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要从娃娃抓起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1:53
翻译教学要从娃娃抓起 *

李长栓 

    新加坡《联合早报》时常报道翻译方面的笑话。比如,9月1日报道:上海航友宾馆照音译Hang You Hotel竟成“吊死你酒店”;8月25日报道:环保就“不要单独旅行”?翻译不当,华文标语闹笑话;7月15日报道:台铁交通指南“菜英文”成笑话看板;6月25日报道:蒋介石何以改名“常凯申”;等等。

    作为一个译者和翻译教师,一方面感到忍俊不禁,另一方面也感慨翻译教育的不足。 

    普通人对翻译一无所知,认为翻译就像汉字注音那么简单(最多查一下字典嘛!),只要会一点外语,就会翻译。所谓普通人,是指没有学过翻译的人,包括把Chiang Kai-shek译为“常凯申”的教授。

    如何让普通人了解翻译?通过媒体披露翻译笑话,固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但媒体仅仅揭示了问题,至于如何纠正,并没有建设性意见,人们遇到翻译的事,仍不知所措。

     既然媒体无法教翻译,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学校。现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不少翻译学院,培养“高级”翻译人才。新加坡的高校,也有翻译课程。尽管如此,科班出身者还是很少,无法满足日常生活中对翻译的“简单”需求,如翻个名字或标签之类的。遇到这类情况,当事人往往认为无需麻烦翻译专家。于是随便找一个懂双语的。结果是,下笔便出错。 

    怎样多快好省地培养翻译人才?我认为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就开翻译课。新加坡号称双语双文化社会,具备在中小学开翻译课的基本条件。中小学是义务教育,人人都得参加,此时开翻译课,覆盖面很大,用不了几年时间,懂翻译者就会遍地开花。圣尼各拉女校已经先行一步。 

    当然,在中小学开翻译课,目的不是培养高级翻译人才,而是培养基本的翻译能力和正确的翻译理念。这样,受过培训者,遇到东西要译,便可清楚自己是否有此能力;如果没有,再请有能力者来做。否则,初生牛犊不怕虎,别人拿来什么都敢译,结果错误百出,自己还蒙在鼓里。 

    我举几个例子,说明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翻译能力和理念。 

    首先,要告诉学生,不要相信机器翻译。“梧栖”被译为“wu stay”,很可能来自翻译软件。我试了数家在线翻译,结果如下:The 梧 stay(LEC Translation);Wuchi(Google翻译);Wu Qi(百度翻译);The phoenix tree perches(华建翻译);wu roosts(雅虎宝贝鱼)。哪个正确?外行人恐怕无法判断。 

    如果学生知道,人名地名一般采用音译,就不会把“梧栖”翻译为The phoenix tree perches。如果学生知道,翻译要“名从主人”,就不会把“马英九”翻译为Ma Yingjiu,因为他本人用Ma Ying-jeou;“梧栖”如何转写,也需按本地法律。如果学生知道,如音译导致误解,可采用其他方法,就不会把“航友宾馆”译为Hang You Hotel. 

    第二,告诉学生不懂要查,不能想当然。这样,学生遇到Chiang Kai-shek,就不会译为“常凯申”,而是上Google、百度、Wikipedia等网站调查这人到底是谁,是不是真叫“常凯申”。请看Wikipedia的解释:Chiang Kai-shek (traditional Chinese: 蔣中正 / 蔣介石; simplified Chinese: 蒋中正 / 蒋介石; pinyin: Jiǎng Jièshí; but see names below) (31 October 1887 – 5 April 1975) wa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leader of 20th century China….这是何等清楚! 

    译者遇到的专业五花八门,不可能无所不知,但经过调查,一般都可以弄清意思、找到译法。万一查不出来,可询问作者或专家。 

    第三,告诉学生自己译出的东西,自己要能看懂。把Do not travel alone翻译为“不要单独旅行”,看起来字字对应,但华文又是何意?如果心存疑问,就要去调查,不能侥幸别人能懂。 

    查词典可知,“旅行”意为“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这样,“不要单独旅行”即“不要一个人远行或到外地办事”;言外之意,要结伴而行,否则可能有危险。这是英文的意思吗?显然不是。英文的意思与carpool相同,只是换了说法。 

    既然此路不通,就要换一种说法,来传达这个意思。翻译不是译文字,而是传递意思。明白这一点,就可能把Do not travel alone翻译为:反对单人单车,提倡一车多人;出行请拼车;等等。如果自己想不起来,可以上网查carpool,网上的讨论,可供参考。 

    第四,告诉学生,译文需通顺。如果知道活动背景,看到“步行或乘驾自行车为更短的距离”(Walk or cycle for short distances.),也许能猜出大意,但译文显然不符合华文习惯。应当找到更通顺的华文,如“能步行,不开车”、“能骑车,不坐车”、“远路以车代步、近路以步代车”,而非生硬翻译。 

    最后,我再举一例,说明经过培训,译者可能具备的语言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早报网6月29日报道: 

    今天是学校开学第一天,不过由于我国教育部上星期公布,6月22日或之后从疫区回来的学生与教职员,会收到教育部发出的告“缺席假”Leave of Absence通知,因此部分学生和教职员今天无法如期回到学校。 

    看到“缺席假”,我感到纳闷:既然是“假”,不就是缺席吗?难道还有在岗的假?查汉语词典,看到“假”的解释:“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所以,“假”就是“经批准的缺席”(permitted absence),这样,“缺席假”里面的“缺席”即多余。 

    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是英文惹的祸。报道中提供了英文Leave of Absence. 看来,作者也意识到“缺席假”比较奇怪;怕读者不懂,便给出英文。作者很负责,只可惜没有在疑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查英文词典,发现leave of absence有两个意思,1. permission to be absent from duty, employment, service, etc.; leave. 2. the period of time during which you are absent from work or duty. a two-year leave of absence. 

    义项1即permitted absence(缺席/缺勤许可,即“假”),leave是permission之义;义项2即permitted period of absence(假期)。据此,教育部发出的不是“请老师们告缺席假的通知”,而是“缺勤许可通知”、“准予缺勤通知”、“放假通知”。老师们休的,不是什么“缺席假”,就是一个“假”。 

    这些例子表明,翻译是复杂的思维过程,需专门培训才能把握。在中小学开翻译课,即使教不会学生应对复杂的情况,起码也能传递这样的信息:即翻译很难,将来不要随便找人做,也不要随便给人做。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翻译教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外,还有其他好处。 

    一是培养双语能力。翻译需要透彻理解原文,并找到地道的译法,这要求译者查阅大量中英文资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 

    二是激发求知欲。翻译的题目多种多样,有些题目译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使译者感到无知,迫使译者不断学习,成为知识渊博而又虚怀若谷的人。 

    三是教会调查研究方法。译者的知识有限,翻译的内容无限。翻译的过程,就是解决难题的过程。翻译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同样可用于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工作,让译者受益终身。 

    四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译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检验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翻译培训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创造性工作打下基础,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是培养负责的公民。翻译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通过翻译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的公民。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副教授

 

* 此文发表在2009年9月1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http://www.zaobao.com/yl/yl090914_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