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译本)提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18:44:51

《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译本)提要

[日期:2009-06-28] 来源:黄安年的博客  作者:黄安年文 [字体:大 中 小]

《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译本)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6月28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美国著作提要/2009年6月28日发布

 

黄安年按:本书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埃里克·方纳教授对于美国自由概念的历史解释,他考察了美国历史上多元自由观的种种表现,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由是历史的、有条件的,是不能离开历史背景的,有各种各样的自由,没有绝对的适合一切人的自由。

蒙王希教授同意,他特地传来了埃里克·方纳教授为本书所写的中文版序言,英文版序,还有王希作为本书译者为本书所写的长文:方纳:一个并非神话的故事(代译者的话),再次对王希教授表达感谢之情。

********************************

 

中文书名:    《美国自由的故事》

英文书:        The Story of American Freedom

作者:         [美]埃里克·方纳 ( Eric Foner)

译者:         王希

原著出版公司   诺顿书屋(W.W. Norton & Company)

英文出版时间:  1988年

出版发行:     商务印书馆

印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2年10月第1版;2005年4月第三次印刷

页码:          534页

开本:         787 X 960  1/16

ISBN:         7-100-03559-7

定价:         46.00元

 

《美国自由的故事》简介:

本书作者—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埃里克·方纳教授以“自由”这一复杂的概念为主题,考察了“自由”在美国历史上的多元表现方式,揭示了“自由”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进程。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认识美国“自由”的本质;同时,方纳教授以综合性的叙事笔法讲述了“自由”为主题的美国历史,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努力,埃里克·方纳极为卓越地将自由思想漫长而复杂交错的历史梳理得连贯而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他取得了历史学家们谈论了数十年之久,但从不知道如何去争取成就,他为我们写作了一部新的综合性美国史,将近期的史学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所创造的更为复杂的美国历史有力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保持了自由故事的整体性,这是一部真正了不起的著作。

 

《美国自由的故事作者》简介:

埃里克·方纳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自1970年发表其成名作《自由土地、自由劳力、自由人:内战前共和党的意识形态》起,方纳在美国内战史、重建史、黑人史和政治文化史等领域中著述甚丰,成就显著。重要著述包括:《汤姆·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1976)、《内战时期的政治与意识形态》(1980)、《除了自由一无所有:黑人解放及其遗产》(1983)、《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1988,该书获得象征美国史学界最高荣誉的班克罗夫特奖和其他学术大奖)、《美国自由的故事》(1998)和《谁拥有历史:在变化的世界中重新思考过去》(2002)。方纳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上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并分别在1993年和2000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AH)和美国历史学会(AHA)的主席。方纳教授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莫斯科大学、希伯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担任美国史讲座教授,并荣获过哥伦比亚大学的“伟大教师”的称号。

 

《美国自由的故事》译者简介:

王希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最早赴美国攻读美国史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之一,他1984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博士学位,这也是我国大陆留学生改革开放后在美国最先获得美国史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继续从事美国历史研究的学者之一。1993—94年他任哈佛大学杜波伊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他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系教授,曾任该校历史系主任。90年代以来他一直积极从事沟通美中学者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在南开、北大等校系统讲授美国历史专题。2005-2008年应聘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全职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19世纪美国史、美国内战与重建、美国黑人史、美国宪政史、美国制度发展等,著有:The Trial of Democracy:Black Suffrage and Northern Republicans,1860—1910(1997)、《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2000,2005)和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主要译著包括:(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2002,2003)等。

 

《美国自由的故事》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美国自由诞生

生而自由的英国人

自由的民主化

第二章 自由者所称的自由

奴隶制与共和国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

第三章 一个自由的帝国

美国民主的成长

自由劳动与奴隶劳动

第四章 年轻共和国中自由的界限

想像的共同体

围绕自由界限的斗争

第五章 自由的新生

“我们都宣称为自由而战??”

“何谓自由”?

第六章 契约自由及其反对者

镀金时代的自由

劳工与共和国

重新划分自由的界限

第七章 进步时代的自由

经济自由的种类

自由与划步时代的国家

第八章 公民自由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自由的危机

谁是美国人?

