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第三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0:14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七
引导学生相互欣赏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培根
嫉妒既害人又害已。嫉妒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被嫉妒的人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欣赏别人是美德,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欣赏别人绝不是逢迎与敷衍,专捡别人爱听的话。欣赏别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努力地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心里承认它。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其实是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人们也对能够欣赏他人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赞美。
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智慧。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学会喝彩、相互欣赏是人性的公正和善良。共同的人性存在于每一个同学的心灵深处,教师唤醒自己,也唤醒学生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学生寻找开启心灵的神奇的钥匙,使颗颗心自然沟通、相互理解,把培养好习惯勤务员于更深的层面上。所以,引导学生相互欣赏是培养他们道德分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密切,他们共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与教师相处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比教师更全面更深入,他们之间的相互欣赏可以是全方位的。学生群体相互欣赏不仅弥补了教师对学生优点了解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使得对学生的表扬变成全方位的,同时,也会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经典案例:
之所以把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看得这么重要,是因为欣赏别人本来就是种美德。它是一种理解和信任,包含了信任与肯定;它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悔过新,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每个人都只知道为自己的进步 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
案例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会相经喝彩、相互欣赏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要能接受生活中有没于自己的别样存在,习惯于听到不同的声音,懂得去接纳别人。
其次,要善于发现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人无完人,大 家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纠正别人固然重要,但换一种方式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也是能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引导他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人成绩,与别人进行良性竞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不是设法寻找别人的短处和不足,并且多进行自我竞争,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都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对同学平时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点点滴滴擀步予以肯定,突出的,可集中表扬时再次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应顾及后进学生。教师要着重引导善于发现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使全班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八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学校的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
——苏霍姆林斯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现在有许多学校都将这一理念细化成一句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在进行尝试,但问题是,要切实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在表面空喊口号。
从教学过程或教育的根本目标来看,"学生第一"是不容争议的。目前,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发展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方式;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民展、自主学习为前提,教师讲得再好、教学设计再妙,都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孙敬修说过:"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不足,对他们的关系、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有真诚、无私的爱,教师才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称号!关怀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师的心坎上,这是一个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案例分析:
时代走到今天,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个性,关注个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引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把学生把在第一位就要懂得如何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俗话说:"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个性格,收获命运。"从小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二、关心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责。
三、关心学生的身体。关心学生只是一时,而关心他们的成长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习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影响教师一生的习惯之十九
主动问候学生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 的人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
目前,很多学养成了尊重老师、向老师主动问候的良好习惯,但是也有些学生见了老师,或视而不见,或躲躲藏藏,连个招呼都不打。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令我汗颜:不是我们不愿意打招呼,是因为我们和老师打招呼时,老师的回应大多数是敷衍,而且很冷淡。
仔细想想,我们的教师何尝不是这样?面对学生的问候,很多老师只是"嗯"一声了之,有的甚至理也不理便匆匆而去,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的,更是少之又少。
要求学生讲礼貌,我们当老师的首先应该做出表率,如果我们能够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学生一定更加愿意接近老师。老师主动打招呼不仅限于师生见面时,还应表现于课堂内外:上课时,请多走下讲台,给孩子们更多的关心;提问时,请多靠近学生,给孩子们鼓励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赞赏的话语;下课时,请多在教室停留几分钟,和学生唠唠家常,说说闲话,倾听学生的心声……
面对来自学生的尊重,如果没有一个尊重的回应,我们便会失去那份尊重。当你主动把一份尊重还给学生时,学生一定会回报你加倍的尊重。
经典案例:
这是一位优秀教师在博客上写的心得体会。
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老师值班,每天,在学校门口、院子里或教室里总会有三位老师分别在巡视。这个所谓的值班就是督促陆续到校的学生尽快到教室里上早、午自习,避免学生在院子里发生意外事件。值班的惯例是从建校起就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中断过,因此,校园内的纪律一直很好!
