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希:首位国企“洋厂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7:46

  维尔纳·格里希(Verner Gerice 1919—2003),德国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武汉市荣誉市民,德国总统“大十字勋章”获得者。

 

  入围理由: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在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期间,他从严治厂,引进国外以质量、市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为中国企业改革和增进中德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中国的故事: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人才的价值,大胆使用外国人才”,同年8月,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我国国营企业的首位“洋厂长”。

  首位“洋厂长”武汉挂帅

  1984年8月,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派往武汉的第一批3个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武汉柴油机厂是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但是,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后,这个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骨干企业,与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自称“完美主义者”的格里希自言自语:“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当时,武汉刚刚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并没有参照系,武汉柴油机厂的弊端是当时所有国企的通病,至于如何整顿也是一筹莫展,格里希的自言自语让武汉市政府的领导灵机一动,根据前一年邓小平关于“引智”谈话的精神,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成形: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原武汉市外事办公室主任丁华见证了这一事件,他说:“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失败了,也只是一个武柴;但如果成功了,却可以对全国国企改革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1984年11月,格里希受聘为武柴厂长,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媒体记者争相采访,国外评论说,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

  系列改革硕果累累

  “我不愿把我的知识和技术带到坟墓里去,希望它们能对中国有所贡献,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能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格里希走马上任后,马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格里希每天背上工具包逐个车间巡查,据武柴最后两位厂长谢长钦和柴玉本回忆,他的包里面放三样东西: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游标卡尺用于检测零件的精度,吸铁石用于吸查机器里有没有掉铁渣,白手套用于验证机器是否被脏物污染。

  为了解决管理上人浮于事的情况,上任不久的格里希免去了严重失职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的职务,将一批能干的技术人员调到质检部门,并给每个质检人员发一套红衣服,这些“红衣主教”在厂里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同时,他还规定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到车间和现场解决问题,不能坐办公室里指挥。

  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格里希在1985年初提出了结构工资制,在此制度下,职工的工资随着工龄的延续、岗位的变迁、工作成果的变化而升降,每两个月浮动一次。

  胡耀邦在《洋厂长的“三斧头”》一文的批示中,这样评价格里希:一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并且说到做到;二是自己懂行,每天以主要时间深入车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赏罚严明,并且当机立断,毫不含糊。

  格里希的改革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柴油机气缸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的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产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熔基称他为“质量先生”。曾经五次接见格里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如此评价他,“我们不是把你当普通的厂长,而是把你当成西方文明的使者来对待。”1986年5月,格里希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权资格,成为来汉外籍人士中获此荣誉的第一人。1986年11月,格里希离任。1987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格里希受聘为武汉大学荣誉教授。1987年7月,联邦德国政府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1994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黄鹤友谊奖”。

  一座城市的深情守望

  对武汉眷恋至深的格里希老人向朋友说:我希望死后能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长江。2000年6月,80高龄的格里希最后一次访问武汉,武汉的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但是没有人敢告诉他武柴的真相,格里希几次提出要看看武柴,陪同人员都以在修路等原因婉言挡开话题。格里希卸任后,武柴的质量检测制度和工资制度都很快瓦解,企业迅速亏损、倒闭。人们实在不忍老人看到破败的武柴而伤心。

  这位可敬的德国老人为武柴鞠躬尽瘁,在非常时代用才智、胆略和责任心,把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成功嫁接,拉开了中国企业界国际化人才管理的序幕。这在我国“引智”工作的历程中,是一个先河,一个里程碑,一个坐标。

  格里希治厂精髓是以市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他反复强调要以国际市场的高标准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武汉名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鑫炎教授说:“格里希当初提出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产品名牌制’等建议,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非凡意义。”

  正如朱熔基给《格里希在武柴》一书的序中写道:“我们应该学习他不图安逸、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忘我地为武柴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从细小而关键的事抓起、说到做到、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永不满足、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学习他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勤俭办厂的精神。”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逝世,享年83岁。两年后,武汉市和德国的杜伊斯堡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两尊铜像。格里希铜像坐落在武汉市古田一路汉正街都市工业园。铭文上镌刻着:威尔纳·格里希,1984年至1986年担任武汉柴油机厂长期间,忘我工作,大胆改革,从严治厂,为中国企业改革、增进中德人民友谊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