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生存(提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6:38

海岛生存(提要)­

­

沈克尼  文/图 ­

­

寻找水源­

­

  因为海水不能直接饮用,海岛生存,寻找水源至为重要。在海边找沙层原,最好选有植物的地方挖坑,建“海滩井”,一旦见到有水渗入即可。有些海岛沙层较厚,挖2尺便可得淡水,特别是雨季,如西沙的中建岛,南沙的北子岛、马欢岛等等。­

  较大的海岛有渔民过往和居住,建有水井,如西沙的珊瑚岛、金银岛、甘泉岛,南沙的南子岛、中业岛等,水质较好,可饮用。­

  有些岛屿的水井和地下水源受鸟粪污染,有臭味不能饮用。如西沙的琛航岛、赵述岛(树岛)、北岛(长峙)、南岛等。­

  收集雨水。驻留海岛时间较长时,可利用随身器材(雨衣、塑料布、钢盔、饭盆等)收集雨水。岛屿,特别是位于热带海洋的南海诸岛,雨量丰沛,雨日每月都在10天以上。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如东沙群岛降雨期集中5—10月,雨量可达1255毫米;又如永兴岛6—11月,雨量达1235毫米,太平岛6—11月雨量1454毫米。而其余月份则为“干季”。­

­

­

­

  塑料蒸发袋取水。将塑料袋撑开,把新鲜无毒的绿色植物装在袋子里,约为袋内空间的四分之三左右,在袋中放一干净小石子,注意不要扎破袋子,扎住袋口,把袋子放在阳光充足的斜坡上,即可利用阳光蒸发取水。注意要在日落之前将水取出,否则水又会被植物吸收回去。也可将塑料袋直接套在树或灌木叶子繁茂之处扎紧,若有较长的导管事先插入,则可直接吸取蒸发出来的水份。­

­

­

­

­

  海边,若燃料充足(枯木或晒干的海藻之类),可以用锅煮海水来收集蒸馏水的方法使海水淡化。煮海水时,在盛海水的器皿上蒙毛巾,将蒸馏产生的的淡化水珠吸附在毛巾上,没有毛巾可用苔藓,然后拧在大贝壳或其他容器中晾凉后可直接饮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些海员,在没有人迹的荒岛上,就用类似的方法大量制造淡水而维持了76天,最终获救。­

  冬季,在北方海域可将海水放在一个容器中冻结。当海水结冰时,大部分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就会结晶析出,因此,冰块基本是淡化的。­

  此外,也可从鱼的眼睛和脊椎骨中吸吮出一些水分。咀嚼生鱼肉然后吐出肉渣也可得到少量水分。如食用鱼肉,大量蛋白质于体内,为了排出蛋白质的分解物,必然形成更多尿液,这便抵消了从鱼肉中获取的水分。不得已时,吸捕获的海龟血也是应急补充水分的办法。­

­

获取食物­

­

  许多国家的空军在海上飞行紧急跳伞的求生设备中,除有压缩干粮、维生素等外,还配有钓鱼工具,供落海遇险的飞行员钓鱼维持生命。这种钓具比较简单,没有钓竿、浮子,鱼钩上安有像羽毛并有特殊气味的胶制假饵,可以连续使用。而大多数人员通常不会事先预备钓具,野外求生的实践证明只要开动脑筋就可以找到并制成代用品。如用针,或在海边寻找被丢弃的鱼骨和硬木刺来制作代用的鱼钩。加工时,若无小刀可用贝壳锐利的边角细心刮制。至于钓线,曾有人用韧性较强的蔓草制作。先将蔓草晾干,再用石块捶击使其柔软,捻成长度为2—3M强韧的钓线。鱼饵通常用蚯蚓,而且各种昆虫如:蜻蜓、蝗虫、牛虻等都可以用来作鱼饵。在找不到鱼饵的情况下,可用对鱼类有引诱作用的羽毛、棉球、软塑料等作代用品,这些东西的颜色和气味,能使海鱼误以为是食物而吞食。­