第九章 新政与自由的重新定义

保障与自由

“一种新的美国观”

第十章 为自由而战

四大自由

爱的主义式的同化

第十一章 冷战年代的自由

自由世界

消费自由的胜利

第十二章 六十年代的自由

自由运动

新左派

权利革命

第十三章 保守主义的自由

保守主义的再生

里根革命及其之后

致谢

索引

附录方纳:一个并非神话的故事

***********************************

《美国自由的故事》中文版序言

 

埃里克·方纳 (Eric Foner)

 

有机会为《美国自由的故事》的中文版作序,我深感荣幸。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显赫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强国,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对美国以外的人来说,在这样的时候了解美国的历史和价值观,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自由是美国人判断和界定个人和民族的第一概念,自从18世纪末获得民族独立之时起,美国人就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负有特殊历史使命的人民,有责任把自由的恩惠带给全人类,为那些在美国之外逃离压迫的人提供一个避难所。当然,美国人并非世界上惟一珍视和热爱自由的人民;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我们目睹了发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内的争取自由的斗争。但是,因为自由的概念在美国生活中占据了极为中心的位置,不了解自由在美国演变的历史,一个人便无法真正地懂得美国社会。

 

尽管许多人把自由看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哲学范畴,或者是一个几乎不因时而异的概念,本书要提出的观点却是:自由的内涵总是在不断地受到挑战,自由的历史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辩论、分歧和斗争的故事。在美国,自由的内涵曾经变化过多次,就在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人关于自由内涵的辩论仍然没有结束。与此同时,我所称的自由的“界限”——即谁有权享有自由—的问题,也还在辩论之中。在我们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许多人曾被排除在得享自由的行列之外。令人最为震撼的例子当然要数非裔美国人的经历。直到内战结束以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直处于受人奴役的状态之中;内战之后,他们又继续饱受了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多重歧视。同样,美国妇女也曾经被长期地剥夺了许多被男性理所当然地视为是构成美国自由基本要素的权利,包括选举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取竞争技术工作的能力等。其他群体的美国人同样也感到他们曾被剥夺了真正的自由。基于对这些历史的观察,本书认为,推动自由在美国历史上扩展的动力,正是来自这些被排斥的群体按自己对自由的理解、不断开展的争取享有完整的自由的斗争。无论是反对奴隶制的斗争、女权运动、劳工争取“经济自由”的努力,还是激进派和持不同政见者对言论自由的要求,所有这些“围绕自由的界限所展开的战斗”都帮助扩展了所有美国人享有的自由的内容。

 

尽管本书的重点是讨论美国国内的社会和政治斗争如何不断地主导了自由涵义的变化,不可忽略的是,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也影响了美国自由的概念及其内涵的演变。当世界处在一种史无前例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全球化的时刻,我们非常有必要记住:自由的历史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国际史。例如,在20世纪,美国人所称的“自由世界”与其外部敌人—先是纳粹,而后是冷战时期的共产主义世界—的斗争就曾经有力地影响了美国人自由观的形成。同样,其他国家中的许多人也把美国看作是自由的化身,并竭力仿效和追求美国的价值观,以及那些支撑这些价值观的体制—包括民主政府、自由的市场经济、基于平等公民权之上的法律制度等。

 

美国自由的概念曾经与弱势群体在美国社会中争取更大权力 (power) 的斗争密切相关,但在过去一代人中,自由的概念逐渐与形形色色的政治保守派的观点搀和在一起。保守主义自由的主要内容看上去是由一连串否定性的主张所构成—包括否定政府的作用,否定社会责任,否定对个人随心所欲和消费选择进行限制,以及否定一切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性目标、但可能对一个全球性的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自由市场的形成进行干预的活动。如同在许多过去的历史时刻一样,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国的政策和体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美国的政策和体制代表了一个应为其他国家所仿效的榜样。

 

关于美国自由,有两点认知非常重要:沐浴在21世纪曙光中的美国自由的定义是一个特定民族国家历史的产物;目前(在美国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由观决不是美国传统中惟一的自由观。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全球化——或自由本身——并非不可避免地只能以一种单一形式在全世界出现。一个国家学习和研究另外一个国家的历史经验并没有错,但要紧的是,它必须同时学习和研究他国的成功和失败。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起一场关于自由的过去和未来的国际对话,并希望我们两国的人民都能从中受益。

 

埃里克·方纳

 

2001年7月于纽约市

 

【原载: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6页。】

《美国自由的故事》(The Story of American Freedom)

