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 南京大学专业创建的理念与实践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5:28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 南京大学专业创建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摘要:如何在国内外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和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中,思考和谋划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本文结合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 (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 专业创办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当前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乃至基础理论深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实践、理论和政策问题,希望能引起关注和争鸣。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历史;专业建设
当前,全世界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绝不仅仅是给教师和学生配置电脑、建设校园网,而是要推动高校师生学习方式和科研、教学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高校管理评价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层次变革。这显然是高校教育类、管理类学科(尤其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为了捕捉这一机遇,填补南京大学在教育类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的薄弱环节,推动学校数字化建设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南京大学决定创办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基于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南京大学现实的基础与条件,该系第一步仅开办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一个本科专业,同时挂靠相关专业招收教育技术学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经过严谨的论证和紧张的筹备,第一批本科生(包括新招收的一年级和从其它专业转来的二年级本科生)和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已于2004年9月入学。本文将概括地介绍我们在专业创建中,围绕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所进行的研究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系理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环境与资源建设,和刚刚开始的实践探索,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一、专业规划设计的程序与专业历史的时代反思
高校专业的设置和创办,绝不是主观随意的,既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又要符合学校自身的基础和条件,而且必须遵循不同专业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严格遵循专业设计的科学程序。
在南京大学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创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尤其要选择和确立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特色。我们的专业设计、论证和筹备工作,基本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的:第一步:对专业发展历史、现状、趋势的分析与预测;第二步: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设计;第三步: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第四步:专业教学和育人环境的规划与设计;第五步: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第六步:学科与专业超常规创建发展所必须的体制、政策、机制设计。
科学地选择和确立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特色,是专业设计的前提和关键。这首先必须“知己知彼”,尤其要对本专业发展历史、现状、趋势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和预测。
目前全国约有140多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大致分布在师范院校,理工、外语类院校,综合大学,军事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其中将近80所是近两三年新开办的。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冲击下,老专业面临挑战和“转型”,不少新办专业由于仓促上马,缺乏充分准备和必要的条件,开办不久就因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特色不明确,课程体系不规范、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而陷入困境。当前新老专业共同的困惑在于:本学科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专业特色”,尤其是专业之“不可替代性”!正如许多用人单位所评价的:“电教系的毕业生,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许多学生的文字水平和外语水平也不高”。这种评价虽然刺耳,也不免有些偏激,但却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出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夹在信息技术和教育专业之间“立不起来”的尴尬局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从最初的视听教育和影视教育演变发展而来,其历史至今不足一百年,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该学科发展的前沿显然在美国,形成了印地安那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风格各异,但却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对美国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纵观美国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其牢固的学科基础是引人注目的:首先是不断创新的学习科学理论基石(从斯金纳到加涅,心理学背景的大师级人物在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舞台中先后充当了“第一提琴手”);其次是追踪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推动着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的更新换代;第三是借助前两者在教学设计和各种技能培训中脱颖而出,甚至独占鳌头;第四是与大众传播学相随相伴,逐渐打破了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壁垒;尤其重要的是第五点:以系统理论作为方法论统整各方,使教育技术学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中不断选择和逐渐确立自身的研究领域、对象和专业性质、特点。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引进了影视教育,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教创始人和奠基者的摇篮。 ① 1930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各系爱好电教事业的老师,组成电影教育委员会,并同上海柯达公司合作编译该公司发行的教学影片,先后译制的影片多达60多部,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大作用。1936年金陵大学成立了教育电影部, 在我国高校首创专业的电教服务部门 ,并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全国电化教育训练班。1938年金大理学院创建两年制的电化教育专修科,由此 奠定了电教服务部门和专业人才培养并举的我国高校电化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 。当时各省教育厅和各电影制片厂都保送合格人员来受训,先后共有毕业生14届,成为国内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的电教专业。随着电影、广播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对影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1947年金大教育电影部改为“影音部”,电化教育专修科改名为电影播音专修科,这显然大大拓宽了专业发展的舞台,但却相对削弱了同学校教育的联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金大影音专修科、影音部全体教职员及在校学生调到北京,组建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院系体制决定了我国影音专业人才和师范院校电化教育专业人才分道扬镳的历史命运。此后,我国电化教育在个别师范院校艰难地求生存,经历了将近30年的“冬眠期”。