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黄光男:两边的文化源头都是一个(中国青年报 2009-1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8:22

黄光男的努力,使许多人获知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的源头”,但他自己已经找不到具体的源头。因为祖母姓郑,这个台湾人坚信自己家族和郑成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哪里。
不过,和期望返乡寻祖的许多同辈人不一样,黄光男觉得自己从来没离开过故乡的文化。作为“国立”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他一直在文献上感受“文化的气质”,对于地理上的隔阂,倒没有太深刻的感受。
如今,他已经65岁了。5年前,他从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位置上退休。在这之前,他还执掌台北市立美术馆近20年,1977年当上馆长,只花了3年时间,就使原本籍籍无名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影响力大增。
退休后,黄光男常奔波于海峡两边,在酷暑天跑到长沙参加“国共论坛”,又西装革履去黄帝陵祭祖。11月28日,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开幕当天想请黄光男讲讲博物馆产业经营,结果飞机误点,他凌晨3点才抵达广州,只顾得上讲了10分钟。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他在舟车劳顿的时候,一整条腿都会麻木,走起路来有些踉跄。
在台湾,黄光男利用他的博物馆传播历史。这个从小诵读《三字经》,求学时又深受四书五经熏陶的台湾人觉得,自己是程朱理学的“粉丝”,更相信这些东西“不能丢”。
这样的选择有时让他面临重压。2000年,台湾首次政党轮替,他所在的历史博物馆联系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借用展品。这让他受到很多攻击。一度,他都担心这次展览会在不相干的政治影响下而失败。
结果是,83天的展览,参观人数达到了平均每天1.2万人,“看看每天闭馆后渐渐沉淀下来的灰尘就知道有多受欢迎”。
更令黄光男感慨的是,即便是家庭主妇,也会在排队进馆时兴奋地谈论“可以看看秦始皇了”,这个时候,他会上前善意提醒,展出的“不是秦始皇,只是秦始皇的兵”。满心期待的参观者也不会因此失望,而是回他一句“都是秦朝的人啦,身高装扮差不多啦”。
“你会发现,最最普通、看上去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也对秦始皇感兴趣,也知道兵马俑。”这次展览,使黄光男心里有了底,开始实施“系统的展示中华文明”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龙文化、楚文化、西汉南越王墓葬、西夏文物、明清家具。即使在他退休以后,博物馆要办什么新的特展,都会和黄光男商量。当有大陆人问他,台湾民众事先是否知道这些历史,黄光男身体微微前倾、瞪大眼睛说:“我们的历史读得比你们细哦!”
事隔多年,他仍记得当初络绎不绝的观展者中,有想感受“屈原的故乡”的年轻人,也有想看看“乾隆坐过的椅子”的孩子。这让他深深感觉到,“两边的文化其实是一样的,源头都是一个”。
上世纪末,大陆各省市纷纷重修自己的博物馆,这个台湾人一度是许多博物馆取经的对象。从河南,到上海,人们听这个远离大陆的学者指导自己如何展示历史。他建议让热爱历史的人来干这个,并且希望博物馆不要出租场地,“不要把博物馆商店搞成友谊商店”。
当大陆的同行抱怨不把场地租出去就没有钱时,黄光男则以实例回应:台北桃园机场内的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高达1.2亿台币,所有商品皆为博物馆自行设计授权制造,绝不能为了一点场租就“牺牲掉博物馆的格”。
这些新鲜的理念,不仅是黄光男游历世界各国美术馆、博物馆所作的总结,也是他自己管理经营美术馆、博物馆多年的经验之谈。而黄光男想要从大陆带回台湾的,则是他自己最爱的浩繁历史。
每一次来大陆,都给黄光男机会,把谙熟于心的故事同实实在在的景致联系到一起。几个月前长沙“国共论坛”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在台湾艺专读书时的老师。老师是湖南人,性格刚决、说一不二,师徒二人非常投缘,课里课外都黏在一起,每次说到对抗日军的常德血战,都是“老师哭、我也哭”。
但也有一次,他和一群台湾人到陕西祭黄帝陵,当地政府邀请他们去华清池观看歌舞剧《长恨歌》。他对满眼的华服十分厌烦:自己是来看杨贵妃,而不是来看“打扮成杨贵妃的女人”。他更喜欢自己沿着城墙走走看看,和从小读到的历史互相印证,享受“发现文化的喜悦”,而非“发现文化的热闹”。