这几天轮到我值班了,我负责学校门口附近的地方,看着学生三五一群走进校门,不时有学生向我敬礼问好,我也每每会微笑着点头示意,有时候也回以问候。也有的学生问好我无暇顾忌,偶尔瞥见的却是他们失望的神情。其间,更发生这样一件小事,但却让我无法忘记,也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主动跟学生打招呼。
那是值班的第一天中午,我正站在教学楼前招呼几个调皮的学生走进教室上自习,这时,迎面走来了一年级三班的小男生许子明同学,说起这个学生,他比较特别,自从我教他开始,他几乎都不跟我说话,就算是面对面问他话,他也只是摇头、点头,而且也不怎么爱笑。同学们告诉我,他跟其他老师也这样,即使和同学们也是极少讲话的。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刻意去接近他。今天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发呆,也许是看到其他同学向我问好,也想说点什么吧,但是却始终没有开口。接着,他低下头准备从我身边走过,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一回身,拉住了他,然后给了他一个阳光般的微笑,轻快的对他说:"李子明同学,早上好!"他依旧没有回答,只是回报了一个灿烂的微笑给我,我虽然有点失望,但是他的笑已经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我摸了摸他头,示意他回教室去了。之后,我早就把这件事完全抛到了脑后。
第二天,仍然是我值班,依旧重复着昨天的任务,这时候,我听到一个不大声音给我问好:"陈老师,早上好!""你……"好字还没出口,我猛抬头一看,着实吃了一惊,原来是李子明,便愣住了,天啊!他居然主动跟我打招呼了,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那个小家伙就蹦蹦跳跳的从我身边跑开了。我兴奋极了,从那以后,李子明变得喜欢和我交流了,我也用更多的尊重和爱心去不断地感动着这个不爱与外界交流的孩子。想没想到,老师一个主动的问好,居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和学生的平等首先体现的是互相尊重,学生主动向老师问好是尊重老师的表现,而老师主动给学生问好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所以,你的主动收获的是学生的心。其他老师对此还是不解,问及我是如何开导了李子明的,我神秘的一笑,轻松地回答:"我学会了尊重学生!"
案例分析:
学生不是不想和老师打招呼,很多时候他们不能确定老师是否认识他,害怕和老师打招呼后老师没有反应而尴尬。因此,要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就要彻底放下师长的架子,做到真正的师生平等。主动与学生打个招呼又何妨呢?
其实,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缕清风,拂去学生心中的烦忧,使其神清气爽;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泓清泉,涤荡心底的污垢,使其心田清润;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捧月光,放牧其自由心灵,顿生自信、自强的勇气。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打个招呼,常怀此心,常行此道,而且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二十
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认知比较具体、深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又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两个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十分重要。
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都经常要做的工作。但是,大家平时与家长联系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在学生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或者出了什么事故(总之不是好事)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地怕接老师的电话。久而久之,这种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开始慢慢减弱。
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三两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有些老师虽已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他们还是很害怕与家长沟通。因为现在家长选老师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一些教师平时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与修养重视不够,在学生中,在家长中,在社会上,形象不佳,声望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教育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不仅选学校,还选老师,一些形象不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就常常成为被调换的对象。出现这种情况,责任更多的是教师这一方。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有危机感,要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家长们越老越高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改善与家长的关系。
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只要我们以诚相待,对家长多一分尊重和理解,我们就一定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而这最终将形成家长对教师理解、放心、学生对学习上进、用心,教师对教学尽责、安心的良好局面。到那时,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教学质量怎么会不提高呢?
尊敬的家长朋友:
我叫李镇西,本期开始就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我有一些真诚的心里话想对您说。
我首先感谢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武侯实验中学,我认为这是您对我校的信任。我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定尽我们的全力不辜负您的信任!
