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社会-图书馆制度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43:33
图书馆制度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国新   2006年01月13日06:3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图书馆,而且成为一种制度安排,根本原因在于维持社会系统理性、和谐、有序运行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本质标志是“主权在民”——“老百姓当家作主”。当家作主的老百姓必须具有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与生俱来,必须培育。怎样培育?一是开发民智,二是普及知识与信息。由于需要开发民智,所以现代社会普遍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由于需要普及知识与信息,所以现代社会普遍建立了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馆制度。它们被称为是支撑着现代政体有效运行、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两大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9年最初发布、1994年最新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开宗明义阐述的就是这一原理:社会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人类最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民众民主权利的行使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民众对社会和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良好的教育和知识、思想、文化、信息的普及与开放程度。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为实现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寻求和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但是,就知识和信息的普及与社会性传播而言,高技术带来了“富有者”,也制造出了新的“贫困者”,因为技术鸿沟导致数字鸿沟,最终导致的是知识鸿沟。在信息社会,没有对技术弱者的知识和信息获得权利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失去了起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出现了基础缺失。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它更多地关注和服务于普通百姓、社会困难群体,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社会性公平获取、公平享有的重要渠道。未来社会不会变成“无纸社会”,因此,数字传输、远程获取不会成为知识和信息唯一的获得方式。信息的快速获得不能替代知识的系统积累,因此,未来的图书馆形态不会变成单一的“数字图书馆”世界。高技术和数字化生存不意味着人和人的隔绝,不是推动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因此,作为“思想广场”、“交流场所”的图书馆有长久的生命力。

  理解了现代社会系统中为什么必须有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就不难理解现代图书馆设置和运营的一些基本原则了。图书馆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从本质上说,它的社会使命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由宪法权利派生而来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的圆满实现,它对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影响深远而又难以掂斤播两、立竿见影地量化计算,因此,它的设置和运行成本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分担,实现方式就是由社会的管理者———各级政府给予全额保障。所以,现代社会的图书馆制度赋予了各级政府设置和保障其运行的责任,赋予了全体社会成员无偿利用的权利。

  现代图书馆进入中国已经100多年。发展到今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矛盾。矛盾之一是怎样推进图书馆的普及化。普及化的要义在于各级政府不能把图书馆仅仅当作“城市标志性建筑”、“文化装饰品”甚至“形象工程”去营造,而应该着眼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图书馆服务系统。目前阶段,推进我国图书馆普及化的突破口在县级图书馆,因为县级图书馆的生存困境已经变成了制约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怎样迅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目前我国许多基层图书馆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的同时,也在制造着低下的服务效益,图书馆在实现信息公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上的作用还难以全面显现,因此,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图书馆自身通过转换机制、增强活力,以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效益同样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