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危机刚刚拉开序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59:28
中国的经济危机刚刚拉开序幕——《再均衡过程中的加息拐点在哪里?》
中国投资、美国消费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难以持续,美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均衡的观点,即美国再也不能依靠投资消费来进口世界各国的进口商品了。在世界经济格局再均衡的过程中,中国货币政策的加息拐点在什么地方?这篇文章就是试图分析中国政策的加息拐点,以及相应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为我们的投资作出一定的指导。
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从金融危机开始就是以一贯之的,其意图是明确的,即保持可控下的弱美元政策。这个货币政策是美国救市整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为美国救市计划服务的。美国的救市计划,整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拯救虚拟经济;第二个阶段是重振实体经济。
拯救虚拟经济的根本在于去杠杆化。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我们按揭贷款买房子。20%的首付就意味着5倍的杠杆。一个人拥有100万,可以买5套价值100万的房子,杠杆为5倍。现在要去杠杆化,那就只有两个方法:
l  抛售资产。5套房子卖出去2套,那么100万现金买300万的房产,杠杆就只有3倍;
l  增加现金。100万现金现在变成200万,那么200万现金买300万的房产,杠杆就只有1.5倍。
美国政府拯救虚拟经济的思路就是如此。2008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美国房产价格大跌就是金融机构在抛售资产,而2009年美国政府大笔注资金融机构则是增加金融机构的现金。这两者双管齐下,美国的虚拟经济也就稳住了。
重振实体经济的根本在于出口,也就是美国政府所提的再均衡政策。“全球经济不能再依靠美国消费来维持增长”“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经济复苏,争取实现平衡与持续的增长”。 无论是拯救虚拟经济还是重振实体经济,美国政府都需要大量的救市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大量发行国债,让世界其他各国为美国提供救市资金,为本国的金融危机买单。
这就形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思路。美国大量的发行国债,这就迫使美元贬值。这个后果及时美国乐意看到的也是美国不乐意看到的。美元贬值有利于减轻拥有高额赤字的财政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的出口美国实体经济的重振,这是美国乐意看到的;但是美元贬值也会降低美国发行国债的能力,美元贬值使得全球投资者和各国政府不愿意购买美国国债。所以,美国的货币政策思路就是在这两者间保持平衡,即美元贬值是一定的,但是过程和贬值幅度必须是可控的。
美国政府所有的货币政策和言论都是围绕着这一思路进行的。据此,我们可以理解很多的事情和现象:
l 、为什么美联储总是将退市计划挂在口边,伯南克总是强调美联储会加息收回流动性但是加息的行动却总也不见踪影?因为美元贬值符合美国利益,贬值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全球投资者和各国政府对美元贬值的怀疑又必须安抚,否则对美元的信心一旦丧失,美元贬值的过程就会失控,只说不做是最好的选择。
2、为什么对人民币升值美国兴趣不大?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兴趣一向是很大的,但是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却很低调。此次奥巴马访华,人民币升值问题连谈都没有谈。这是因为目前人民币实行的是对美元汇率的软钉住政策。美元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它既没有黄金储备来支撑,也没有美国经济来支撑,它的价值完全在于世界各国和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中国经济发展强劲,人民币有中国经济做为支撑,人民币软钉住美元,从某种程度上是美元借助人民币来获得币值稳定。一旦人民币和美元脱钩,美元贬值可能会立刻失控,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在人民币升值一事上很低调。
美国货币政策我们更加关心美元汇率,而中国货币政策我们更加关心利率。因为现在的利率已经低无可低了,只剩下了加息一途,所以我们关心的就是政府何种情况下会加息。无论美国还是中国,货币政策都是政府整个救市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理解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就要理解政府对整个经济调整的思路。
相对于美国政府,中国政府的救市思路是混乱的,也是不明确的。从08年到现在,中国政府的实际行动表明,之前的政策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拖”。
我们不相信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不相信08年之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好光景已经一去不再回。所以,我们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看法是简单的,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小小的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美国受到的影响虽然重,但是很快就能恢复过来。世界经济格局又能重新回到原来的正常轨道,中国投资、出口,美国消费,经济照常高速发展。所以,我们政策的思路就是保持目前的经济结构,使经济不陷入衰退,等待外部需求的恢复。
