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班队活动的育人价值(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0:54
——浅谈“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之设计追求
活动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丰富而富有意趣的活动是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学生认识世界、模拟改选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多年的实践证明,活动是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帮助学生实现从当前状态到可能状态的有效路径。班队活动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一起承载着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在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意识到活动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并愿意付诸行动,但其理解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偏差:一是相当数量的老师对班队活动缺少自身的思考和规划。要么把学校下发的活动计划演绎为班级活动计划,要么想起来就搞一个,不愿意就不搞。有时班人活动搞不高,还是老师奖惩学生的一个砝码——学生表现不好,活动就会取消,很随意。二是老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普遍缺少研究,很少思考组织的活动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是否喜爱这样的活动,活动能否促进并引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对自己学生的独特性不甚了解,以致策划和组织的活动常常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三是活动“点状”呈现多,对班队活动缺少整体、系统的设计。往往活动的开始是教育的起点,活动的结束也就意味着教育的结束。有时虽然活动一个接一个,主题与内容不断变换,但由于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不容易把活动做深,也就难以形成活动的影响力。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课题组提供的《班队活动设计表》(见下表),引领着老师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班 队 活 动 设 计 表
 
学校:
 
年级:
 
班级:
 
人数:
 
主题:
 
教师:
 
日期:
 
一.活动目标
二.设计依据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思重建
 
 
 
