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9:41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反,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过程的前提是以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通过这种资本的周期运作而实现的。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不仅掌握了生存权,而且还掌握了发展权。
同时,资本家通过缩短资本运作的周期,加速资本流动,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所有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不仅使资本家扩大了生存空间,而且还获得了发展空间,所以,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本质。
2、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大地榨取劳动成果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阶级和社会制度,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是不分阶级的。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规模化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机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器不是使产品变便宜,而是使产品随着机器的价值相应地变贵。”(《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产生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术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3、资本炒作过程就是财富的掠夺过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充当了社会的流通职能,它在交换过程中完成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商品的价格本应反映商品的价值,但在货币作为资本的过程中,“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资本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本身不创造财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最初转化为资本的结果是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所以,货币资本在炒作过程中为资本家获取了剩余价值空间。
设有三种社会财富,财富种类分别为A、B、C,每种财富的价值均为W,财富的价格用货币Q表示,每种财富W的价值均为100Q,那么社会总财富为:A+B+C=3W=300Q。假设资本家掌握了80%的社会总财富,工人仅占有20%的财富,即:
工人占有的社会财富为:300Q×20%=60Q
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为:300Q×80%=240Q
资本家与工人的财富差额为:240Q-60Q=180Q
现在,资本持有者要对社会财富进行一轮炒作,假设每一次炒作将一种财富的价格抬高一倍,并分别将财富A、B、C进行炒作,完成一个周期:

经过炒作后,资本家与工人的财富差额为:
1400Q×80%-1400Q×20%=840Q
在完成一轮炒作后,不是简单的价格和货币差额的倍数扩大,而是因为原先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价格提高就意味着货币贬值,这不仅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财富货币量的差额扩大,而且还是工人手中的财富部分被资本家剥夺。同时也反映出了这样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越发达,社会的贫富差距就越大。
4、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
资本主义一贯鼓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虚伪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生存权,无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不能掌握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就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民主的基本要素是话语权,没有生存权,也就没有话语权。以最讲人权和民主的美国为例,其设计的两党竞争和三权分立制度,在金融危机从萌芽到蔓延、再到殃及全球的整个过程中,并没让美国的三权分立发挥制约和监督作用,反而在齐心合力地鼓吹和放纵金融资本扩张,维护资本利益。为转嫁经济危机,用大笔纳税人的钱去填补华尔街金融资本的窟窿。无论怎样讲民主,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它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少数人的利益。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经济的不平等,就没有人权的平等,没有生存权的平等,就会影响到发展权的平等;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就影响到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不平等。自由本是相对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资本家剥削的自由和工人阶级被剥削的自由,实质就是无政府状态的自由,是少数人的自由。而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和掠夺,更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
资本主义保障劳动者是为了获取生产力,劳动者是劳动力的主体,没有劳动力也就没有生产力。资本主义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劳动效率。资产阶级要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一是为了储备劳动力,另一是为了压低劳动力成本。政治稳定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民生,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怀柔”的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能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不同的社会制度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被认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但在社会主义中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中也有计划,所以,人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不同的看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因此,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能脱离所有制的区别。
1、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让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发展。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计划经济是为了保障生存权,稳定生存空间,控制发展权,协调发展空间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是:一、能有效配置资源,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与生产过剩,能有效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投资。二、能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中国的“二弹一星”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项目,是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设备的条件下,通过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作保障建设起来的。三、只有在计划经济下才能集中国家资源应对危机,保障国家安全,“抗美援朝”、四川抗震救灾,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指令计划是难以胜利的。四、计划经济能在资源极度匮乏之下有效保障国民的生存权,中国在粮食极度紧缺的年代,是强有力的计划经济有效保障了民生。五、计划经济能比较有效地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持三十多年的物价稳定就是一个历史证明。六、计划经济能有效保障资源的按需分配,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也不会出现贫富差别。七、计划经济是以消灭剥削的公有制为基础,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能充分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与劳动成果。八、计划经济能快速、有效、全面、准确地获取国家经济发展的数据与信息,有利于国家决策。
2、计划经济的不足不是否定计划经济的理由
计划经济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着问题,普遍认为的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三是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不足不是否定计划经济的理由,而是要进一步完善的基础。第一,企业是为国家和全体国民创造财富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全体国民的生存资料与发展资料,政府代表人民管理是实施经济计划的有力保证,条块分割是计划的协调性不够,这是计划经济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所谓“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说明是民主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应该改进的是组织管理机制,而不应是经济体制。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强调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平均主义”本身没问题,问题恰是出在了劳动的不平均(劳动者没有获得取得平均收入的相应劳动工作量),应该改进的是管理和分配制度,而不是彻底否定计划经济。第四,社会主义市场才是公平的物质交换场所,是调节余缺、满足不同需要的场所,它以与资本主义的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资本主义的市场来要求社会主义的市场,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公平的经济。