  简便实用的钓鱼方法是“扣针钓”(或称“放针”),即以针代钩,线缚在针的中央、上置鱼饵,沉入水中,鱼吞食针饵之后,针饵斜横着摆动,稍拉钓线,针就横搁在鱼的咽喉或胃中,进出不得。这也是钓甲鱼(鳖)的好办法。­

­

­

­

­

  理想的海钓时间是早晚风平浪静的时候,若适涨潮就更好了。在开始涨潮至满潮期间,鱼顺潮水游动频繁,容易上钩。下钩地点一般可选择礁石多、有海草、有深沟的地方。­

  我国岛屿,诸如南沙群岛岛屿和环礁的四周,都有一片宽广的浅水珊瑚礁礁坪,在礁坪的溶沟、礁塘和礁块的珊瑚礁小洞穴,或在珊瑚丛底部礁石缝隙中,常有小型石斑鱼,可在洞外用饵垂钓,石斑鱼吞食凶猛,很容易上钩。除石斑鱼外,还有其他一些小型肉食性底栖珊瑚礁鱼类,如色彩美丽的海猪鱼、锦鱼等,也比较容易钓获。­

  当退潮之时,在礁坪浅水涉水翻开礁石,也能捕捉到一些藏匿其中的小鱼、蟹和其他生物。­

­

­

­

­

  在岛边溶沟、礁塘和礁块较深处,较大的水下洞穴中,也常潜伏有多种体形较大凶猛肉食性鱼类,常见的有多种海鳝、裸胸鳝、九棘鲈、石斑、刺鲀等,有时洞穴中还有龙虾、章鱼。发现有猎物在内,可用磨尖带钩的钢条或钢叉,对准猎物猛力插刺,钩出而捕获。­

  珊瑚礁周围海区栖息有许多中小型的中上层鱼类,它们游动迅速,乘船拟饵拖钓是一种常用的捕捉这些鱼类的方式。即钓钩上不加鲜饵,而用白羽毛或者白布条作假饵。将装有假饵的拖钓放置船尾和两侧,船只慢速开动,拖钩顺流在水中翻动前进,犹如一尾活鱼在水中向前游动,以诱使鱼类上钩。拟饵拖钓主要钓捕一些中小型金枪鱼,如鲔(白卜)、扁舵鲣(竹棍、杜仲、炮弹鱼)、青甘金枪鱼(青甘)、黄鳍金枪鱼(黄棱甘)以及硬刺鲅(交吹鱼)、吹鱼,等中上层凶猛肉食性优质鱼类。拟饵拖钓可在岛礁之间水域来回拖曳,以早上和傍晚时分上钩率为高。­

  对钓上来的鱼要搞清楚是否有毒,以确定能否食用。通常在热带浅海中没有鱼鳞却有刺、尖棘或硬毛,色彩斑斓,形状较为怪异的鱼可能是毒鱼。还有少数鱼类身上有刺,人被扎后会引起剧烈疼痛。如潜藏在浅滩沙中的魟,其尾部有可注入毒液的刺,使人休克,甚至剧烈痉挛而死。­

­

­

  1943年,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争中对其南方军印发了“南方地域现地自活教本”,即所谓《现地自活衣粮的胜利》一书。其中有《南海毒鱼简易鉴别法》一节,将毒鱼分为“轻毒”、“强毒”以及“刺毒鱼”,并附图说明。­

­

­

  在海上还可以用鱼钩钓海鸟,方法是把鱼钩藏在鱼的内脏或小鱼等钓饵中,然后将钓饵放在木片上投入海中,待海鸟啄食,伺机收钩捕获。此外,在海岛礁岩边,可在夜晚抓海鸟,鸟类在夜间是不动的。­

­

­

  海龟面貌可怖,其实温顺。南海诸岛4—6月为海龟产卵期。每当夜间或清晨,可乘海龟成群爬上海滩产卵的时机,疾步跑去把海龟掀个四脚朝天,沉重的海龟便动弹不得,束手就擒。海龟产卵时将卵埋在沙滩上,每只每次产卵少则70—80枚,多则120—140枚,可沿海龟路迹寻挖。海龟蛋白煮熟后也不凝固。­

