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方孝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8:57
大约半年前,读过“笔会”副刊发表的两篇关于“读书种子”的文章,一篇是马斗全的《何为“读书种子”》(2月4日)。此文提出:“‘读书种子’之‘种子’,即佛家语之‘种子’,一种无形的东西,而非颗粒状的植物种子。读书种子,应指极爱读书精神之承接、加深,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另一篇是虞云国的《也说“读书种子”》(3月4日)。此文认为:“所谓‘读书种子’,就是传统文化强调的‘诗书传家’。这种读书,不以功利为第一念想,只是一种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在我看来,此二者各有得失。马文认为“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这解读极为贴切。将这种精神局限于“极爱读书”,却又过于狭隘;虞文之称“也说”,当然有不同于马文之处,简言之,仅有“极爱读书”的精神,还不能称之为“读书种子”,“极爱读书”的人中,有的可能只是“禄蠹书虫”,这意思也大有可取之处,只是“读书种子”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种精神,却有些模糊了界限。
读着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方孝孺。
《纲鉴易知录》载:“上(按:指朱棣)之发北平也,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道衍和尚称方孝孺“素有学行”,我以为此“学”乃是学问,此“行”当指操行。从这番话看,“读书种子”不仅有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读书人的学问,更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之操行。有此基本了解,才会断言朱棣“武成之日”,方孝孺“必不降附”,于是才有他的“跪而密启”。若将方孝孺换成谁当皇帝都照样当官的冯道,就不会如此较真,以至因为不肯违背自己的良知而赔上身家性命。当然,冯道纵有满腹经纶,也不会有人为他“跪而密启”说“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他缺乏读书人之气节与操守。
方孝孺此例似与虞文所谓之“读书种子”较为吻合。那么,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么?倘若果真如此,岂不又与“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相悖?这些纠缠不清的疑问,因为此后的奥运火炬的传递而受到启迪得到答案。
火炬的传递有其象征意义——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有人说:“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体育运动的精神,还象征着世界和平、和谐、合作、友谊和团结”。据此,“奥林匹克精神”便可分为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包括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在内的体育运动的精神;超越体育运动的更高层次,即为它所象征的“世界和平、和谐、合作、友谊和团结”。于是忽然想到,所谓的“读书种子”,与奥运火炬(火种)大有其相似之处。“读书种子”也有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马文所说的“极爱读书”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较为普遍;超越读书本身的更高层次,即为包括“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在内的读书人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相对稀少,像方孝孺这样的更是凤毛麟角。“读书种子”的传承,也像奥运火炬一样,需要有一棒又一棒、一代又一代的火炬手。
这样一来,我倒是弄明白了,道衍和尚如是说,并非意味着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他是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恰如传递奥运火炬的一棒火炬手。只是道衍和尚没有弄懂,因为上述两个层次的结构,使“读书种子”具有坚实的基础。所以,方孝孺被灭了九族,中国的“读书种子”却并没有断绝。因为,“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