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亚:伪大师伤害的是整个文化的清誉(中国青年报 2009-2-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9:25
传记作家李辉最近发文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掀起舆论大波。质疑回应一个回合,真相仍有待水落石出。但与此事无关的人们却感到了一种刺痛: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大师吗?
一名新浪网友说:“似乎我们的视野里从不缺少‘大师’。举目望去,但凡谈国学的,必是大师。只要露脸,能称为某某家最好,不行也至少冠以著名、资深。这恐怕已成文化界的惯例了。”
“大师”泛滥,原因何在?有评论分析“一方面是一些人过于浅薄,习于匍匐,勇于下跪,动不动就封一些稍有成就者为大师,高帽虽高,但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也与当事人不自知有关,汲汲于沽名钓誉,别人真真假假一称大师,他假装推脱一番便颔首笑纳。”
“没有大师的时代就包装大师”,网友“十年砍柴”感慨:“今日中国被媒体冠以‘大师’称号的人,恐怕多于以往任何时代。却只能算是人文精神稀缺、学术泡沫化的一种表征。没有真大师活着作对比,或者真大师因没有眼球效应而默默无闻。谁让这个时代患上‘大师饥渴症’呢?”
就这样,一个本来让人尊敬的称号被过度使用,渐渐变得一文不值。至此,我们是不是要问:大师的标准是什么?
天涯网友“五明子”发帖说:“老舍牛不牛?才是一个人民艺术家,还是周总理口封的;鲁迅牛不牛?过去中学课本也就称其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搞艺术的被称为大师的就梅兰芳,其余三大名旦都没混成‘大师’。后来报纸上称侯宝林为大师,还引来人们的争议。”
“国学大师如果是假大师,人们除了厌恶国学大师,还会连国学一起抛弃,伪大师伤害的是整个文化的清誉,应该让伪大师们都卸去伪装。”(凤凰网友)
“玷污了大师的声名,谁还愿做大师?真正的大师也就永远不会出现了。”(腾讯网友)
一位新浪网友说:“完了,在我们这个年代,‘大师’一词要成贬义词了。难道文化界不该开始打假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主时代就是权威消失的时代。我们曾经顶礼膜拜的大师会渐渐褪去光环,草根阶层鲜活的面孔会更多地活跃在我们视野里。但是,至少我们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即使那些头衔再廉价,我们也不应该纵容造假。我们缺少大师,但不必制造大师。我们可以从容地面对平庸,但不应该纵容虚伪。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2/26/content_2556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