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0年婚姻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11:27
2010年11月12日 07:33:02  来源: 检察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牵手》对爱情的诠释透露出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蜗居》中的两姐妹,代表了新时期不同的婚姻爱情观
11月8日,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举行婚姻法颁布60周年纪念会。有消息称,“小三”或将被追究侵犯配偶权。然而第二天,参会专家就向闻讯而至的记者表示,该提法并未在会上被讨论,更不存在所谓的立法。
消息虽是误传,却重新勾起了人们对婚姻及婚姻法的反思。新中国《婚姻法》颁布60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待爱情、婚姻、性的态度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改变……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向是婚姻的基本原则。《诗经·齐风·南山》里有一句话:“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稍有违规越矩的思想,即被批为大逆不道。包办婚姻的最大弊端在于不能尊重婚姻双方的个人情感。
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全国包办婚姻约占婚姻总数的90%以上。
1950年:自主PK包办
心态描述:解放年代让妇女们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然而关于婚姻法的起草被放在了重要位置。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公布实施,毛泽东讲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婚姻法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的切身利益,其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根本大法之一。”这部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明确废除了包办婚姻。
“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段出自评剧电影《刘巧儿》的唱腔瞬间风靡全国。在当时,“自己找婆家”堪称是石破天惊之语。和《刘巧儿》一起,众多的戏剧、歌舞、电影将颂扬男女平等、恋爱婚姻自由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将《婚姻法》宣传到千家万户。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妨碍小芹与小二黑自由婚姻的二诸葛和三仙姑,被塑造成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典型,其夸张作派引起人们的会心一笑,结果还是小芹与小二黑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愿以偿。
在婚姻自由思想的主导下,1953年,新中国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主要是清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夫多妻、童养媳、小女婿等封建婚姻关系。到1957年,全国的包办婚姻只占到婚姻总数的10%,而属于自由或半自由的婚姻则占到了90%以上。
1960年:政治PK爱情
心态描述:政治年代催生了大量的政治婚姻,带给婚姻的更多的是无奈……
从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1950年《婚姻法》建立起来的婚姻家庭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那时的婚姻家庭关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一方面,婚姻往往由组织做主,个人的情感成为其次,于是,就有了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所反映的“组织婚姻”;另一方面,个人的政治身份又成了决定生活的一切,农村的地富子女很难找到对象,有海外关系的一般限制结婚,成为“右派”的要坚决与之“划清界限”。比如电影《天云山传奇》中,宋薇大学毕业后到天云山考察队,与政委罗群相爱。不仅,反右运动开始,罗群成为了反党分子。在政治的高压下,宋薇选择了离开,嫁给了爱慕自己的先进分子——特区党委领导吴遥。在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宋薇的离开,是自私,也是无奈。
搜索更多婚姻法 小三 的新闻
追打“小三”能否保护婚姻
毛泽东对子女恋爱婚姻的关心与指导
我国立法明确涉外婚姻、收养的法律适用
东三省离婚率领跑全国 专家称豪饮习惯影响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