1979年,在西北师范学院院长、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教授支持下,由我国电化教育界的前辈南国农、萧树兹先生主持,举办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电化教育专业人员培训班,接着西北师范学院又在我国高校率先恢复了电化教育专科。西北的春雷,迎来了电化教育领域的满园春色。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专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中两个重要的技术杠杆是电视的迅速普及和微机开始进入学校的课堂,由此催生了 198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的两个计算机教育研究所和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的我国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当时绝大多数专业人员是从物理、无线电、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转过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华南师大在创建电教本科专业时,得到了世界著名传播学家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使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电教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我国 电化教育专业在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这两个新的技术杠杆推动下,加快了从传统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的步伐,并大大加强了对教学设计、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课程设计开发、远程教育基础和应用理论等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建设。
在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1985年,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河北大学被批准招收首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1994 年,北师大被批准招收首批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2002年北师大、华南师大被评选为我国首批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重点学科。
近20多年来,恢复、重建的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快步走完了发达国家80多年开辟出来的道路,并抢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竞技!这既是悲壮的,又需要在深刻反思中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
二、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特色设计
对本专业历史的反思和现状分析,使我们 清醒地认识到: 在南京大学创办教育技术学专业, 绝不能照搬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而应该继承历史传统,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面对现实挑战,闯出一条目标高远、特色鲜明的新路。
新路是对历史与现实道路的继承与发展。
目前全国140多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力较强的是有资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其专业建设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领导着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潮流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北师大、华南师大两校都属于师范院校,他们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在推动国内外信息技术前沿成果向教育领域转化方面领导潮流,在新型学习模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居于领先地位,并注重在本专业基础理论创新发展上不断开拓前进。 第二类,历史较长,办学实力较强的名牌专业。绝大多数仍然分布在重点师范大学,也包括个别综合性大学。其专业综合实力虽然比不上国家级重点学科,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如有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有的与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关系密切、配合默契,有的则依托新闻传播学和影视专业独辟蹊径。 第三类,最近几年在名牌综合性大学依托原来实力较强的电教中心、高教研究所和相关专业创办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们都谨慎而明智地选择了仅办研究生专业而不办本科专业,由此扬长避短,很快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面对以上强手如林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发展格局,南京大学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从需要和可能这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
从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这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数量剧增,低层次专业人才市场已经爆满,但高水平、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市场缺口很大。现有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数量虽然很有限,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向纵深发展,可以开拓的人才市场前景广阔,关键在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本身的实力、素质和适应能力。
从南京大学本身的条件来看,创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其是与相关专业资源共享的优势。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高等教育、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实力雄厚,在国内都很有影响;还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理科、文科、外语等专业优势,成为本科生综合素质教育和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托;尤其重要的是,南大学风淳朴,高水平学者之间有交流、争鸣与合作的传统与氛围。
第二,珍贵的历史财富等待继承与开发。南京大学不仅有丰富的电化教育专业和事业的历史资源,而且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历史资源。 金陵大学是第一代电教创始人的摇篮,中国电化教育的奠基者魏学仁教授、孙明经教授等人 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财富,开发出来将成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 南京大学的另一脉 历史渊源:从三江师范、南高师,到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则是我国教育学、心理学 奠基者的摇篮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郭秉文,著名心理学家潘舒等大师级人物的学术思想和办学实践也需要进一步 开发和激活;尤其是南京大学两脉教育历史传统的对话与融合,更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比如,毕业于 金陵大学 的 陶行知 先生,在美国师从杜威学成归来之后,先后担任了南高师教务主任和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他将当时学校流行的“教授法”改成“教学法”,虽仅一字之差,但却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思想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 [1] , 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先生在平民教育运动、新型工学团师资人才培养和创办社会大学的过程中,都大力倡导应用幻灯、电影、广播等电教手段来提高教育效果,并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研究和理论总结,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需要挖掘的珍贵财富 [2] 。目前我们尚未找到当年中央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大师级人物同金陵大学第一 代电教创始人 之间对话、交流、合作的史料,如果没有,这将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遗憾,历史的遗憾需要后人来弥补,这将启发和激励我们在创造信息时代新教育的进程中,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创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差距,共同担负起中华教育复兴、繁荣的历史使命。