­

­

  在海边,若驻留时间较长,可用垒石、木桩构筑转栅捕鱼,其形式及大小依条件而定。在沿海滩岸,以及岛礁的礁盘上有各类繁多的贝类动物,绝大多数贝类可供食用。­

  我国海岛和漫长的海岸生长着许多海藻,例如绿藻、红藻、褐藻。海藻一般对人体无害,且可食并易于采集。但应选择那些附着在礁石上或漂浮在水中的。­

­

­

  较大的南方热带岛屿有椰树,椰子的汁、肉可食。椰肉在太阳下能晒出椰油,涂抹在皮肤上可免受日晒和海水盐浸之苦,同时可驱避蚊虫。­

­

­

­

­

  有些海岛的草丛、林木、石缝间常有蛇出没。蛇也是野外生存者的食物。捕蛇可采用木叉法、泥压法、索套法等。­

  木叉法用于捕捉较大的蛇,方法是用树枝做一木叉,木叉柄的长短须以捕蛇者俯身后两手能捉到蛇的颈部为宜。捕时,先叉住蛇的颈部,然后立即俯身用胸部抵住木叉柄,再用一只手掐住蛇的颈部,另一只手握住蛇的尾部,即可捉住并弄死。­

  泥压法用于捕捉在地面或石头上,使蛇一时不能逃脱而捕获。­

  索套法,用于捕捉在乱石上、草丛中或地上翘起头的蛇,或盘绕在树上的蛇。用竹竿的一端打通一个洞,穿过一条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尼龙绳或细塑料绳,做成一个活的圈套,拿着竹竿和绳索的另一端,从蛇的背后将活套对准蛇头迅速套住,随即拉紧活套,缚住蛇颈。­

­

渔获的食用与贮存­

­

  捕获的鱼应立即去鳞(或去皮)和内脏,清洗后即可生食。鱼卵及内脏不能食用,鱼头和内脏可作钓鱼用的食饵。­

  荒岛常无锅可用。削几支长50厘米的短棍,把肉切成小片穿在上面;鱼可从嘴部穿入,整条穿在棍上;蛇剥皮后,缠绕在木棍上。然后把肉(鱼)拿到火上烘烤。还有一种泥包裹肉(鱼)的烤法,将肉块(小动物只要剖腹去掉内脏即可)、鱼(不用刮鳞)或禽鸟(切去头尾和翅膀)用和好的泥包裹起来,厚约3厘米左右,放在火中盖上一层木炭。鱼或禽鸟约需45分钟可烤熟,较大的动物则需较长的时间。­

  多余的鱼肉和海龟肉可切成小片在太阳下晒干,为防止霉烂变质,要晒到干透为止,一般有阳光时,晒2-3天,使肉变成暗色。肉上如有霉菌,可用刀刮去,肉仍可食用。南海渔民通常将鱼切开,用盐晒干备用。­

­

­

  二战中,日本军队在太平洋诸岛的作战中,也注重捕鱼类制作鱼干备用。笔者在日军所谓“现地自活”教材中发现,其方法是用烟薰干后储藏食用。­

­

­

­

保存火种­

­

  保存火种对于野外生存者十分重要。笔者曾访问昔日坚持海南岛游击战争的琼崖纵队老兵,他们在战争年代把烧过的木炭放在饭盒里携行,野炊时即点即燃,而且无烟易于隐蔽。又如1945年侵占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日本陆军第54独立混成旅团的士兵,在战败后退入丛林中,火种即随身携行。他们也是先将烧过的木炭放进饭盒,不使雨淋湿。撕下死者的军服搓成棉绳,点上火带着走。点火时,拿出饭盒中的木炭,用嘴对着火绳吹,把炭点燃,然后再放上干树枝和枯叶,增强火势。­

­

­

  日本军队1939年在我国西沙永兴岛修建的岗楼,向世人昭示着侵略者覆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