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诛少正卯以及希腊人处死苏格拉底--石泻山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29:04
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比如说,孔子诛杀少正卯和希腊人处死苏格拉底就差不多是发生在同一个时期。   《荀子·宥坐》篇较早记载了孔子诛杀少正如卯的事:“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少正卯,大约是个主张革新的法家人士,是鲁国的闻人大夫,传说中是今人闻姓的先祖。孔子指责少正卯的五宗罪,一是心达而险。达就是善于格物致知但却疏于正心诚意。这在夫子看来就是用心险恶了。二是行辟而坚。行为不同于常人却有非常顽强的意志。纵横天地间,不愿意为别人所驾驭。三是言伪而辩。满口虚伪之言行,却雄辩滔滔。四是记丑而博。博闻强识,知道很多邪恶的事情,反对人性本善。五是顺非而泽。不主张克制自己,而是顺乎孔夫子认为是恶的本性,并将这些恶的东西加以美化并广为散布。还有一个原因老夫子没讲,《论衡·讲瑞》揭了老底:“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原来是因为争夺粉丝和束修结下了梁子。孔子是否杀少正卯一事是有争议的。不过荀子是个不乱说话的人,司马迁所著信史《史记》中也有此事的记载。较早对此提出质疑的朱熹,其目的也不过是要为孔子洗刷挟怨滥权的污点而已。
  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的史实是没有争议的。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以及他死前与学生、朋友关于死亡和灵魂问题的讨论经由柏拉图的记载而流传至今。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是有人控告他“腐蚀青年的心灵,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对此,苏格拉底进行了系统的抗辩。读过他的辩辞,我们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上述控告并非属实。但是苏格拉底还是以相差30票左右的表决结果被判死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苏格拉底的申辩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他是一个爱智者,循着神谕去揭示人的无知、劝诫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结果惹恼了所有自以为是的人们——这样的人绝对不是少数。我想,投票赞成死刑的人们当中,不乏那些让他搞得灰头土脸的聪明人。执著于真理和智慧固然可以给苏格拉底式的高尚的人们带来声誉,固然可以给家国社会带来长远的好处,但却无法让他们在凶猛的权势和可怜的自尊面前保住性命。相比较而言,少正卯与苏格拉底的死因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那就是,他们的说教让一部分人感到后背发凉,或者是感到很没有面子。只要他们活着,就会用所发现的道理争取人们的认同和理解,就会始终让体面人的愚蠢、残暴等秉性暴露在公众面前。而这些愚蠢、残暴平时总是尽可能用智慧、神启、庄严和崇高等等装扮起来的。少正卯应当是死于控制着鲁国司法力量的专制独裁的国君和大司寇手中,他们要杀一儆百,确立起以某种思想主导治国的正统地位。这与后世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此后两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字狱别无二致。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制下公民对苏格拉底所怀真理和崇高的逆反心理,他说了太多的实话,因此要付出代价。据说雅典人很快就后悔处死了这个一度让人恼怒不已的家伙。
  强权无论在民主体制下还是在专制体制下都忍不住会逾越边界侵夺自由。古代中国人以诛杀少正卯开启了一个权力强暴思想的传统。人们关心的并不是少正卯本人的思想理念究竟如何,而是孔子为什么要杀他,以及是否杀了他——好像应当受到同情更多的反倒是孔夫子。由此,人们在思维上很难亦此亦彼,因而只能更多地倒向非此即彼。古代希腊人处死苏格拉底也反映了权力对于思想的强暴,但他们因此陷入更深的智慧与神灵之间的天人交战。时至今日,西方文明史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角逐仍在继续。此间,非此即彼的做法越来越被视为是独断的东西,怀疑论和亦此亦彼的兼容、调和逐渐成为主流。崇高和美一样都是很难的东西。立足于并非崇高的人性,一部分人们自己对于崇高的追求总要以牺牲另一部分人为代价。这样,无论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好像都收获了自己内心所企及的东西。人们能否跳出这个框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