 

英文版(1998年)序言

 

埃里克·方纳 (Eric Foner)

 

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在美国人的自我感觉和意识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概念比自由更为至关重要。作为我们政治词汇中的一个中心词,“自由”(freedom)——或经常与之交替使用的同义词“自由”(liberty)——深深地嵌入在我们历史的文献和日常用语中。独立宣言将自由列为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之一种;联邦宪法把保卫自由的恩赐宣示为自己存在的目的。为使自由获得新生,美国打了一场血腥的内战;为保卫四大自由,美国参加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捍卫自由世界,美国又卷入了冷战。美国人对自由的热爱不仅仅只是由那些以自由为题材的旗杆、帽子和塑像来表现,而且也通过采取具体的行动反映出来,无论是焚烧(英国人的)印花税票和越战时期的征兵卡、逃离奴隶制的压迫、还是为争取选举权而举行示威等。当被要求对自己的行动作出解释,或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时候,无论是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美国人很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街上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是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或黄种人,” 教育家和政治家拉尔夫·邦奇在1940年写道,“都知道这里是‘自由的土地’…… 和‘自由的摇篮’”。1

 

美国人对自由的信奉和投入时常给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但美国人所拥有的一种信念也使外国人深为震撼。用英国作家詹姆斯·布莱斯的话来说,美国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懂得如何欣赏自由的“惟一的人民”。与其他国家相比,自由的概念看上去的确在我们的思想宇宙中占有一个更为显赫突出的位置。有关经济秩序的正义性问题、或种族和族裔群体间的关系等问题,在其他地方通常被视为是与平等或社会有关的问题,但在美国,这类问题则往往是用自由的话语来讨论的。今天,如果要美国人在自由与平等两者之间作一选择的话,四分之三的美国人会将自由排在平等之前,这个比例远远超过西欧人和日本人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在近期的一次民意测验中,一位参与者宣称说:“做一个美国人的意义就在于拥有自由”(Being American is to be free)。2

 

尽管美国人崇敬和热爱自由,但却没有写出几部讨论自由概念的理论专著。在我们的学术成果中,可以说找不出任何能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论自由》或艾赛亚·柏林的“自由的两个概念”相媲美的著作。美国人对自由的论述通常是以历史的而不是以理论的方式进行的。从那些冠之以《自由人的土地》的历史教科书,到那些记述自由在北美大陆生长和发展的多卷本史学专著,只要是讲述我们过去的历史,自由始终是一种最流行通用的“万能叙事体”。将自由的概念融入历史经验之中,自然有它的价值,但这些著作往往也倾向于给自由下一个固定的定义,然后再来追溯它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些著作把美国自由与某些自古以来基本上一成不变的思想联系起来,或将其与立宪政府以及公民和政治自由的政府形式联系起来,而后者正是从英国继承而来并为“建国之父们”加以体制化了的结果。当这样做的时候,这些著作实际上画了一条延伸至过去的垂直线,以此为标准来为现存的这样或那样的自由定义寻找历史的根源,并与此同时排除其他许多看上去与这种事先决定的标准不相符合的自由定义。这种方法往往认识不到其他的一些因素——如那些与主流思潮相悖的声音、被否决了的立场、以及遭到排斥的理论等——在决定自由的涵义时是如何发挥影响的。文化批评家艾伦·布卢姆曾宣称说:“我们的故事是一部辉煌而胜利地向自由和平等两大原则进军的历史。”但是,如果将自由的历史描叙成是一种直线式的进步,必将会无视废奴主义运动者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在内战后曾指出的一种情形,即“革命有可能走回头路”。自由可以通过斗争而得到,但也可能被夺走。3

 