无论是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对金融危机的言论还是中国政府的实际政策都支持这一点。虽然在去年提出了“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还是落实到了保增长上面。
中国是公有制社会,政府掌握了所有的资源,所以政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调配资源价格和主导社会分配(私人财富在政府面前是毫无保障的,只要看看山西政府是如何并购小煤矿的,我们就知道《物权法》中的物权对于我们也仅仅只是个概念而已)。这决定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因为政府主导了社会分配,所以,财富向政府及其相关机构集中,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很低的收入。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哪怕有再多的利润都很少分红,和在国外上市迥异,原因就是在此。政府和相关机构集中了大量的财富,所能做的只有继续投资。而劳动者作为消费者,收入低而无法消费,从而形成产品大量库存,出口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从而使得经济获得了平衡。
在拖的思路下,强化现有的经济结构就是政府政策的制定依据。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以下现象了:
l  中国的出口退税在全国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上调至17%的极限。因为我们在继续强化出口。
l  4万亿的投资计划,既没有用于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也没有用于调整经济结构,完全变成了政府投资计划。因为我们在继续强化投资。
l  政府在房地产政策上超级宽松,开发商资本金比率下调至15%,房产交易营业税、契税可以减免,购房可以办理当地户口,等等一系列政策比2003年房地产调控以前还宽松。因为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既是投资优势消费,还是政府财政。中国投资的三大块:工业、基建、房地产开发,那一块的兴衰都要由房地产来决定。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政府的货币政策会变得超级宽松,降低贷款利率甚至于比存款利率还低,不但如此,还大量的发行钞票,M2的增长远远超出了初年20%的限定目标。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投资需要钱。
这一思路在今年的下半年被证明是走不通的。美国人开始减少消费提高储蓄率了,还喊出了世界贸易再均衡的口号,欧洲和其他国家则是不断的进行双反,大叫人民币升值。指望出口已经行不通,拖再拖下去就是死路一条。中国政府的思路需要改变,相应的,货币政策也要改变。
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才刚刚拉开序幕。
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调结构;二是扩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内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口号已经喊过无数遍了,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重大行动。
2009年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也就是规划而已。《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订出的目标是“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但是,今年1-10月生产粗钢47247.38万吨,同比增加4470.84万吨,增长10.45%。1-10月粗钢平均日产155.42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5.67亿吨的水平。从发展趋势看,粗钢生产水平呈逐月提高的态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政府说的和做的从来都是两回事。
2009年在扩大内需方面有两个较大的行动,一是家电下乡,包括城市家电的以旧换新;二是汽车消费。但是无论家电下乡还是汽车消费,根本上并不是在解决内需问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民众的必要负担(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也丝毫没有减轻。这两个行动更多的意图是在用信贷和财政补贴促使民众透支消费来帮助企业减库存,和扩大内需关系不大。
如果政府选择调结构或者扩内需,还像之前喊喊口号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真正的行动。扩内需的思路是增加民众收入,减轻民众负担;调结构的思路则是压制过剩行业产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内需的根本在于政府减少甚至于放弃按照自己意愿来调配资源价格和主导社会分配的权利,只有这样,社会分配才会向劳动者倾斜。调结构的根本则在于转变政府按照自己意愿调配社会资源的方向,由原来的投向基建、重工业方向转向到其他地方,比如低碳经济。两者相比,难度高低立显。所以,调结构必然是中国政府新思路的选择。
这样,中国政府的新思路就出来了。调整结构必然是一个湮灭资金和需求资金的过程。过剩产业的资金必须被湮灭,比如钢铁产业,过剩的产能要被淘汰掉,意味着形成产能的资金要被湮灭,政府和民众的财富减少;而新行业则需要投资,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因为人民币不像美元那样是世界货币,自然也就不能像美国那样从世界各国抽取资金了,所以资金只能从国内政府原有的积累和民众身上来。