第三,生源的优势。我国名牌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素质较高,这是一种重要的人才资源优势。但对此国内教育技术学界有不同见解。有一种观点认为,发达国家很少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南京大学为什么还要办本科专业呢?经过反复研讨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秀人才显然需要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基础,从不同专业本科生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专业人员中招收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这显然是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条捷径,当年的 金陵大学 和今天的北大、清华都选择了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今天中国的现实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很难在短期内进行较大幅度的消减,这就决定了中国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同类本科专业,如不尽快改革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和本科生素质,中国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只能是 “ 沙上建塔 ” !显然,充分利用名牌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素质较高的优势,加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这是提高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第四,在改革中创办新专业的有利时机。南京大学目前正处于数字化改造的关键时期,学校上上下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追求中,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尤其是扎扎实实地取得改革发展的实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已初见成效,如教务处在推动全校各院系网络课程开发建设中成效显著,其中一百多门网络课程已在正常运行中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数字化生存的教师和学生,这种新的教育时空呼唤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专业支撑。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绝不仅是给师生配置电脑和建设校园网,而是要完成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造的两方面深层变革:其一,高校教学-科研 “ 细胞 ” 的数字化改造:打破以教师个体劳动(小农经济)和“机械化灌输+标准化考试”(工业流水线)为基础的传统模式,逐步走向多学科交叉的网络化教学-科研团队;其二,高校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改造,以及随之而引发的一系列体制与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由此可以断言,日益加剧的大学数字化改造急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课程教学设计、管理水平,尤其是能够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新一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显然难以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这正是本专业面临的时代挑战和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这也正是南京大学创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应追求的目标和特色!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了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目标和特色: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后面所加括弧中的名称,一方面是为与目前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以区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景的看法:教育技术学专业所使用的传统媒体将逐步被数字媒体所取代,而数字媒体对于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才来说仅仅是工具和手段,掌握数字媒体的目的在于管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迅速膨胀(如目前高校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迅速发展,使课程资源的开发、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掌握和运用知识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这是新一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有的重要专业技能,这也是南京大学创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所追求的目标和特色——与人工智能领域和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密切合作,共同开拓知识工程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等专业培养的是IT人才,而本专业是将IT作为手段和工具,立足点在中间的C(Communication),这种善于运用数字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能力,是数字化生存环境和学习化社会中大量需要的人才,也可以简称为“数字白领”,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培养出在这一人才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本科生。
我们为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设计的主要专业素质如下:(1)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效学习和知识管理与创新的能力;(2)设计、规划和评价能力,尤其是网络课程与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的能力;(3)较高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和跨时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与志向选择以下3个发展方向:
(1)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侧重本专业基础理论研究);(2)数字媒体与教育软件工程;(3)知识工程与教育资源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考研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为:运用数字媒体开发、管理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的能力。
显然,这样的毕业生在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必然供不应求,而且从计算机、软件工程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都培养不出来,具有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绝不能整齐划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不成熟、多样化、变化快,这就要求课程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必须是动态、开放的,而且必须与不同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设计要求相适应。
我们认为,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基于媒体和资源的学习与课程教学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应该成为本学科专业人才不可替代之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二者分别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二者的内在统一则是教育技术观,这是每个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必须牢固树立的学科指导思想。以上是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的设计。
据此,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5个模块:通修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方向必修课程模块以及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系统设计、教育软件工程、网络文化与教育传播、知识工程与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评价与绩效技术、系统理论与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ICT技能基础、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概论、管理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
本专业还充分利用南京大学已有的学科及课程资源优势,尤其是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包括国际互联网上有关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灵活的课程选修机会,其中数字文化艺术类课程列入分类限选课程序列。