在本书中,这个被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称为是“具有魔力但难以言表的词”的历史将是一个充满辩论、异见和斗争内容的故事,而不是一大堆超越时间限制的哲学范畴或概念,也不是一部朝着一个既定的终极目标逐渐演进的叙事历史。自由语言本身具有的那种通用性(universality)掩盖了一大堆对自由完全不同的理解和使用。因此,任何人试图建立一种“真正的”自由定义、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和衡量其他的自由定义,显然是毫无意义的。我不把自由看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或一个事先决定的概念,相反,我认为自由是一个“在根本意义上具有争议性的概念”,也就是说,自由因其本质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导致争论的主体。人们使用一种自由概念的时候,已经自动地开始了一场与其他具有同等竞争力的自由定义之间的连续不停的对话。4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曾经说:“每个时代都按自己的口味来重新决定自由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5 我不打算讨论抽象意义上的自由,我希望把自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展现在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内,不同内容的自由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和实践的,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和被斥为异见的自由观之间存在那种对立和冲突,如何持续不断地重新界定了美国自由的内涵。自由从来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战场,众多的定义在这里竞争和交锋,自由的定义因而不断得以创造和再创造。在某个时代处于边缘位置的自由定义到了另外一个时代则可能变成一种主流意志;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曾经长期为历史所抛弃的自由概念会重新复活,焕发新的生命力。自由的内容决非只是通过国会内的辩论、或政治文献得以界定的,自由的内容同时产生在(奴隶制下的)种植园内、罢工的纠察线上以及私人家庭的前庭和卧室之中。美国自由的故事中有一批背景丰富多采的角色,从托马斯·杰斐逊到玛格丽特·桑格,到富兰克林·D. 罗斯福,以及到那些在内战中力图使他们的解放带有实质性内容的前奴隶们。

 

“新的历史环境” 杰斐逊在1813年写道,“…… 呼唤新的文字和新的词句, 要求把旧的文字转用到新的客体之上。”美国自由的历史为我们探索美国文化的深度、观察美国历史上思想与社会经验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化的模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正是因为自由一词所包含的普遍性,所以对自由的研究决非只是一种词义学意义上的演练。社会批评家亨利·德马雷斯特·劳埃德在一个世纪前写道:“历史往往浓缩在老百姓的口头禅之中。” 6 在我们的政治语言中,自由正是占据着这样一个极为核心的位置,不了解关于自由的多方位辩论,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懂得美国的历史。这部关于自由思想的历史的讨论,并不打算自称是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综合性叙述,但本书强调,使用自由作为一个观察美国历史的组织性主题,可以帮助我们对那些不熟悉的历史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并以新角度和方法来审视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和时期。自由的历史点亮了社会和政治运动的思想和目的。它展示了在美国革命、内战、冷战这样的历史危机中,自由的语言如何地渗透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而这些历史危机如何永久性地转化了美国的政治文化。观察多种不同的目的如何使用自由的思想以及这些使用所揭示的更为广远的信仰体系,相对于只是了解某一个别自由定义的演变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既然自由包含的不是一个单独的思想,而是一个多元价值的复合体(a complex of values),围绕它的定义的斗争必然是一场同时涉及思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较量。作为一个带有道德色彩的思想,自由被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冤屈和希望、对现实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展望,并被用来说明所有这一切同时存在的合理性。自由既是一种最为古老的老生常谈,又是一种最为当代的追求和渴望。在我们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里,自由曾被当作一种“抗议者的理想”,也曾被用来作为一种维持现状的理由。自由将我们的文化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但同时又暴露了美国宣示的理想和它的现实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从废奴主义者到当代的保守主义者,所有的群体都意识到,“抓住”类似自由这样的词等于在政治斗争中获取了一个具有威慑力的位置。“人们对于自由的概念如此地操纵和玩弄,”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在冷战初期写道,“到最后自由变成了一种强者和富者掠夺弱者和穷者手中剩下的一切的权利。”但是,就在这些话写下后不久,本世纪最伟大的群众运动便通过“自由乘车”、“自由学校”、以及持续不停的“现在就给我自由”的口号重新焕发了自由语言的活力。7

 

如同我们政治语言中的其他中心内容——譬如独立、平等和公民资格等——一样,自由的定义与再定义也是借助假定存在的对立面来进行的。“独立” 的意义取决于一个表示“依附”的概念,“白人”的涵义取决于黑人的定义,“自由”的内容也就取决于不自由(unfreedom)的内容。这种二元对立论是美国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范式,它在揭示一部分现实的同时,又掩盖和粉饰了另外一部分现实,并且还隐藏了这样一种事实:即那些看上去相互排斥的思想事实上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8 在殖民地和19世纪时期,正是奴隶制帮助界定了美国人对自由的认识。事实上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探讨奴隶制的存在如何促成了(以)种族(为界限的)排斥性自由定义的形成,同时也揭示那些自认为被剥夺了全面自由的人——如抗议“工资奴隶制”的工人以及反对“性别奴隶制”的妇女——如何使用自由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冤情。在近代,尤其是当美国宣称自己是自由世界的领袖的时候,共产主义世界的存在则帮助界定了美国自由的涵义。