有时候,他遇见大陆博物馆里那些同他打招呼的工作人员,会问对方一声:“去过台湾吗”,然后嘱咐对方有机会一定要去,因为去了以后能看见“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在那里别样方式保存”。
30多年的美术馆、博物馆之路,黄光男想做的,就是在两岸间传递文化,有媒体甚至以此形容他为“文化青鸟”。
1987年,黄光男还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当馆长,想办一个“中国巴黎展”,意在展示那些负笈巴黎的民国大师作品。当时两岸关系仍未解冻,黄光男搜集不到足够的展品,最后不得不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出面,才向大陆借到不少徐悲鸿、刘海粟的画作,让台湾的观众过了眼瘾。
1993年第一次来到大陆后,黄光男同博物馆界的联络非常频繁,也将国际上的许多场馆运营规范介绍到大陆。通常,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博物馆间互借展品应当适用“墙对墙”原则,“从这堵墙借出去,最后也要回到这堵墙前面”,而无须掺杂考虑过多的政治因素,更不用考虑钱的问题。不过,他通常不得不面临更多的障碍,每一件文物的运送都很复杂,甚至,两岸合作的博物院名称也会成为纠结之处。
不久前的圆明园兽首风波中,黄光男也曾站出来说话。当有媒体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愿意接受兽首捐赠时,他给博物院院长周功鑫打去了电话。“我是前辈,我就问他,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怎么可以接受战争掠夺品。”
新的遗憾还在诞生。黄光男觉得,保留了最多中华文化,讲究“洒扫应对进退”的台湾,也在逐渐褪色。有的大陆游客分不清“历史博物馆”和“台湾历史博物馆”,黄光男有些无奈:“台湾历史博物馆是‘绿营’新建的,政治色彩比较浓,讲本土化”。
而他在卸任博物馆长后任教并担任校长的台湾艺术大学,也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原来的国剧科没有了,只有研究所还在。”国剧指的是京剧,“文革”结束后,大陆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家前往台湾,曾一度带动当地的京剧热。但在“讲了8年的本土化”以后,台湾已经很少找得到对国剧感兴趣的年轻人了。
一些事情也让他深思。白先勇想要复兴昆曲,在台湾挑不到好演员,只能去大陆海选。反过来,大陆的这些演员因为是在台湾排的戏,回去以后就大受欢迎。长沙会谈的时候,大陆主办方还邀请了台湾女主播、“那个周杰伦的女朋友”侯佩岑,老先生不太明白,如今大陆的台湾热究竟出自对传统文化的渴求,还是仅仅因为打上台湾标签的时髦。
种种矛盾与暗涌下,黄光男只有去往更“纯真”的地方找寻最朴素的文化。在一个他已经想不起在哪儿的小山村里,一个在路边摆摊卖柿子的小男孩引起了他的注意。摊上的柿子看上去还没熟透,小男孩捧着本残破不堪的书坐在一旁。“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半个多世纪前的黄光男就是这样在甘蔗地里、红薯摊边,边诵《孔雀东南飞》,边淌着眼泪。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02/content_2963676.htm
李景:黄光男:两边的文化源头都是一个(中国青年报 2009-12-2) 陕西:华夏文化的源头! 中原思想文化的源头圣地 农村神龛两边的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摘要) 日学者:日本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图) 李玉波:一个死亡司机的不白之冤(中国青年报 2009-4-12) 汪东亚:伪大师伤害的是整个文化的清誉(中国青年报 2009-2-26) 骆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淮海收藏论坛] 素质教育的源头 人类自相残杀的源头 “一校两制”----------不和谐的源头 张成浩:一个草根对2009年的民生期盼(中国青年报 2008-12-31) 蒋昕捷:一个相声茶馆老板的快乐与尴尬(中国青年报 2009-2-4) 王怡波:一个街道办的“省用钱”之道(中国青年报 2009-2-7) 祁钰 周凯:学术不端都是学术期刊惹的祸?(中国青年报 2009-7-13) 廖德凯:法律和道德都是被钓住的“鱼”(中国青年报 2009-9-16) 杨金平:“这都是亲戚干的,我不知情”(中国青年报 2010-5-12) 一个企业家背后的权力场(中国青年报 2006-12-14) 包丽敏:一个工会主席的叛逆(中国青年报 2005-12-28) 一个企业家背后的权力场(中国青年报 2006/12/14) 张雪梅:一个公民的打官司日记(中国青年报 2007-12-4) 张雪梅:一个公民的打官司日记(中国青年报 2007-12-4) 付雁南:山寨一个美剧里的咖啡厅(中国青年报 20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