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思路:即在可控的情况下,在不断减少政府和民众财富的同时,还要从政府和民众身上抽取大量财富。如果政府的原有积累已经不多(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这很可能是事实,如果计算政府的隐形债务,地方政府基本上是没钱的,而财政收入几乎也是靠着土地财政在支撑。而中央政府虽然有钱,不过经过此次4万亿投资,估计财政也会紧张),那么这个思路也可以说为:在可控的情况下,在减少民众财富的同时,还要从民众身上抽取大量财富。
这也就是为什么实体经济纷纷关门的主要缘故。过高的税收的压迫致使市场大幅萎缩,产能更加过剩,而社会失业率步步走高,等有一天我们发现社会失业率到达极限时,才会发现一切都晚了。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扩大内需是唯一的路径,而扩大内需就是要想法设法增产增收。
政府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这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在这个思路影响下,我们的投资会如何。所以,我们主要关心3个领域:股市、利率和楼市。
股市:
从民众身上抽取财富,这个工作政府一直在做,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种种中国股市的怪异现象:为什么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质量特别差,无论是在主板还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因为质量越差的公司越需要钱;为什么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很少分红?因为上市就是为了抽取民众资金而不是将资金返还给民众;为什么上市公司上市会这么多这么快,比如创业板刚刚上市了28家公司,第二批上市的公司已经准备好了?因为需要从民众身上抽取资金。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这个思路出发找到解释。
中国股市的后市特征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股市结构将进一步完善。国际版也好,股指期货也好,推出的可能性都非常大。每新增加一个板块,就新增添了一种抽取资金的渠道。比如创业板的推出,政府就可以为开拓新经济增长点抽取民众资金。所以,创业板的种种怪象,比如高市盈率、上市企业质量等等问题都可以视而不见了。
上市公司IPO或增发现象频频发生。无论是IPO还是增发,都是发行股票从股市抽取资金,这个现象将会变得很频繁。与之对应的,分红,从企业回流到股市的资金会愈加的少。
政府托市频频发生并且愈加明显。股票供给加大了,但是股票价格还不能过低,过低的股票价格将导致抽取资金行为的中止。所以政府会托市,无论是讲话还是出台政策,政府行为会变得越加频繁而且明显。
行情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暴涨暴跌。6124的高点是不需要指望了,1664的低点也不可能。当行情有所好转的时候,就会有股票发行;当行情平淡或疲软的时候,就会有政策利好。行情就像一只闷在蒸笼里面的虾,蹦来蹦去,炒作是主流。
利率
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印制钞票,是政府抽取民众财富另外一种主要手段。在新思路的主导下,加息可能性不大。牛刀在博客上说中经会之后两周内可能会加息,我个人认为不现实,因为现在政府的思路不是扩内需保民生。如果不是今年信贷增至天量,我甚至怀疑政府再次大规模发放信贷印制钞票。只不过今年的信贷已经让政府感觉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才会有所收敛,毕竟,政府的思路是可控下的抽取财富政策,前提是可控。再次大规模信贷可能让局面失控变得不可收拾。但是,纵然如此,加息回收流动性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楼市
楼市的博弈中有四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和民众。民众关心的是楼价,楼价太高,民众就不得不压缩其他方面的消费,降低了生活质量。开发商关心的是土地财政,是信贷。薄利多销不是开发商的选择,因为信贷的关系,只要房价够高,哪怕房子没人买,甚至于房子都不盖,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土地增值的利润,如果是上市公司,还可以借助地王炒作一把,从金融市场获取利润,不管怎么做,都比薄利多销强。地方政府关心的是地价,没有卖地的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就只能喝西北风去,土地公有,一转手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中央政府关心的比较多,因为高房价所带来的种种恶果都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民众购买了房产之后所造成的消费不足、民众对高房价的不满、银行信贷集中于房地产的风险等等,都需要中央政府来承担,而地方政府和开放商是不承担丝毫的。为什么新华社转牛刀博客,原因就是牛刀猛烈抨击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这是中央政府最愿意听到的声音。但是,在新思路之下,政府最关心的是开工率,就是开发商在买了地之后盖不盖房子的问题。只有盖房子,才可能拉动内需,钢筋水泥才有地方卖。
政府对楼市的宏观调控就呼之欲出了。调控的主线是两个:中央政府会严查土地闲置,地方政府会加大卖地力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楼市和其他行业比如钢铁产业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产能过剩问题。房子是否过剩不好判断,从自住的角度说是过剩,但是从商品的角度说并没有过剩,只要有人要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那都是卖家自己的事情。但是,土地肯定是过剩了。按照潘石屹的说法,全国1/3的开发商在囤积土地倒卖土地。如果房地产行业调整,要调整的对象是过剩土地的生产者地方政府而不是开发商。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中央政府严查土地闲置是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的。如果中央政府严查土地闲置,那么开发商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增大开发进度,增加房屋供给。但是这么多过剩土地想开发出来,需要多少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呢?这有点不现实。二是不再购买土地。开发商一旦不购买土地,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的破产,这是地方政府不可承受的。没有了地方政府的配合,中央政府严查土地闲置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再退一步说,在中央政府的严查之下,开发商将所有闲置土地或退还或开发了,但是在地方政府的卖地激情之下,新的闲置又会很快的出来。
