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普遍知识创发与转移之新体制的可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9:47:18
一种普遍知识创发与转移之新体制的可能

  出处:博客中国     原始出处: 南华社研所

一、知识意义与定位的转变

  知识的意义与定位一直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作改变,彼得?杜拉克所着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到为何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的预言没有成真,杜拉克的答案中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知识」。知识意义的改变以及运用的层面与方式的改变是最大的原因,在希腊时期知识最主要是以精神思维及道德层面为主要的定位,一直到了狄得罗的百科全书将工匠的技艺分析后化为文字,使的技艺不再经由师徒制而从书中就可以学习,这是用知识去分析技术并化为文字记载的起端,在此之前技艺、技术等都不被视为是知识。至此在工业革命时,知识主要便是运用在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良上,知识渐渐被运用在解决工作问题、拟定工作方针或是分析工作程序等等,于是促进了生产力革命的产生。十九世纪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提出运用知识分析工作同时增进工人的知识,不但能因提升工人的产能而使生产力大增也能使劳资双方都获益。在泰勒之前对于提高生产力的看法都是与马克思的想法一致,即是只有提高工作时间才能增加生产力,但是事实上工人的知识增长却能提升个别工人的生产力而提升整体的产能,知识能提升产能的事实可以从泰勒运用知识到工作上后,整体社会在短期内生产力大大成长而得证,这样的生产力革命让工人们摆脱了成为无产阶级的宿命,也使马克思的预言落空。然而这场革命也将渐渐落幕,知识将要被运用至知识之上才能够再次创造财富,就杜拉克而言这就是管理,也就是运用知识来探究已有知识最有效益的应用方式,在这之中知识已经成为了社会整体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亦是现今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现在已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新经济体制之中,原先的实体资本都被重新定义,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等都已不是主要的生产资源,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资本,知识进步(advances in knowledge)对先进国家经济成长贡献的比率高达22.5%~32.5。知识成为创造财富、创造高产能与创新不可或缺的资本,在现今知识更可以是商品,知识在短短几个世纪中一连串的定位与意义的改变,使其价值不斐。

 

二、内隐知识的重要性

  然而在管理上一连串知识地位与意义的改变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与在社会和哲学等思想界中,对探讨知识构面之转变有关。Stehr在其对知识的论述中就谈到了一种将社会行动作为核心的知识定义,他认为对知识的讨论不能不从社会行动的讨论出发,在此之前对知识意义的探究都不存在着此关键而使知识和行动无关,知识应该是种关乎社会行动的能力,Stehr认为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其是一种能力,是个人的行动能力,所以应该是个殊性的。这样一种个人的知识、个殊性的知识和能力的知识等观念,也就和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极为相似。普遍一般对知识的概念都将知识看作为是容易化为有逻辑的、有系统的、明确的文字叙述或者是数字等等的资料或观念,这样被文字化或是数字化的知识就是明言知识,同时也是以往一直被重视的知识面向,一般人也认为知识可以透过明言化就达成传递的效果,但是波兰尼就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面向的视点,他强调知识除了明言的面向之外还有默会的面向,而这个面向才是知识创发传递的真正重点,默会与明言并不是对立二分而是知识的一体两面而已,默会知识也是后来一些不同学术领域所称之的隐性知识,这样对知识的定义主张知识是一种能力,真正学会一项知识时是将这项知识身体化并使用出来,这样才是真正知识的移转,以往会背颂明言程序化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学习,甚至默会知识的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的,例如骑脚踏车、说话、弹钢琴等等,人们就是学会了这些技能但是却无法描述如何学会和使用的过程,有时使用这些能力时是自然而然而不自知的,这样就是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学习,如此一个新知识向度的发现可以说是对知识定义的典范在各种领域中的运用,带来一个大革命的核心起点。不论是管理学界或是心理学界,甚至教育界都深受其影响,其关键地位可以从上文中知识经济里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中看出,要能创新则这样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是源头,知识管理就必须针对着隐性知识的层面来作思考,但是默会的知识是无法明言化,而Stehr也提到这样的个人化知识因为是属于个人的,所以他主张能力的知识是不能转移的,也就不能将知识视为商品。虽然知识能不能转移或是能不能作为商品这是无法确定,各个学者也许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知识默会面向的重要性和其难以转移性却是可以确认的,因此开始有不少学者面对这个新的知识典范,欲研究出一种新的知识创发传递的体系。

 

三、知识创新理论

1、知识创新的知识转换过程

  企业管理学界随着知识创新对竞争的重要性逐渐加强,开始相当注重知识的管理,所以开始将焦点放在发展出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传递转移和创发的体系,野中郁次郎便是其中一位学者,同时他提出的理论是有着不局限于商业管理的层面,而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种领域的野心。他提出一种新的组织知识创新理论,在这理论中先将知识创造分为两个构面,一个是本体论构面,也就是知识是在哪一个主体中,原先是个人的知识经过一连串的转换流程后渐渐的变成了组织的知识,而认识论的构面就是将知识明言和隐性的两个面向提出来,这两种面向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这个动态的知识创造理论主张这两种知识的互动就是所谓知识的转换,人类的知识就是产生在这两种知识的社会互动中。这一个知识的转换是此理论的重点,首先提出了知识转换的四个流程,从他人的内隐知识转移成另一个人的内隐知识之共同化过程、将他人的内隐知识转换成外显知识的外化过程、将被转换的外显知识和现有的外显知识结合产生新外显知识的结合过程、最后是将新产生的外显知识转换成大家的内隐知识即是内化的过程。在共同化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不依赖语言和文字传述等形式化的学习,主要是藉由模仿、观察、非正式的沟通和练习来透过共同经验的分享达成转换。在外化的过程中则是重视丰富的象征性语言和想象力,来将个人的内隐知识导引出来,内化注重将外显知识透过一些明言化过程,使之容易传递并内化成组织中每个人的内隐知识。这四个知识转换过程不断的连结、循环、发生才能使知识从个人的本体论层次扩展到组织的整体论层次,同时又促成其它个人新知识的产生,这样的螺旋型态的知识转换互动流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不断的交流、体验、分享经验、非正式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关键。然而还有五项有利于知识转换过程的因素更是关键的要素。