对于自由这样一个复杂多面的题目,没有一本研究可以自称是权威性的。类似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作者的个人兴趣与选择;另一个历史学家无疑会就这个题目写出一本完全不同的著作。我对自由历史的研究方法是以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为中心的:自由的内容、致使自由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和自由的界限——即谁应该享有自由的问题。

 

在讨论第一主题时——即美国人如何理解和认识自由的思想——我关心的问题远不是自由的抽象定义,而是那些使自由获取了具体的内容的辩论和斗争,以及人们对自由的认识如何受到社会运动、以及政治和经济事件的影响,以及这些认识反过来如何地影响了这些运动和事件。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或一套思维范畴可以准确地概括自由包含的捉摸不定的内涵。然而,如果自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它决不是一只空荡无物的容器。美国人对自由的理解改变了多次,但关于自由的辩论却趋向于集中在自由思想的某些方面。这种辩论的历史决定了我在本书中打算集中讨论的有关自由的几个维度。

 

一个关键的维度是政治自由,或者说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这段故事始于美国革命,当时流行的对自由的理解集中在一个社会是否有权争取政治自决的问题上。在19世纪,政治民主(直到内战之后,这个词一直被定义为男性白人选举权)成为自由内容的中心;而那些被排斥在民主之外的群体正是使用自由的语言来要求获取投票权。即使是在今天,当自由的主体更多地包括了个人性权利的时候,作为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的自由观念并没有从我们的政治文化中完全消失。政治自由的问题与我们历史反复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自由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自由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实践;它是一种价值复合体,也是一种贯穿于法律和公共政策中的经验。一些美国人把政府权威视为一种对自由的威胁,而另外一些美国人则把政府权威看成是争取约翰·杜威所说的“有效自由”(effective freedom)的一种手段——即左右那些决定自由界限的体制的能力。9

 

美国人对政府爱恨交织的关系通过自由历史中的另一个关键的维度表现出来: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或者说个人可以用来反抗权威的权利的演进。今天,为权利法案保护的公民自由是美国人自由概念的中心内容。但这种情形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事实上,在我们历史上的许多时刻,无论是19世纪30年代对废奴主义者集会的镇压,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恐红”运动,还是冷战初期麦卡锡主义的横行霸道,个人权力都遭受了严重的限制和剥夺——并且经常是在自由的名义之下进行的。公民自由在美国的发展绝非是一个直线进步的故事、或者是一个仅仅由由一系列最高法院的判例组合起来的简单故事,相反,它是美国自由故事中的一个发展极不平衡并且充满了残酷较量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另一个始终与美国生活相伴的对自由的理解,这就是自由所包含的道德或“基督教”的理想。从清教徒殖民者到当今的许多保守主义者,都把自由的首要意义定义为一种在个人行为中遵循某种道德规范的能力。这种定义与另一个反复出现的自由的维度——个人自由(personal freedom),或者说,个人在不受外来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重要的个人决定的能力——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在美国革命时期,作为个人选择的自由主要与民主政治和宗教认同等有关。到了19世纪,个人自由逐渐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是否获得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天生才能的机会。在20世纪,“选择的能力”(the ability to choose)可能成为了自由的认知中的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认知也是消费者市场爆发性发展的结果之一。在个人解放(personal liberation)的名义下,作为美国自由史上的重要一章的20世纪60年代把“选择的自由”推进到几乎所有的个人生活领域,从穿衣打扮到“生活方式”乃至到性关系。

 

自由的最后一个维度是经济自由:即什麽样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自由。经济自由的内容随美国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美国独立后一个世纪内,经济自由集中表现在个人的经济自主能力(economic autonomy)上,这种思想为革命时期的、自食其力的小农生产者奉为神明,也为内战前“自由劳动”(free labor)思想的倡导者推崇备至。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成熟,成为小业主的目标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变得不再现实的时候,新的经济自由的定义开始出现:镀金时代的“契约自由” (liberty of contract)、进步时代的“工业自由”(industrial freedom)(即工人要求在公司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有一席发言之地)、新政时期的经济保障、以及最近出现的要求具有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大众消费的能力等。