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我完全可以理解,当您把孩子送进我校的那一天,就对学校的老师寄予了厚望,希望您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但是,不知您是否想到过,其实,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首先不是取决于老师,而是取决于您这位家长!我们学校本期开始实施"新教育实验",该实验有一个内容就是让所有学生家长学会做"新父母"。这点非常关键。
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孩子的成才,主要功劳不是学校而是家庭。道理很简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教养如何,家长的素质如何,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注意,这里所说的"家庭氛围""家庭教养""家长素质",不一定和文化程度有直接的联系。在我的视野中,有的博士家长依然"培养"出了罪人,而大山里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却培养出了一个个有出息的孩子。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原北大副校长、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就是一个例子。他出生于农村,父母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水平,因此他也谈不上什么早期的文化启蒙,九岁才读小学,但因为他的父母首先是一个善良、勤奋的人,于是一粒科学家的萌芽便在这对农民夫妇的手中开花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也是教育者――不管家长是否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或是否学过教育学,只要有孩子,他就是教育者。这样看来,我们――就是我、我校的老师和你们家长――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同事关系,因为我们都是教育者啊!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您的孩子啊!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期盼着您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啊!我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教育较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我们所期待的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您的孩子就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您所企盼的有出息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
可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呢?您的家庭里有没有这样的场面呢?――晚上(或周末),孩子在书桌前痛苦而心不在焉地看书,旁边,孩子的父亲在和一群哥儿们喝酒聊天;另一旁,孩子的母亲正和一群人在桌上大呼小叫地搓着麻将;而在厨房,孩子的爷爷或奶奶正在洗碗;父母的声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孩子有点不耐烦了,从书桌前站起来想出去玩电脑,这时父母开始呵斥大骂孩子……
我可以断言,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绝对不可能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更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当然,我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家庭不会是这样的;而且我还相信,武侯实验中学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
但是,作为校长,我还"得寸进尺"地希望,我们武侯实验中学的所有家长不仅仅是合格的家长,更是优秀的家长!
刚才我说过,我也是一个家长。我有一个天资并不聪明的女儿,但在我的教育下,她成长的很顺利。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这其中有许多故事。我把这些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做最好的家长》。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您,也许您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说:"我怎么能够和你比呢?你是专门搞教育的,还是校长,而我却不懂教育。"不对,刚才我不是说了吗?每一个家长都是教育者,其教育水平和所谓文化水平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
我的体会是,和孩子一道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谓"和孩子一道成长",说起来就是两点:第一,和孩子一起阅读;第二,和孩子一起写作。也就是"共读"和"共写"。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读一本有趣有意义的书。就从这本《做最好的家长》开始共读。这本书写的是我女儿从0岁到18岁的故事,她的成长对您的孩子一定有帮助的。这本书更写了我教育女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有许多故事,我相信,我的教训和成功也一定会对您有参考价值的。请您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反思,一起进步!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您,从现在起,和孩子一起写成长日记。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然后不断超越的过程,而写作就是最好的反思。孩子通过文字,可以写自己的苦恼与喜悦,你通过文字可以写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写出自己对自己教育的感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长和孩子一起写作,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您也许会说:"我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哪能写呢?"这话错了!最早开始成功实施家长写教育日记的是河南焦作市,那里全市的中小学生家长都给孩子写教育日记。在这些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连小学都没毕业,有的家长甚至是一边翻字典一边给孩子写教育日记。正是通过教育日记,许多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这里,我随信给您一份材料,就是河南焦作市的几位写教育日记家长的事迹,您不妨看看,并试试。
为了您的孩子,我相信你是什么都愿意付出愿意牺牲的,那么,就牺牲一点业余时间,从和孩子"共读""共写"开始你新的家庭教育吧!
请记住: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相信您能够成为成功的家长,而只有您成功了,您的孩子才能成功;只有您和您的孩子都成功了,我们学校的老师才能真正有成功感。
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案例分析:
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李老师与家长沟通的真挚与深邃,体味到大教育观指引下的更加自然的家校交流管道。
在信中,李老师向大家传递着这样一个理念--"家长也是教育者"。正如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李老师认为:"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乃至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其父母。"
那么,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了解家长是沟通的重要前提。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久,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注意相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家长的情况,做到沟通时,能够有的放矢。从信中,我们可以发现李老师对于学生家称的情况还是非常熟悉的,列举了一引起学生晚上做作业的状况,确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在当前家长普通重视智力开发,忽视社会性教育的情况下,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巧妙的转换角色,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来阐述一引起问题,自然引起家长的共鸣。使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诚的朋友,产生进一步交流的愿望。
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得更近,使家校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
沟通是双向的,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沟通的必要条件,这对孩子的社会性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李老师在闲言碎语中引导家长撰写教育日记,就是非常巧妙的引导,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感觉到沟通成为心需,从而成为沟通的主动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