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仰峰:“被解决”的教育乱收费与被漠视的民意(红网 2009-11-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0:27

“被解决”的教育乱收费与被漠视的民意

来源:红网 作者:修仰峰  2009年11月12日07:40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称,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投入1600多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这样一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项目很少,且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教育乱收费现象已经得到解决。此言一出,舆论大哗,众多网友指责王定华“说话不靠谱”。(11月11日《人民日报》)

  诺贝尔委员会将今年的和平奖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理由是他“即将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结果闹出了国际笑话。而我们的王定华副司长显然也在蹈此覆辙,提前预支了将来可能出现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解决”,并当作政绩加以宣扬。如此大言不惭,想不挨民意板砖都难。

  谁都知道的常识是:加大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只是解决教育乱收费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个常识,身为教育部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王先生,难道会不知道吗?

  还有,打开报纸随处可见这样的消息:某地组织多少个检查组,查处金额几千万或几亿的乱收费,并把它退还给民众;还有,就在前不久,央视曝光“八大教育潜规则”,其中名列前位的就是教育乱收费。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越是在基层和农村地区,教育乱收费就越是屡禁不止。在舆论不断追问下,那些学校学聪明了,挖空心思采取各种手段使乱收费“合法化”:一是大搞公关,以当地教育部门的名义下发红头文件,使乱收费有了政策保护伞;二是迫使学生家长承认名目繁多的乱收费都是“自愿捐助”,以应对检查组和媒体曝光——乍看过去,“教育乱收费得到解决”此言真的不假,因为乱收费都有了合法合理的幌子,可在这之下,又是怎样的暗流汹涌和变本加剧,又是怎样的民怨沸腾!

  凡此种种,王副司长会不知情吗?只能说,他不愿意知道或装作不知道,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在乎的是如何在权威媒体面前展示政绩,而不是饱受教育乱收费之苦的民生民情。

  如同总是“被增长”的职工平均工资,“被解决”的教育乱收费见证了一些官员与现实的疏离以及对民间疾苦的漠视。高高在上,闭门造车,在假想中完成公共治理,实现权力的自我满足感,不要说教育乱收费,就是环境污染等更严峻的社会问题,都可以谈笑间灰飞烟灭——只是苦了老百姓连说理的地方都没了,教育乱收费都已经被教育部门官员“解决”了,还能去哪里投诉?

http://star.news.sohu.com/20091112/n268141314.shtml 

“教育乱收费已解决”属于放卫星

2009-11-12 02:07:00 来源: 华商网-新文化报(吉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第一关注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接受采访时称,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投入1600多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这样一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项目很少,而且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教育“乱收费”现象已经得到解决(据11月11日《人民日报》)。

王副司长突然放了一颗卫星,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新闻中没交代他为什么说这番话,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之前的新闻中找到端倪。日前,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高昂的教育费用已成为有适龄子女居民家庭一项沉重的负担,有七成的家长觉得难以承受。这些费用主要包括补课费、择校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显然,王副司长是在正面回应这些质疑和期待。

众所周知,教育乱收费始于教育投入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公。在王副司长看来,既然国家已经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大头都已经免了,学校不缺钱了,自然也就不会乱收费了。这想法实在有点乌托邦,我们不知道王副司长是真这么不接地气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学校不缺钱了不等于就不收费了,原来收费是为了补缺,那现在收费就是在谋利,这并不矛盾。虽然曾经批准的收费项目取消了,然而那些没有批准的收费项目却纷纷上马,而且花样繁多,这才是家长难以承受的部分。王副司长说,未经批准的收费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有关部门查得也比较紧。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恰恰是某些地方有关部门,通过“红头文件”为“乱收费”保驾护航,对于收不上来的费用,他们倒是查得很紧。

最近这些年评选十大暴利行业,教育每每独占鳌头,这是国家投入带来的吗?相比于石油、电信、房地产这些行业,5年投入1600亿真不算什么。钱来自哪里?自然是难以承受的家长。别忘了,这还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而高等教育阶段的高昂费用更是让人望而却步。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感叹:“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老领导的话王副司长最好能听一听。

事实告诉我们,教育乱收费现象并没有因为政府加大投入而有所缓解,甚至可以说它很难在短期内根除。解决的办法王副司长已经说了,管控、查处,除此之外还有资源的合理调配。如教育家熊丙奇所言:“努力推进义务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治理择校热与乱收费的土壤。”

相比于政府的投入,市场调节对于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更有效率,尤其是高等教育层面。每年高考之后,香港各所大学的招生就给内地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边高收费,那边倒贴钱,尽管这样的竞争只在很小一部分优等生身上发生,但这已经迫使内地高校有所调整。这就是市场的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兴建民营学校,吸引民间资本,促进教育市场的竞争。也只有在竞争之下,学生的负担才会真正减轻,乱收费现象才会真正被遏制。本报评论员牛角

http://news.163.com/09/1112/02/5NSRC13O000120GR.html  教育乱收费“被解决”官话背后的疏失 华西都市报 2009-11-12

  □邓伐檀(湖南职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乱收费”现象已经得到解决。

  此语一出,立即引来公众的质疑。大家认为这种说法明显不能让人信服: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履任,媒体报道“各界对新部长的5个期盼”之一就是“整治教育乱收费”;两天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高昂的教育费用已成为有适龄子女居民家庭中一项沉重负担,有七成家长觉得难以承受……这些都说明教育乱收费仍是基层的一大顽疾,仍在努力解决中,而绝非“已得到解决”。

  因此,教育部官员的此语,类似于古代皇帝质问饥民“何不食肉糜”,要驳斥其谬十分容易。事实上,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此“雷语”何以会出自部委高官之口?可能原因有很多:一是此乃“失语”,即是用词不准确,词不达意,把话说得太满,这属表达上的失误;一是此乃“失德”,即该官员其实明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乱收费是依然存在甚至还比较严重,但为了表功,故意违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道德,故意发此“雷

  语”;一是此乃“失察”,即该官员确实不了解实情,对工作一时失察,因此才作出错误判断;一是此乃“失职”,即平时根本就不注意调查研究,乃至故意“欺上瞒下”,想要“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而漠视现实民生。

  其实,“雷语”暴露的不仅是官员个人的疏失,从更深层次来讲,它还暴露了当前整个教育乱收费治理思路和策略上的“疏失”。一方面是教育部高官“感觉良好”,公然宣布“教育乱收费现象已解决”,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公众对教育乱收费现象依然痛心疾首。来自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网站的一份广州市政府纠风办2009年10月发布的材料中云:“教育乱收费呈现出‘野火烧不尽’的态势,有的地方甚至有‘燎原’之势。”这本身就说明现有的教育乱收费治理思路、对策等确有值得反思之处。

  这份材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由此看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最大的疏失,还是在于“强化责任追究”,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度,失去了刚性。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09-11/12/content_116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