 

在自由的理解和运用处于杂乱无章的情况下,自由的不同维度对于我们建立一种认识自由的秩序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但这些维度不能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或相互排斥的。没有任何一套固定的范畴能够全面地表现处于历史中的个人对自由的体验和解释,也无法完整地解释自由的一种定义如何地影响了自由的其他定义。自由是一个变化多端、捉摸不定的概念,它远远地跳出了学者们精心设置和规定的界限。许多人同时信奉那些看上去完全相互矛盾的自由的定义——如:“消极”和“积极”自由(一种由艾赛亚·柏林大众化了的对自由的区分),或作为个人权利的自由与作为增强群体与民族国家权力和影响的自由。自由不仅适用于个人、社区、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也适用于国家本身;争取自由既是个人行动也是集体斗争的目标。惟一不变的是关于自由的辩论本身;正是这种对自由的不顾一切的专注为我们懂得美国的过去提供了一个契合点。

 

讨论自由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自由生长所必需的环境的问题。这个问题——即自由的社会条件——是本书的第二个主题。即便那些只接受纯粹的“消极”自由的人,例如只将自由定义为免受外来强制性压力、而拒绝将自由视为经济自主或增强政治能力的人,也必须指出那些非法压迫是由什麽内容构成的。美国人至少都曾在此时或彼时把政府权威、追求统一化的社会压力、官僚体制、类如传统的家庭式的所谓“私有性”的安排以及集中化的经济权力看成是享有个人自由的障碍。从革命时期开始,规范(享有)自由的条件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过;当时普遍把拥有生产资料看成是实现个人自主(individual autonomy)的必要条件。这种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在这个时期,女权主义者寻求重新界定性别之间的关系,以争取男女之间享有同等的自由;与此同时,美国人在其他问题上又陷入严重的分裂,这些问题包括:贫困和经济上缺乏保障是否应被看成是一种对自由的剥夺以及政府是否有责任来减轻这种类型的对自由的剥夺。这些对于自由的辩论突现了这样的事实:即所有关于自由的讨论都不可避免地是政治性的,无论这些讨论以什么名义进行,它们都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公共体制、经济与社会关系将如何影响到那些可供个人选择的机会的本质和范围。所以,通过考察自由的社会条件,自由一词也因而进入了历史学家J. R. 波尔所称的“正义语言”的范畴。10

 

如果自由本身始终是我们历史上的一个战场,本书的第三个主题——谁应享有自由的恩赐的问题——也是这样的一种战场。美国立国的前提是:享有自由是全人类的权利;但美国却公然剥夺过许多她自己的人民的自由,指出这一事实并不新奇。为人们难以察觉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关于自由的研究如何对冈纳·缪尔达尔称为“美国信念”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这种“美国信念”笃信所有人都拥有基本尊严,拥有不可剥夺的享有民主、自由和平等机会的权利。当代许多作者将这种信义看成是我们历史中的一个共同主题,一种能够超越“碎化” (fragmentation)的途径,这种碎化据说是对历史研究和社会本身都产生了严重的干扰。这部自由的历史的确也希望对近期史学写作面临的批评作出一种回应;这些批评指出,由于当代的历史写作变得如此地分散和琐碎,以致于不再可能将美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我们的历史决不仅仅是一种把构成美国人的那些时而暴躁不安的群体的个别经验加在一起的总和。这部关于美国自由的历史认为,在探寻美国历史上的联结性力量方面,我们必须开拓新的思路。本书突出地表现了我们的共同文化中的那些普遍性原则实际上是如何构建在差别的基础上以及将相当数量的美国人排斥在这些原则的惠顾之外的基础上的。路易斯·布兰代斯在1915年写道:“自由将我们结为一体,成为美国人。” 11 但是,如同自由这个词本身的定义一样,自由享有者的范围始终是处于争议之中的。

 

按照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那个极受推崇的定义,一个国家(nation)远非只是一个政治实体,国家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想象中的政治社会”,它不仅具有地理的界限,同时也具有思想上的界限。12 自由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越多,那些界定美国民族性(nationality)内涵的包容性和排斥性界线也就越为重要。既然自由是作为一个美国人应该拥有的——套实用的权利和特权,享有自由的界限就具备了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因此在书中对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个问题就是:谁是美国人(以及谁有权享有美国自由)?