教育技术专业应该注重本科生综合性应用技能的培养,这显然需要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建立了以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为线索,灵活动态的课程体系。围绕主干课程设计其基础课程,将创造性实践活动和项目管理贯穿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超文本,网络化,综合性,个性化,灵活动态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一、二年级即开始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
由于课程改革的幅度较大,课程开发建设的难度极大。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支持下,我们突破现行课程建设的规范与机制,在开放、动态、分阶段探索中逐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将本专业课程建设分为 3 个阶段(三步到位):第一步,首先设计出 2004 级四年制课程计划,作为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尽量与南京大学现行 1-2 年级通修课体系保持一致(必要时作局部调整);第二步,以 2004 级四年制课程计划为基础,设计出 2003 级后三年过渡性课程计划,并将 2003 级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分别选修相关专业的课程,在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带领下,创建每门课程的资源库,为 2004 级顺利移植相关专业的课程打好基础;第三步,在前两届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对 2005 级课程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完善和规范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探索网络化、个性化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学习资源建设新模式。
我们将专业课程建设同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资源建设相结合,师生共建课程资源,变消费性学习为产出式学习,努力闯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 课程开发建设新路 。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本专业坚持以树立新的学生学习与发展观为中心,对高校教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探索和推动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 )大学低年级学生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2 )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改革(数字化、网络化、自主化、团队化、任务驱动的学习环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创造性学习);( 3 )学习方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实现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一体化;( 4 )德育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下面,我们对第一点作些简要介绍。
一年级,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时期。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探索,是从基础入手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
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我们提出:构建大学一年级学生健康、高效、美好的学习经验和校园生活经验,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够自主地建构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灵活运用的概念并形成带得走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与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和急剧变化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在南京大学创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重要教育理念 。
为使以上教育理念具体化、操作化,我们初步进行了如下的改革与探索:
构建“本科低年级学生能力培养的三大支柱”。( 1 )依托国家级精品课程 (与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建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2 )依托“数字媒体工作站” (我们设计的教育技术专业 ICT 技能学习环境),在第一学期开设《 ICT 技能基础》课程,使之成为《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技术支撑课程。本课程帮助学生对本专业所需掌握的技术进行入门性、概览性的学习,并开展协作学习与创造性实践。其目的在于更新技术学习的理念,掌握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培养较强的技术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将以上两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应用到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创造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库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新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突破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束缚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我们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评价与考核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探索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等新思路。
我们将创造性实践活动和项目管理贯穿在课程学习和考核评价过程中,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实践的应用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将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资源建设相结合,师生共建课程资源,变消费式学习为生产—创造式学习,建立灵活,综合、个性化的考核评价新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仅注重知识考核,更注重应用能力的考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记录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和成果,实现评价的网络化、数据库化、自主化、个性化;第二,加强对学生健康人格和个性的评价,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等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并将该项评价与毕业生考研、就业推荐相结合;第三,学生每学年都要完成相关课程或课题研究的论文、总结报告、项目设计方案、技术开发成果,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对学生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我评价、所属项目团队的同学和负责人的评价;第五,本专业尤其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考核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从近一年创办专业的设计、筹备和办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首先,必须 树立大教育技术观的广阔视野,从实际出发, 创建办学理念,设计办学目标与特色;其次, 立足于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特别是本学校自身的数字化改造,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课程教学模式、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变革,使学校受益,学生受益、教师受益; 其三, 吸纳各派思想,汇聚各方资源,依托相关学科,凝聚优秀人才,创造开放的办学体系,尤其是尽快形成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让学生满意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深深感到, 创办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仅仅是全国专业建设中的个案,但在南京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则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而且必须依靠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支持、理解、指导和参与,创造出一个跨时空协作,共建、共享思想资源与课程资源的广阔专业改革发展新舞台,这是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南京大学创办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只是刚刚起步,以上所汇报的许多方面都还仅仅是设想,有待实践的检验,其中必定有许多不成熟、甚至错误的地方,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同行的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