实践中发现,如果老师们能够按时《班队活动设计表》要求填写的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把每一个问题及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想清楚,再来组织活动,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一.准确定位活动目标
在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中,活动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师生在活动中的行为。可以说,活动目标既是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活动的归宿,同时还是活动评价的依据。因此,活动目标的确定是活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老师们在制定活动目标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空泛——活动目标过于抽象和笼统。例如,有位老师在组织《学会关爱》活动时,提出了如下目标:(1)积极领会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精神,引导、激励广大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光荣和使命感;(2)在活动中做到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这样的目标可以放到任何一个年级的任何一节主题活动中,缺乏对本次活动主题的聚集和可观察、可评价的具体思考,因此,对于具体活动的展开难以起到定向和调控作用。
2.贪全——活动目标过于理想化。例如,“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美德,了解礼仪常识,并能够发扬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这是一位老师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时提出的目标,虽然有主题意识,但目标涉及内容多且要求高,很难在一次活动中全部实现。
3.缺失——活动目标普遍忽视了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目标引领,缺乏研究学生“具体个人”的意识。大部分老师制定的目标局限在一节活动中,缺乏对系列活动的整体连续性思考,很少关注学段的长期目标或每个年段的中期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班队活动设计表》中的制定“活动目标”虽然在“制定依据”之前,但在具体制订的过程中,要在对活动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活动目标”一般可用“通过……指导(帮助、引领等)学生……”的句式表述,前一个省略号省略的是“活动载体、方式等”,如讨论、交流、表演、竞赛、展示汇报等,后一个省略号省略的是“活动后的发展状态”,可以从个体和群体视角,从“成事”和“成人”两个层面来思考。目标不局限于接受教育,它可以涉及学生在活动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包括认识的提升、方法的习得、情感的共鸣等。当然,这样思考并不是说在制定目标时要面面俱到,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汇聚,以便形成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聚集于学生参与活动后可能出现的变化与提高。
二.明晰目标制定依据
老师在做活动设计前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如“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从主题的选择和学生发展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在阐述活动的必要性。选题从研究学生入手,了解时代、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期望。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从研究个别学生,到研究学生群体;从研究学生某一方面的状态,到研究学生整体的发展状态与需要;从零散性的研究,到深入具体地分析各种学生信息,使学生的成长特征与发展需要外化出来。如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来选择活动的主题,就显得真实且有针对性。当然,活动的主题选择也需与时俱进,赋予其朝代内涵,如果能将阶段主题教育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许倩老师发现学生升入二年级后,随着活动能量的不断增强以及活动空间的减少(教室由一楼搬至二楼),课间追逐奔跑的现象多了,午间无所事事的学生多了。虽然学生有着和同龄伙伴交往、游戏的强烈愿望和心理需求,但是方式方法成为其达目的的障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失败感。凭着特有的职业敏感和责任心,许老师决定通过班队活动进行适时引导。在活动策划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本学期班队组织建设的目标是建立6个懂得合作的小队,培养6个会根据要求组织开展活动的队长,而且前期已经顺利完成小队组建,自主选出了队长,确定了队名、口号,制作了活动席卡。
2.本学期,学科教学中开展了4人小组的建设。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以下问题:组长自顾自,不能很好地发挥组织作用;小组成员之间兴地分工合作,要么你争我抢,要么大家都不愿意做;活动效率比较低,有的小组很少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3.本学期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个由5篇课文组成的童话单元。孩子们喜欢读童话,也喜欢演童话,所以10月份语文学科活动是童话展演。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许老师设计了小队合作系列活动,包括:
1.小队合作系列活动——游戏篇
活动一:小马过河
活动二:下雨啦
活动三:小树叶找妈妈
活动四:森林音乐会
2.小队合作系列活动——岗位篇
活动一:以小队为单位寻找合作岗位
活动二:岗位竞聘
活动三;岗位合作我们能行——经验交流
活动四:岗位合作我们真棒——优秀小队评选
3.小队合作系列活动——学习篇
活动一:快乐生活——童话传唱
活动二:美丽秋天——树叶贴画
活动三:古诗诵读擂台赛
活动四:口算接龙比赛
许老师通过尝试探索班队活动与组织建设、学科活动的有机结合,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如,她给《下雨啦》活动制定的活动目标是:“组织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悟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合作的方法,感受合作的快乐;初步懂得成功的合作需要目标一致、团结一心、讲究分工。
相对来说,活动目标的指向性和导引性都比较强。由此可见,只有理清主题选择和学生发展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提炼并形成活动目标。
三.设计活动展开过程
“新基础教育”研究倡导设计“弹性化的活动方案”,较之设计出精细流程、写下师生要讲的每一句话、准确计算好活动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典型传统活动方案的风格来说,线条要粗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班队活动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受到真正有效的教育。
班队活动过程中设计得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戛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的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通过不同的实践、表演、游戏、对话来体现。此外,还要思考活动行进中的老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活动方案。
应该说,许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活动氛围,组织学生在蚂蚁队长的带领下,参与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三个游戏活动,并通过游戏后教师的随机采访和点评,引导学生体悟合作的基本要求:目标一致、团结一心、合理分工。活动设计较邹地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和结构性,从现场呈现的状态看,学生非常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收获、有发展。
四.及时进行反思重建
活动结束后,引导老师“反思与重建”,并及时进行对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自我评价。看学生活动前后的状态是否有所变化(积极的变化);对照活动目标,看哪些目标达成了,为什么会达成,哪些目标没达成,是什么原因影响了预设目标的达成;看一看这一主题或活动形式对何种类型的学生有促进和帮助作用,为什么,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提出后续活动。
许老师在《下雨啦》活动结束之后,作出如下反思:
1.本次班队课,我把4人小组建设、小队建设、语文学科的童话表演、指导学生开展课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这些资源综合起来,较好地呈现出了综合融通追求的1+1>2效益。
2.低年级孩子喜欢游戏。我以游戏为载体整体设计活动情景,并且重点关注平时玩游戏和班队课上玩游戏的差异性,较好地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老师怎样调节游戏过程学生的情绪;二是通过随机采访,让喾一明白为什么玩这个游戏,怎么才能玩好这个游戏,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合作的重要意义并掌握一定的方法。
3.活动在结束部分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对游戏规则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规则中应说明,游戏开始前,队长要组织队员进行协商、分工,要让“每个蚂蚁都有事干”。如果这样,学生会在这个相对复杂的游戏中,呈现更多的创造性。在后续活动中我要予以关注和调整。
之后,许老师还就游戏类型、班队活动的展开逻辑进行了提炼,将其分为营造气氛、带入情境,组织游戏、体验目标、提升总结、进行拓展三个环节,给其他老师以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