 

如果说通用的美国信义是我们历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特征,那么,以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存在为轴心的对自由的限制也是我们历史上同时存在的一个特征。13在所有限制自由的界限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基于种族、性别和阶级差别基础上的界限。这些界限本身的内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我启用这些概念并非为了赶时髦,而是因为在限制享有自由的范围时,它们是最为经常使用的分界线。非白人、女奴与劳工都曾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困惑:即一人的自由状态常常与另一人遭受奴役的状态同生共存。奴隶主的自由是基于奴隶制存在的现实之上的;男人自我标榜的自主则是以妇女居于从属地位为前提的。同理,正是通过对享有自由的界限的斗争——即少数民族、妇女和劳工们为争取他们所理解的自由而进行的努力——自由的意义(以及自由的经验)得以加深和转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此延伸到最初不曾包括在它的意图之内的领域。

 

美国自由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一个又一个的群体如何相继争取到一套固定不变的权利的史诗性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上,在被排斥的群体要求进入享有自由的范围的压力之下,权利的定义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转化。将自由定义为一种普遍的、与生俱来的人权和把自由看作是一种真正的人类理想的人,并不只是那些创立了这个名义上宣称致力于自由、但在现实中却深深依赖于奴隶制的国父们,而同时也包括废奴主义者,他们力图将自由的恩赐推及到覆盖所有的黑人,无论他们是自由的还是处于奴役状态之中的;也包括那些紧紧抓住民主自由的语言、要求获得投票权的妇女们;也包括那些移民群体,它们坚持认为出生地和文化背景不应成为享有美国自由的限制。正是这些不同的群体争取自由的斗争将平等的概念升华至自由语言的中心位置,对另外一些美国人所坚持的平等是自由的对立面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与生俱来的公民资格和所有种族的美国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两项原则,是反对奴隶制斗争和内战的结果,现已成为美国自由的中心内容。妇女运动则向流行的将公共与私有领域分离的观点提出挑战,率先将自由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最亲密的关系之中。公民自由在司法上得以承认部分地源于联邦最高法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法律的推翻,这些法律——如要求新移民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必经使用英语授课——主要是为了限制新移民对自由的享有。

 

本书的书名刻意要表现一种模糊不清或讽刺意味(也许可被称之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手法),这一点也许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故事,既是一部由真实事件组成的历史,又是一种创作。在我们的历史上,自由既是一个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神秘意味的理想——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理,但对其他的美国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意味的戏弄。对有的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对其他人来说,用小马丁·路德·金的挚友和哲学家塞缪尔·杜波依斯·库克的话来说,“自由不是一种礼物,而是一种争取而来的成就。”从“历史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库克解释道,自由“是经过无数的斗争、悲壮的失败、眼泪、牺牲和悲痛后的成果”。14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自由以及界定自由内容的斗争一直是我自己研究和写作的中心题目。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研究的是自由土地党的问题,我先前出版的著作中有三本的书名包含有“自由的”(Free)或“自由”(Freedom)的字样。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的研究生训练是在理查德·霍夫斯达特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个训练帮助我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对思想与经验之间、社会运动与政治经济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关注。过去30年来的学术发展已使当代史学家要比霍夫斯达特以及他同时代的历史学家更为明显地认识到,在任何美国史的写作中,必须包括不同美国人的不同观点和声音。但激发我写作这部著作的雄心与霍夫斯达特那一代人的雄心是同样的 ——即写出一部能够连贯而生动地表现美国政治文化以及它特有的政治语言本身演进的故事。

 

今天,人们经常要求历史学家写作一种以自由的理想为基础的、具有凝聚力功能的历史,以增强共同的民族认同感。但是,正如当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说,历史学家“恰恰是一批专职的要记住那些他们的公民同胞希望忘却的事物的人。” 15 美国人有时也会“忘记”,那些在我们看来是固定不变和亘古永恒的事物,实际上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并始终不断地受到质疑。自由的故事不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英雄史诗,它没有一个预先设定的开始和结尾,相反,它是一个不设界限的同时充满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它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就自己政治文化中的关键思想展开一场永无止境的争论的纪录。在这场漫长的跨越时间的对话中,自由的内涵如同美利坚本身一样,始终是具有多面性的,始终是具有争议性的,始终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注释:

 

1 Gunnar Myrdal, An American Dilemma (New York, 1944), 4.  关于“freedom”与“liberty”是否等同的讨论, 参见:HannaR Pitkin, "Are Freedom and Liberty Twins?", Political Theory, 16(November 1988), 523-52; Quentin Skinner, "The Idea of NegativeLiberty: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Philosophy inHistory, ed. Richard Rorty, et al. (New York, 1984), 194n.; and DavidT. Konig, ed., Devising Liberty: Preserving and Creating Liberty in theNew American Republic (Stanford, 1995).

