化或消失。班主任要和家长、社会各界进行密切联系、沟通,宣传课改,消除他们的顾虑,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3、熏陶学生营造完善的内环境。其实,上面所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可统归纳为外环境。内环境指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思维和性格等。新课改就是要通过班主任长期的言行、举止、思维方法等内环境来优越学生的内环境。举例来说,当一位学生考了百分制中的90分,有的班主任会说“Very good !”而有的会问:“怎么还差10分?”瞧,不同的班主任其自身的内环境表露出来了。前者惯于从欣赏的角度看问题,给人以积极鼓励;而后者则从挑刺的角度看问题,给人以消极打击。对待同一事物,哪种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好?哪种班主任能优越学生的内环境?自不待言。班主任让自己的学生养成凡事均能从积极角度思考,则这些学生的内环境就是优越的,即使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在人为不能改变的软、硬环境中,他们也会由于有优越的内环境而不至于失败,甚至于会在逆境中扶摇直上,战胜逆境,最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完善的内环境一般说来包含克服畏惧的心理、培养进取的心理、把握情绪的心理、悦纳自我的心理、缓解压力的心理、强化交流的心理、控制外环境的心理等。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就是素质教育,就是以“塑人为本”,尤以塑完善之人格为重。当然,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要做到“一种米养育出千万种人”确实是一件比较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人文知识,丰富自身内环境,修养自我情操,同时具有对人生深邃而超然的理解力,具有充满睿智而又富有涵养的说服语言艺术,具有无微不至、关怀备至的心灵显微技巧,而且能影响其他科任老师及学生家长都参与到这行列中,如此才能通过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熏陶学生建立起完善的内环境。
参考书目:
孙学策,《新时期师德修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梁 威,《论终生教育与中小学班主任角色的转变》,《班主任》2000年第10期
韩  梅,《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期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