3、市场经济不是公平的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没有社会的公平,就没有市场的公平。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完成资本的周期运作,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商品的“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资本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但这种物质变换不是公平的物质交换,而是利益的博弈。在这个物质变换过程中,充满着资本投机、商业欺诈,使价格背离价值,使财富充满泡沫。商业贿赂、商业腐败、经济掠夺等,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还是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温床。
信用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之一,(另二个部分为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资本论》第二卷)但资本主义信用经济恰恰最没有信用,金融诈骗,“麦道夫骗局”不仅扇了华尔街的耳光,也扇了资本主义信用经济的耳光。
4、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与贸易壁垒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贯标榜经济自由,宣扬所谓的自由经济,它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通过商品倾销、贸易投资、企业合资,进行经济掠夺,用低廉的成本换取丰厚的劳动回报,并在竞争中摧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以达到经济垄断的目的,从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但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并通过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就是窃取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的自由,是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自由。
社会主义走的是社会积累与共同富裕之路
私有制是产生剥削的源头,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的富裕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上,让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先富起来,那另一部分人是永远富不起来,而且是贫富差距随着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无产阶级只有掌握政权,并且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1、如何理解无产阶级?
马克思定义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这被现代的资产阶级精英们用来歪曲马克思主义和宣传资本主义的依据,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一无所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剥削,社会主义是要为全体无产者谋利益。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就开始研究《资本论》,在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深受剥削和压迫,在当时社会,说“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通过劳动不仅创造财富,也在不断积累财富。资产阶级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污蔑社会主义就是贫穷,并对无产者实施“怀柔”政策,实质都是虚伪的谎言,因为,无产者并不是一无所有。《国际歌》是这样唱的:“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无产者不是没有财产,而是拥有整个世界。今天,无产阶级是指私人没有生产资料;不占有部分公有生产资料;对公有生产资料有管理权,但个人没有对公有劳动产品的分配权,不占有部分或全部公有劳动产品;对公有生产资料有支配权,但没有成为私人占有公共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的公权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或在公有制范围内平等参与社会劳动获得平等收入的社会集团。在无产阶级中,“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有时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共产党宣言)
2、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
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必须解决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只有以公有制为前提条件,才能使全体人民有掌握生产资料的权力,掌握了生产资料就掌握了生存权。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才能当家作主,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全体人民才能平等分享社会的劳动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下,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手中,人民群众处在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所以,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多么的快,都无法替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社会主义的财富积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GDP生产
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但社会主义的财富生产与资本主义的财富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一个劳动创造与物质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的财富是通过资本生产与物质消费实现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GDP生产方式。
GDP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有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的流通过程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前一个过程是资本家以投资、预付资本购买劳动力,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并且具有商品价值的商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获得企业增值税。后一个过程是让商品实现其使用价值,完成资本运转周期,获得包含新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同时资本主义国家提取营业税。在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过程中,包含许多的社会生产单位和部门,每个单位或部门获得平均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最终创造财富的总值=P(生产)+C(消费)。以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对于工人来讲,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以货币为形式的工资财富,同时要为维持劳动力支付生活开支,所剩的才是实际财富是: R(实际财富)=P(生产)-C(消费),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积累财富的过程。因此,不能用GDP来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财富创造与经济发展水平。例如,十三陵水库是无数公民通过义务劳动建成的,国家没有投入,也就没有GDP产出,但事实上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又如,工业造成的水污染,国家拿出资金治理,有了投入,虽然增加了GDP,但却是让国家蒙受了损失,这也是全民财富的损失。
4、改革是继承中的否定,传承中的创新
改革是要改掉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变得更合理完善。同时,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是对原来事物的推陈出新,所以,改革并不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
改革不同于拆房,不能想拆什么就什么,拆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改革,应该明确这样的关键问题:要改什么?为什么要改?要怎样改?要改成什么样?对于社会的改革,表面上是生产力的问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问题。新中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概括地说,就是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毛泽东同志估计需要经过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6页)。从“一化三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就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私有制,要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一化三改”来完成,最后要实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