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想起了从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申纪兰(东方早报 2010-3-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58:41
想起了从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申纪兰
2010-3-10 1:42:39

羽戈
政协委员倪萍接受采访,被问及是否行使过否定的权利,她回答:“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其理由光明正大,因为“我是(考虑)国家利益的,我热爱这个国家”。她的议政原则是“不添乱”。自然,投赞成票是一码事,“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会在文案中写上再递上去”——这大抵是聪明人的做法。
倪萍是明星委员,她的行为,却让我想起一位来自草根阶层的人大代表:申纪兰——后者的经典案例无疑更具说服力。申纪兰堪称“终身人大代表”,从1954年的第一届人代会到如今正在举行的第十一届人代会,五十多年来,从未缺席。这在中国独一无二,放眼世界政治史,恐怕也罕有匹敌。
去年此时,80岁的申纪兰遭遇了与倪萍委员一样的问题,两人的答案竟惊人相似:“当代表就是要听党的话,我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依申代表的意思,从不投反对票,应该是十分自豪的政治表现。
这里就浮现了一个问题。申纪兰考量自己的代表生涯共有两大标尺,一是代表农民的利益,这表示她对授权于她的选民负责;二是听党的话,这表示她具备高度正确的政治悟性。但是,通过人大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形成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主张也是党工作的一部分,从来不投反对票如何完成“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工作呢?不知申代表的政治头脑和心灵是否有过苦痛的挣扎,可她最终的抉择却是那么明白无误:无论议案可能如何损伤选民的权益,始终不投反对票。
对勘中国国情,申纪兰此举应在大多数人大代表心中赢得共鸣。不然怎么会有某位领导全票当选、某项议案全票通过的政治盛况呢?这能够充分证明,此届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但未必能够证明,大会取得的成果就一定是选民所期待的。因为当申纪兰们千篇一律地自动举起了手,民意与代表制度就出现危险的脱节。
代表脱离了民意,正如鱼脱离了水,便丧失了存在的正当性。从不投反对票的申纪兰为什么却像不倒翁一样连任十一届而屹立不倒呢?这便需要改进中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机制和考评机制:在选举过程当中,选民的政治素质健全到何等程度,民意到底在发挥几分作用,为什么导致了一些并不能完全代表民意,甚至在伤害民意的人大代表屡屡当选?更进一步,一位人大代表,能否既代表其选区的普遍民意,还能是一个利益集团(譬如说,他是某大企业的董事长)的代言人,一旦两者发生冲突,他到底代表哪一个呢?也许,当你听到答案,耳际同时会响起对专职人大代表制的呼吁。
话说回来,从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不仅是对选民的不负责,还在危害制度的根基。可以想象,人代会上需要讨论、表决的议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假如代表们只投赞成票,必然导致一些不成熟的、甚至充满缺陷的议案通过审议,生发效力。此后再引发事故,决策机制怎能逃脱罪责?
所以说,从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未必是一个好代表,而申纪兰们则必须学会投反对票。
(作者系青年学者)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619/userobject1ai213548.shtml
羽戈:想起了从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申纪兰(东方早报 2010-3-10) 羽戈:倪萍让人想起了从不投反对票的申纪兰 羽戈:倪萍让人想起了从不投反对票的申纪兰 倪萍让人想起了从不投反对票的申纪兰 周虎城:不走群众路线的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东方早报 2010-3-24) 倪萍回应“从不投反对票”:要站在大局利益上(华西都市报 2010-3-10) “最老”人大代表申纪兰:55年从没投过反对票 景凯旋:从不投反对票的倪萍应当辞去政协委员 刘洪波:“我们”治理“他们”传达了怎样的真相(东方早报 2010-3-18) 吴祚来:应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制度(东方早报 2009-3-2) 夏佑至:律师的抵抗(东方早报 2010-1-10) 长平:人大代表不能“躲猫猫”(东方早报 2009-2-23) 吴祚来:黑衣人的黑手抹黑了北京的天空(东方早报 2010-2-25) 冰启:当“领导找我了”成为教授的荣幸(东方早报 2008-10-24) 谁投了两高报告反对票? 倪萍回应从不投反对票争议 称从大局利益考虑 五岳散人 :政府的权力怎成了个人的刀(东方早报 2010-4-8) 羽戈:《网瘾战争》:无权者的反讽(东方早报 2010-1-29) 羽戈:“白宫书记”案与故乡的沦陷(东方早报 2010-2-11) 羽戈:吴曼琳抗暴案昭示的司法弊病(东方早报 2010-2-23) 羽戈:十堰“被精神病”案所释放的危险信号(东方早报 2010-4-14) 羽戈:含泪劝告私藏黄片的公民(东方早报 2008-10-13) 羽戈:不雅状背后是不雅的司法困境(东方早报 2009-5-10) 五岳散人:香艳日记背后的“正常”与“不正常”(东方早报 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