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张弛:北京病人(中国青年报 2006-7-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6:44
印象
张弛:北京病人
2006-07-26
陈彤
在北京吧有一帮文化人,大小都有点名气,如果善于经营,妥帖利用,再加上人缘稍微好那么一点,得道多助众人拾柴,在一段时间内混成一个公众人物是不难的,难的是如何保持。保持得好的,咱就不举例了,报纸上隔三差五就能见到名字,即使什么事儿都不做,随便说点生活习惯个人爱好方面的陈芝麻烂谷子,也能盘踞一块报屁股,但保持得不好的,比如张弛,刚有点火的意思,就过气了。
那阵他一下子出了三本书,其中最著名的叫《北京病人》,就摆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采访他的记者那叫一个多,以至于电话隔15分钟不响,他就怀疑电话出了毛病。走在街上,只要有人指指戳戳,他就以为人家是在说:“看看,那就是张弛。”然后赶紧假装没听见,那股子暗爽的劲儿!接着,网络也请,电视也上,到处能见到他那张亲切的大脸。再接着他涉足影视,亲自写不过瘾,还亲自演,以至扶持他走上文学道路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的李敬泽同志,每通电话总忘不了劝他少玩多写。其实,我要是李敬泽我就不劝,虽然小说更能让一个作家有成就感,但这成就感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学能满足人的虚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劝也是白劝。
当然,张弛迅速过气,或者说没有把自己的名气保持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也不完全是他耐不住寂寞不听劝的缘故,还有他脾气性格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吧,他刚出了点儿名,就说“所谓出名,无非是在普通人那儿多些尊重,在同行中间多些骂声”,这话说它干吗?两头不讨好——普通人听了,心说我尊重你倒成了普通人,你以为你了不起啊?而同行听了更不高兴,我骂你那是看得起你,换个无名之辈我还懒得骂呢。所以说,虚心使人进步,尤其刚有点名的时候,更要戒骄戒躁。您要真想玩性格耍大牌,怎么也得等坐稳了屁股,后面再跟上一堆粉丝。说远了,还是接着说张弛吧,他还有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几乎是“成名大忌”。现在连刚出来混的小孩都明白,一个人要出名,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说吧,影视圈,别管谁拍了一部什么电影,只要是同行,私下里骂得狗血喷头,但明面上绝对巴掌拍得山响;再比如说文学圈,基本上也是这个风气,说“不好”的都是圈外人,人家根本不带着玩的,只要是大家一起玩的,背过身去啐唾沫当着面可都是敞开夸,这是游戏规则,但张弛管这个叫“文坛恶势力”,所以,他一直玩他自己的,那能玩大吗?
张弛曾写过一本书:《我们都去海拉尔》。他事先告诉我们,书里有我们每个人,而且是以准实名制的方式出现,基本可以直接对号入座。等到书正式出了,张弛把我们叫到一个餐馆,说大家聚聚,顺便送书。我偷偷观察了一下,看了书的人脸色都跟原来不太一样,当然要是比原来好那就是缺心眼了。写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在那本书里,涉及我的地方只有两处,确切地说是两笔。记得当时我翻得浑身出汗就是翻不着,急得扁桃体差点发炎,张弛在边上看我起急,就直接替我翻了出来。我一看当即踏实,跟其他人比起来,我基本上算是“正面形象”。当然张弛如果只损损朋友也就算了,谁让大家是朋友呢,他是逮谁损谁,只图嘴上痛快,完全不计个人得失。比如说吧,一图书编辑请张弛写写刘墉,这本来是人敬人高相互捧场的事,可张弛是怎么写的呢?“……你知道他是在哄你,笑笑也就过去了,为什么要跟表扬你,说你行你一定行的人较真儿呢?”
出版社那个编辑我认识,她问我:我能跟刘墉说咱北京这边夸人都这样吗?
我说你为什么非要让刘墉看呢?刘墉知道张弛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