2、知识创新过程的关键要素

  首先是组织的意图也就是创造知识时的动力和标准,此可以凝聚员工的投入与共识,让员工注重信守对组织的承诺和基本的价值,这些是人类知识创造活动的基础。第二是给予于员工和小组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员工创发的主动性,更能让富有创新观念的员工较易将想法释放出来。再者可以带来创造性混沌的波动也是必须的,创新必须由破坏开始,这些外在环境的冲击可以使组织不会墨守成规而不断创新,在这里强调了一个对知识要不断的反省的重点。然而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传递过程中,除了意寓性的语言之外还有就是必须不断的重复,重复着关键信息是促进分享内隐知识的沟通基础,帮助着不同背景员工间对彼此言谈的了解,也驱策了组织前进的方向。最后是需必备多样的技术才能快速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之中让员工快速平等的获取多样性的信息,不但可以提升员工的能力更能使沟通更顺利。这些知识创新的重点以及知识转换的过程,非常强调信息、经验的交流和共享,并且提出如何帮助内隐知识传递或转换的重点,在创发过程中也有着非转换过程中的内隐知识存在,例如信守基本价值、重视组织承诺、重视质而非量等等创发的趋力。并且,有相当的自主性是很重要的,这象征了组织中权力结构的转变不再是线性垂直,而是渐渐的扁平,也就是让个人能较不受外在权力的干扰,这样的一个理论是从对许多企业的案例中分析和发展出来的,基本上在商业管理界是可以行的通的,不过野中郁次郎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希望将之推广到各种领域中都能适用,相信这可行性将会受到不少学者质疑,不过却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或许将这个体系转换到另一个环境或领域中,无法以完全相同的面貌来运行,但是其中基本的型态和关键要素相信是可以适用且值得参考的。

四、普遍性的可能性

  在台湾对默会知识有深入研究的社会学者,邹川雄老师其一篇从生活世界和默会知识谈论质性研究典范转变的文章中,也对学术界的知识转移提出了一些可能的伏笔,邹老师在文中强调质性研究的焦点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默会性的,所以质性研究者的默会素养是非常的重要,这样的默会素养与默会知识是无法明言化的,所以一个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不可能藉由一种合理性的明言知识标准来定夺,那么这样是否就会有一种无法评判价值而充满主观的混乱情况产生,邹老师从波兰尼的观点出发认为,研究的客观性应是建立在相互权威相互控制的学术共同体,也就是说透过将研究显露在学术社群中的每一个人都可检视批判的基础上,来消除研究的主观性,在这学术社群之中应给所有人自由发表与评论的空间,不要有诸如政治等过多不纯粹的外力介入。在评论的标准上,藉由同时是学者且长期浸淫在学术研究中,所培养出来的默会能力来加以判断。并且学术社群中的人对于研究都应有默会知识的感性素养,也就是一价值关怀、一种对于研究的热诚与纯粹的心态,这样可以使研究者积极而深入的参与且能献身于对客观性的要求之中。这样两个能制衡与维持质性研究品质与客观性的机制,都是必须建立在研究的默会素养以及社群的默会传统上,在这样的观点中如何是创发一个知识的环境,其中对学术的热诚就好比对组织的意图同为创新的动力,而相互权威和控制就是权力的分散而给予自主性不要有过多的外力介入,这样不但能使评判客观也是能促进交流,然而在一个学术社群中经验和知识的分享交流的重要性更是不在话下。

  在信息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关键的科技和成果就是被许多称之为骇客的科技学者,藉由网络来自由的分享和交换彼此的成果和心得而发明,在这之中多是以一项价值为创作趋力,并且没有外在权力的干扰而有相当的自主性,骇客间不断的良性沟通与竞争也促成了对知识不断的反省和创新,海默能在骇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一书中提到,骇客这样的社群风格就是柏拉图学院所秉持的学术伦理,其强调着自由分享知识的共同求知行为。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提到了他和接生婆的共同点就是帮助他人生产,一个人藉由和他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智能便不断的产生与成长,虽然焦点在于注重教学是要如何导引别人,但是也可看出学习的过程是必须靠着频繁的对话或是沟通,且是不需太正式与太过干扰的情境。接下来在柏拉图「学院」的《会饮篇》中对于讨论餐会的重要性之探讨可以证明上述的观点,这样的餐会是要配合着白天的学术议题来在晚上作讨论,其中的餐会司仪是很重要的,餐会司仪也可说是对老师的比喻,而最重要的目的便是维持有利于讨论的情境,司仪除了必须要让讨论一直保持在学术性话题而不离题外,最重要的还必须藉由诸如让人喝点酒的方式,来确保讨论者是在放松且没有压力的心情下参与讨论。在这些描述中其实都和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新和转移之体系,在关键上有许多相仿的地方,也就像是邹老师提出的学术社群。或许组织创新理论无法线性的完全套用在别的领域中,但是可以看见其中的基本型态和关键是不会改变,这也象征了一种新的普遍的知识创新与转移模式的典范之可能性。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