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以动不了诺奖的奶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0:26
随着获奖得主的相继揭晓,人们的眼光再次聚集到诺贝尔奖上。年年花落别处,何时轮到我家?中国的诺奖话题,顿时又酸涩起来。可惜“诺奖”没有“排排坐,吃果果”的规矩,绝大多数的“诺奖”奖项,也说不上“意识形态的歧视”,再说,年年颁奖,年年干看,早没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潇洒……那就坦言吧:“诺奖”早已是民族之痛。
这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它标志着科技水平的落后,标志着创新能力的薄弱,标志着在强国富民之路上行进的艰难。不然,我们的国防实力,就不会如此受制于“军售”。当以色列关上了“军售”的大门,欧盟的“军售”之门也只撬开一道透露着希望之光的门缝,俄制武器就成了军事现代化的主打;也因为这个,在我们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背后,是高出日本近20倍的能耗,资源的压力与环境的压力,正成为我们偿付不起的代价;还因为这个,我们到现在,也只是“世界的工厂”,耗进大量的资源和廉价劳力,赚取不足20%的加工费……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拷问:究竟因为什么,我们动不了“诺奖”的奶酪?
不把知识分子的劳作视为劳动的日子,早就过去了,没有哪个学者,再会被谁以“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名义,打发去喂猪、扫厕所。但如今有无数一流的学者,戴
上大小不等的官帽,忙着去陪坐主席台,去揭幕、剪彩,去巡视、考察,去鼓掌通过,去举手表决……过多地享受了如此“尊重’’的学者,恐怕是动不了“诺奖”的奶酪的。
按说,现在不再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时代,但学术管理,却不幸落入量化考核的窠臼。看似科学的考核办法,违背的恰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中国科学院这样的机构,3年不出成果,也得落聘,也得腾屋走人,全然不顾“十年磨一剑”、“十年坐得冷板凳”的遗训。因用果蝇对遗传因子进行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摩尔根,培养了几百万只果蝇,历时17年;居里夫人仅为提取0.1克氯化镭,就耗时4年……若是只给3年的限时,他们也许就会与“诺奖”无缘。如果不能在体制与机制上,给学者适宜、宽松的学术环境,要想动一动“诺奖”的奶酪,肯定连门都没有。
诺贝尔奖,注重的是创新的价值,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中国的现行教育,久陷于应试的泥淖,无可脱身。“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姑且不说,说一不二的驯化教育,非此即彼的僵化教育,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奴化教育,要想培养出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叫板主流,敢于在没有前人足迹的地方趟出一条路来因而有可能问鼎“诺奖”的一代学者,恐怕难乎其难。
不馋是不可能的,光馋是没用的。一年拿不到,可以是偶然的;十年拿不到,也可以是偶然的:一个十几亿人的民族,半个多世纪拿不到,其中一定有必然的东西。为了消除“诺奖”这一民族之痛,到正视并谋求化解这些东西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