加大土地供给会抑制房价吗?不会。地方政府是加大土地供给的积极推动者和执行者,但是地方政府会允许房价下降吗?这是不可能的。加大土地供给除了会造成土地囤积情况更加恶化以外,对房价难以有丝毫的触动。从另一角度讲,中央政府认可地方政府加大土地供给的政策,也就意味着中央政府不可能调整目前的土地供给格局,目前楼市的现象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房价是否下降在目前的房地产格局下,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加息,加息将导致开发商的土地银行策略减弱甚至于失效,这取决于加息的力度。如果没有了土地银行,开发商要获得利润就只能卖房子,从而使得房价重新回到市场供求关系上来。也就是说,加息就是一根稻草,稻草可以救命,但是,也可能压倒骆驼。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加息不符合目前国家政策的新思路,除非新思路破产,否则加息或者加息到一定程度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开发商的土地银行策略破产的不可能。二是多渠道建房,小产权房也好、自建房也好,经济适用房也好,通过多种渠道向市场供应住房,从而打破房地产开发商在住房上的垄断。开发商丧失了垄断,也就丧失了对房价的话语权,房价也就能够回到市场供求关系上来。但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的土地财政。理论上讲,多渠道建房地方政府依然可以卖地,但是缺少了开放商的垄断,地价能有多高呢?可以说,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的破产。
调整房地产结构,必定要有一个受害者,开放商、炒房客、民众无论是已购买房产的或未购买房产的都是微不足道不在中央政府的考虑范围之内的,这个受害者要么是银行(土地银行)要么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如果中央政府不能下定决心,那么房地产行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调整,房价除了崩溃才能降下来以外,就只能高高在上了。
你见过在北京二手房成交量一天达到1273套吗?你见过上海十多人抢一套二手房吗?你见过深圳现场拍卖一套二手房价高者得吗?这些都是近来发生的新闻事实。各大媒体,地产新闻铺天盖地,轰炸着城市居民脆弱的心灵,于是,大家一股脑的心甘情愿的唯恐买不到房子似的去抢购二手房。
967套!深圳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20日深圳二手房单日成交再创历史新高。截止到11月20日,本月深圳二手房成交已超过1万套,而上周4126套的成交量已与年初的月成交量相当。一周的成交量相当于一个月,一天的成交量屡创历史新高,相当于正常情况下4天的成交量。是什么人在哄抢房子?
再来看看北京,来自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最新数据显示,北京二手房近日创下了日均成交一千多套的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11月以来,二手房成交量已突破2万套,单日平均成交达1031套,相比以往日均六七百套的成交来说大幅上扬。按照目前发展趋势预测,2009年北京二手房总成交量将突破27万套,超过2006年-2008年三年的总和。二手房市场迎来十多年发展历程上的最“辉煌”的时期。
上海的二手房同样疯狂。二手房市场已超过一手房成为上海楼市成交主力,11月24日,汉宇地产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上海一手房成交量为13195套,而同期二手房成交量为总成交套数达到了21177套,二手房成交量为新房成交量的1.6倍。据统计,10月份整月全市一手商品住宅供应量为128.64万平米(11481套),成交量为150.4万平米(13195套)。两者的差值为21.75万平米(1714套)。
与成交猛增相匹配的是二手房挂牌量的暴增。市场人士认为,北京、深圳、上海一夜之间,到处都是挂牌出售二手房。从上海来说,10月份,二手房成交量的21177套与挂牌量的17549套之间的差距高达3628套,占10月份挂牌总量的21%。但即使是这样,与上海全市截止到11月20日高达77908套的总计可售挂牌量相比,目前的供求缺口消化存量需要21个月以上。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楼市蹦盘前夕,中国楼市炒家大逃亡。炒家逃亡一点也不奇怪,他们已经很清楚这些房价是怎么涨上来的也同样会怎么跌下去。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人在那么高的价位去接盘。据北京多家中介公司统计,11月中上旬京城二手房价已经达到了12435元/平方米,比10月同期上涨超过3%。目前上市的房源中有八成业主直接提价4%以上。不仅如此,成交过程中继续加价的比比皆是。甚至部分业主为了促进成交,直接将市场价提高5万以上挂牌,给购房者留下1万-2万的议价空间。