 

2  JamesBryce, 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 (2 vols. London, 1889), II, 635;Herbert McCloskey and John Zaller, The American Ethos: Public AttitudesToward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 1984), 18; Seymour M.Lipset,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 Edged Sword (New York, 1996),101, 145; Pamela J. Conover, et al., "The Nature of Citizenship in the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Empirical Comments on TheoreticalThemes," Journal of Politics, 53 (August 1991), 819.

 

3Homer C. Hockett and Arthur M. Schlesinger, Land of the Free: A Short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1944); Oscar and LillianHandlin, Liberty in America,1600 to the Present (4 vols. New York,1986-94); R. W. Davis, "The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Freedom," TheHistorian, 55 (Summer 1993), 629-34; Donald W. Treadgold, Freedom: AHistory (New York., 1990), M. Stanton Evans, The Theme Is Freedom:Religion, Politics, and the American Tradition (Washington, DC, 1994);Bloom in Todd Gitlin, The Twilight  of Common Dreams (New York, 1995), 40;  Higginson in Willie L. Rose, Rehearsal for Reconstruction: The Port Royal Experiment (Indianapolis, 1964), 408.

 

4Carl Becker, New Liberties for Old (New Haven, 1941), 3; W. B. Gailie,"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s,"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Society, n.s., 56 (1955-56), 167-98.

 

5 Marc Bloch, The Historian's Craft (New York, 1953),173.

 

6Cynthia S. Jordan, "'Old Words' in 'New Circumstances': Language andLeadership in Post-Revolutionary America," American Quarterly, 40(December 1988), 491; Henry Demarest Lloyd, Wealth Against Commonwealth(New York, 1899), 498.

 

7Joseph Raz,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New York, 1986), 17-19; TheodorAdorno, "Messages in a Bottle," New Left Review, 200 (July-August1993), 7.

 

8Martin Oswald, "Freedom and the Greeks," in The Origins e ModernFreedom in the West, ed. R.W Davis (Stanford, 1995),35; Joan W. Scott,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New York, 1989), 5-7.

 

9 Robert B. Westbrook,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Ithaca, 1991), 165.

 

10William E. Connolly, The Term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Lexington,1974), 166; J. R. Pole,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in American History(rev. ed. Berkeley, 1993), 6.

 

11Myrdal, American Dilemma, 2-5; Lipset,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19,Arthur M. Schlesinger, J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199z), 27,118; Ross E. Paulson,Liberty, Equality, and Justice: Civil Rights, Women's Rights, and theRegulation of Business, 1865-1932 (Durham, NC, 1997), 2; Louis D.Brandeis, "True Americanism," in Immigration and Americanization, ed.Philip Davis (Boston, 1920), 639.

 

12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ed. London, 1991).

 

13Kenneth L. Karst, Belonging to America: Equal Citizenship and theConstitution (New Haven, 1989); Rogers L. Smith, Civic Ideals:Conflicting Visions of Citizenship in U.S. History (New Haven, 1997).

 

14 Clayborne Carson, ed., The Paper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Berkeley, 1991- ), III, 204.

 

15Lynne V. Cheney, Telling the Truth: A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1992), 40-44, New YorkTimes, January 19, 1995; Eric Hobsbawm, The Age of Extreme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1914-1991 (New York, 1994), 3.

 

【原载:埃里克·方纳 (Eric Foner)《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19页。】

 

博文说明:原文为页下注,现改为文尾注

 

附录:方纳:一个并非神话的故事

博文说明:该文为译者王希所写,长25000字,全文请另见:推荐王希文:《方纳:一个并非神话的故事》(《美国自由的故事》译跋)(黄安年推荐王希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6月25日发布)

 

所附图片17幅为笔者所摄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著作提要/2009年6月28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