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想起了傅彪的肝(成都晚报 2006-3-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5:41
 

您当前的位置 :成都晚报 > 要闻 > 晚报评论 正文

想起了傅彪的肝

http://www.newssc.org 2006-03-29 07:24: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卫生部最近正式公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首次立法化解器官移植捐赠难题,并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届时,人体器官严禁买卖,移植机构实行准入制,换心、换肝、换肺等手术需经伦理听证,经同意后,方可为患者实施器官移植。捐献者有权在最后一刻拒绝移植。(本报昨日03版)

  看到这条新闻,很自然地想起去年逝去的傅彪及其换肝引起的伦理争议。

  斯人已逝,逝者为大,加上傅彪一贯的好人形象和好人缘,本不想提起这事,但实在忍不住想问这个问题:傅彪两次换肝,他的肝到底来自何处?傅彪2004年8月2日在北京确诊为肝癌晚期,同年9月2日在北京武警总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10月21日康复出院;因为癌细胞的再度扩散,2005年6月他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换肝手术。但恢复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回到北京住院治疗,直到死神来临。

  当大众传媒在浓郁的悲情中纪念傅彪逝世时,网络上关于“傅彪两次换肝来自何处”的伦理追问也不断响起:傅彪自确诊到开始肝移植手术,间隔仅仅一个月,在合法器官资源相当稀缺的情况下,他的家人如何能迅速找到匹配的肝源?两次换肝有合法来源吗?到底换的是谁的肝?面对这些追问,家属没有回应,密友守口如瓶,医院也无可奉告。

  因为傅彪两次换肝缺乏伦理听证的支撑,在人体器官移植混乱的背景下,在不少名人、富人惯以金钱践踏公平(比如富人公然生二胎等)的语境中,加上拉大的贫富差距给人们思维造成的阴影,不少人很自然地把傅彪的两次换肝朝“最坏处”想,这是一种合理怀疑。这种捕风捉影的猜测既影响了好人傅彪的形象,也强化了公众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

  回首傅彪换肝在网络上引起的伦理争议,看看卫生部公布的器官移植规定——如果当初有这个规定,傅彪在换肝前有一个伦理委员会的监督,有一个伦理听证程序的把关,这种尴尬的争议就不会出现。傅彪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匹配的肝源,不必在逝后背上这么一个灰暗的道德污点;公众也不必如此敏感,如此不近人情地猜测一个逝去的好人。

  以立法规范器官移植体现了政府干预的正义。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体器官不仅具有生理特征和自然属性,也是作为社会化个人身体的一部分,如何处置与社会正义紧密相连。笔者一向主张,政府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改变“贫富差距拉大”这个既成现实,但有能力也有必要控制“贫富差距”可能产生的种种非正义后果——“穷人靠出卖器官获得生存,富人凭借财富随意置换穷人的健康器官”就属这种非正义后果,政府不能纵容民间这种弱肉强食的野蛮规则,不能旁观穷人无奈的“健康自弃”。有人要捐赠器官,有人需要移植器官,只有在法律的干预下,器官的需求与供给间才能找到一种平衡。

  人可以容忍在许多方面的不公,但身体器官上的平等是绝不容打破的,财富多寡的社会霸权不能延伸到人体器官这个层次,“身体的完整”是社会正义的底线。

  曹林,知名青年时评家,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http://www.cdwb.com.cn/system/2006/03/29/0000799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