不得不惊叹中国楼市炒家的谋略,逃亡都如此精彩。也不得不哀叹中国老百姓的悲哀,明明是这么高的房价,却偏偏要去接最后一棒。从击鼓传花的游戏的最后一棒中,我明白了鲁迅先生那句至理名言的真谛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其实仔细一想,这帮楼市炒家没想什么高招,只不过是在媒体四处散播政府优惠政策到头了,通货膨胀就要来了,你看房价一直涨再不买明年还要涨。就是这些,可是,炒家比谁心里都清楚,从澳大利亚加息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全球G20国家已经面临退出刺激经济计划的艰难选择,中国央行加息是迟早的事,房价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所以,炒家纷纷大量抛售手中的物业。本来抛售物业是应该降价的,但是,不,就像中国楼市的去库存化,在政府的帮助下偏偏涨价来去库存,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就是中国。欧洲许多国家从金融海啸以来,房价下跌了60%,到目前为止,尽管美国楼市连续5个月回升,但是,至今也没有看见异常涨价的迹象。只有中国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国民心态是如此的脆弱。根本用不了多久,一切将真相大白,然而居然有这么多的人走不出黎明前的黑暗。
美联储最近的资产负债表显示,美国并没有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开动印钞机狂印钞票,这让我对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佩服不已:美元贬值却可控,大肆发行国债却没有狂印钞票,这矛盾的双方被处理的服服帖帖,如同走钢丝一般的平衡却走的稳稳当当。但愿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能有如此功力。
中国政府调结构所要处理的也是一对矛盾:在湮灭民众和政府财富的同时还要从民众和政府身上抽取大量财富,这个过程还必须是可控的。这好比即让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做到这一点是容易的,但是又必须保证马儿服服帖帖不反抗,这就考验驾驭者的能力了。
新思路面对的威胁主要有两个:
l  调整产业结构湮灭过剩产能,被调整对象面对着自身利益的消失,会坐以待毙吗?
l  调整产业结构重新产业结构布局所需要的资金需要从政府和民众身上抽取,被抽取者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财富贡献出来吗?
如果不湮灭过剩产能,重新产业结构布局,那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一句空话,修修补补走的仍然是目前的老路,拖,把所有筹码押到外贸出口上面。如果湮灭过剩产能重新产业结构布局,那么就要保证过程可控,如果不可控那么新思路自然也是破灭。
湮灭过剩产能
中国所有产能过剩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都是类似的,其过剩的背后都有着政府(不仅仅是地方政府,还有中央政府的各个部委)和银行的影子,是人为造成的过剩,而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过剩。无论是何种原因形成过剩,要湮灭过剩产能,就必须损害产能拥有者的利益。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产能过剩的始作俑者和主导者,这些过剩产能关系着地方政府的GDP,关系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就业。地方政府一般在这些过剩产能中直接拥有股份。要湮灭过剩产能首先要理顺地方政府和这些产能的关系。如果产能湮灭了,地方GDP下降了,地方政府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涉及到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审标准。如果产能湮灭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该如何处理,地方财政收支如何平衡?这涉及到全国的财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手中所掌握的资源该向那里投?这涉及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地方政府在过剩产能中扮演着一个投资人的角色,中央政府不可能让地方政府破产甚至于难以运作。当然,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着官员的升迁变动,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这三个方面不理顺,换了任何一个官员都无济于事。
银行:
银行是产能过剩的推动者,没有银行信贷这些过剩产能是很难形成的。这些过剩产能直接关系着银行的盈利。虽然中国的银行在做大方面已经超越了欧美,但是在业务能力盈利能力水平方面还差得远。中国银行的利润完全依靠着政府的垄断支持,一是来源于存贷款的利差,而这个利差完全是由央行来决定的,二是来源于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对客户收取的服务费用。其中存贷款的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放贷是银行的主要业务。湮灭过剩产能,除了意味着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以外,更重要的意味着银行利润来源的枯竭。如果中国的银行不能够提高自身能力,改变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利差的局面,调整过剩产能也是难以继续的。银行对贷款的热情和冲动会使得过剩产能不断的形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银行,理论上都是商业银行,但是实际上都是政策性银行。银行的业务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更取决于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以上5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产能过剩仍将继续存在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应该是用新的产能过剩来代替老的产能过剩。主要的工作在两个方面:
l  新行业。在新的行业内重新形成产能过剩,这样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利益都会得到保障,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在新的领域,比如低碳经济、新能源方面政府会以超出我们想象的力度进行投资。虽然这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还不明朗,比如风力发电、电动汽车、新能源等,其技术还不完善,是否有前途或者前途有多大都还在争论,但是出于调整结构的需要,这些行业会被大力投资。
l  已有产能过剩的行业,政府会区别对待,对符合政府要求的企业政府会加大扶植力度,使其进一步扩大产能,而对不符合政府要求的企业则坚决打压。
虽然,这个思路调整下的产能过剩仍然存在,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不过这是日后的事情了。这个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了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利益,使得整个过程变得可控。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有威胁的就是被政府扶植企业的能力。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海外扩张,政府扶植企业不仅仅是要在国内称王称霸,还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和海外厂商竞争。这些企业的能力可能远未达到我们和政府所期望的程度。比如中国最大的钢铁贸易商中钢集团,之所以能做到最大并不是它的业务能力有多强,而是凭借着政府给予的铁矿石进口资质,通过倒卖铁矿石才能做到最大。再想想中国的国外并购为什么频频失败,国人总是想当然的把这些失败看作是外国人的阴谋,把我们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但是为什么不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企业能力不够,够蠢够笨呢?今年中铝收购力拓失败,无论官员还是民众都大骂力拓忘恩负义,但是这起收购其实是被中铝自己搞砸了。中国的企业高管在国内依靠行政权力经商已经习惯了,走出去之后依然如此。所以肖亚庆和力拓总裁山姆威尔士达成收购协议之后,就认为高枕无忧了,对于力拓股东的意见视而不见,对反对的股东也不进行积极的沟通。结果被必和必拓钻了空子,游说力拓的股东,宣称中铝对力拓股东不够尊重,一旦入股可能会损害股东的利益,最后中铝败走麦城。中国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如果政府支持,谁过问过股东的意见呢?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就是典型的案例。
抽取民众财富
这才是新思路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也是本轮经济危机的根源。中国民众已经很贫困了,这个贫困的根源在于中国民众在中国高速增长的几十年中,财富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而负担却却大幅度增加了。从民众身上抽取财富的过程一直都未停歇过,股市、存款利率与物价上涨、医疗费用上涨、教育费用上涨、房价、养老等等,这些领域在源源不断的抽取着民众的财富,而现在要变本加厉了。油价、水价、电价以及日用必需品的柴米油盐现在也要上涨,加入到抽取民众财富的行列。
这种全方位的物价上涨,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既有中国政府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客观方面来源于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中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大到石油、有色金属,小到各种机器零件、芯片、食用油都依赖进口,在一个商品的定价权中,中国所能定价的部分大约在30%左右,而70%的商品价格都需要由国外来决定。当国外进口价格上涨时,国内商品价格很难保持不变。
主观因素就是中国政府需要从民众身上抽取财富。中国的商品政府是拥有定价权的,所以商品价格上涨是得到了政府的批准或者默许的,这和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是完全两码事。如果说油价的上涨是因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那么城市的水价、电价上涨呢?中国的电力,无论是水力发电还是煤发电,其成本受到国际的影响很小,为什么也会在此时上涨?至于电力企业亏损,这个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不构成理由。那么理由只有一个:因为政府想让电价上涨。因为电价上涨了,从民众身上抽取了财富,政府就可以减少对电力企业的补贴,从而节省自身的财富用于其他方面。
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变得很焦虑,这种焦虑完全是由这种情况下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收入在减少,支出在增多,整个社会变得很惶恐很容易动荡,群体事件层出不穷。但是在政府调结构的指引下,这种动荡和群众事件会变得愈加的频繁。这种动荡在短期内是无法根治无法消除的,因为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意图,甚至于政府的行为还在加重这种动荡。目前,政府对待这种现象的思路就是安抚、缓和而不是解决,手段基本会有两个:
l  加大反腐力度和对事件的处置力度。通过处置个别政府官员来缓解安抚社会的不安情绪。正如之前所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利益格局不改变,处置个别官员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做表面文章。但是,对于中国民众而言,这种手段却十分有效。
l  加大对舆论的控制,尤其是网络的控制。发言人制度、政府工作透明化,这些工作当然会做,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对舆论控制力度减弱,相反,政府在真正的核心利益方面会加大舆论的控制力度。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已经不是禁止民众说,而是变成了不能违背政府意图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