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童话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08:37
eBook: Book end?

“我们绝大多数人高估了互联网23年内的作用,但却低估了它78年内的影响”,这是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行将破灭时一位华尔街分析师说的名言。

虽然此说无法考证,但却是对近几年来以Web 2.0应用与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又一波热潮作了很好的注解。因此,每每我要给别人讲解Web 2.0时,常常引用这句话。

如果我们观察近期eBook及其相关的技术与行业发展,似乎也可以印证此说法。

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历史。

要谈到eBook相关的历史,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的古登堡计划,我不太清楚这是否算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图书数字化的项目,但应该是第一个面向大众提供免费的公共版权领域的数字化图书项目,从此eBook可以说是在行业级上撩开了面纱。1993年苹果笔记本电脑的诞生,揭开了个人电脑的可移动世纪序幕(到今天为止,全世界个人电脑中,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应该是大于台式终端),也让人看到了我们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如书本一样的阅读体验梦想实现的曙光。19981999年,以Roctet eBookSoftBook为代表的在形式意义上以真正接近图书的个人阅读终端诞生,吹响了电子图书阅读器这个行业的进军号角(我们上海图书馆在当时就买了这些阅读器来试用、研究。可以说,上图对这一产业的发展与影响一直是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2002年平板电脑开始大量上市普及,也可以说为电子图书阅读器行业加了一把火。但今天回过头来看,真正的对行业有极大影响却是另外一些小得多的终端,也是在同一时期,以胖梨(Palm Treo )为代表的PDASmartphone的成熟与大量上市,成为了未来市场上最为强势的“阅读”器。

其实可以回过头来看的事情还很多,另一条主线应该属于今天最为强势的最具有图书阅读体验的eInk阅读器。1974年,来自施乐的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这地方也是个神庙啊,n多的IT技术发源于此)的Nicholas Sheridon发明了名为Gyricon的这种电子墨水技术(有意思的是,当初发明这个显示技术的初衷不是要模拟书,而是要找到更好的显示方法来替代传统笨重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所以Sheridon先生也被称为eInk之父。1997年,脱胎于MIT媒体实验室的E·INK公司成立,它成为今天已经是诺大一个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的阅读器行业的基石。公司不仅是行业唯一的技术提供商,也不遗余力地推广着这一技术。因此各位如果对eInk技术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它家的网站学习:http://www.eink.com  相信你一定出现在那儿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2004年,SONYLibré阅读器诞生,标志着基于eInk的产品的大规模产业化、商品化的开始。04年的Libré还主要是在日本国内发布,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图片也是以其存放日文内容的展示为主。05年,从Philips公司诞生的iRex公司推出了更高端的eInk阅读器iLiad,支持触摸屏手写,这在涂涂划划中又进一步接近书本的感觉。06年,Sony eBook Reader成为CES大展中的明星,这是继04SONY在日本国内发布Libré之后,再次向世界市场正式推出其基于eInk的电子书阅读器产品。应该说,SONY公司对电子书阅读器产品市场的扩大、产业的成熟功不可没。SONY公司也曾经提出这样的口号:SONY之于eBook要如Apple之于Music一般。当然,它有没有做到,地球人都知道。SONY虽然很多年以前就在走技术与内容这两条腿,但它在eBook这一领域,远远没有抢占内容的至高点。当初,它为其eBook Reader所准备的电子书网站,其库存只有区区5万种书。2007年,真正的行业搅局者横空出世,网上书店霸主Amazon公司推出了其基于eInk的阅读器Amazon Kindle。由于打通了行业的商务模式,它也许是电子书阅读器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产品。Amazon多年以前就开始对销售的图书进行数字化,现在看来是非常有远见之举,不仅丰富了客户买书时的体验,同时也为现在的Kindle阅读器的推出这样一个模式奠定了内容基础。也许当初SONY的口号真的是叫错了,这口号应该是让Amazon来叫的。看上去Amazon之于eBook是更如Apple之于Music啊。两个公司在商务模式上也有一样一样的做法,当初iPod弃通用内容格式而自搞一套,现在Kindle亦是如此啊。

以上这些有关历史的描述,可以参考我在上图泛团中的讲课PPThttp://www.slideshare.net/leonz/introduction-to-eink中的第17页。这一页的内容相当多的参考了Michael Sauers的演讲内容:http://www.slideshare.net/nebraskaccess/sony-ereader

说了许多eInk,那么什么是eInk呢?eInkePapereBook是什么区别与关联呢?

有关eInk,我在我自己2006年的博文“一大堆转来转去的墨水泡泡”中就做过介绍,在这边我再重复一下(先看来自www.eink.com 网站的示意图):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显示技术其实是由一大堆泡泡组成。泡泡两端被施加一个负电场的时候,带有正电荷的白色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到电场负极,与此同时,带有负电荷的粒子移动到泡泡的底部隐藏起来,这时表面会显示白色。当相邻的泡泡两侧被施加一个正电场时,黑色粒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到泡泡的顶部,这时表面就显现为黑色。所以这种技术还有一种很雅致的名称,叫微囊电泳技术。照偶的话说,就是一大堆转来转去的墨水泡泡了。”

前些日子老K也分享了一篇讲得很清楚的介绍小文:那些旋转的小球。建议大家去看看,因其介绍得很清楚,对于相关问题也有更进一步的讨论。严格来说,这只是eInk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但其与1974年所发明的Gyricon,其技术原理是大致上相同的。而E·INK公司将这种技术定为公司的名称,并将这一名称注册为其产品的商标,在商业上是很成功的策略。E·INK公司并在其网站的技术介绍中,从EPDElectronic Paper Display)讲起,颇有自夸自己公司的技术与产品才是EPD实现的正统。从今天的市场状况来说,这一点还不为过。但是从长远的行业发展来看,这一点是有失偏颇的。

这里我们要认真考量EPD这个词,或也可简称为ePaper。建议大家有时间查阅一下wikipedia的这个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ctronic_paper_display . ePaper,简言之,就是模仿纸张显示效果的显示技术。那么什么是这种技术所需要达到的属性特点呢?简言之有三条(我自己的总结):第一是轻薄,这一点现在许多的技术与产品都能做到。第二是自然的纸张视感,最重要的概念是它不需要背光照明,而是利用反射光来看到显示材质上的内容。这个与一般的平板显示(显示器类的东东就不用再提了,因为其不满足第一点需求)技术是不同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平板显示技术都是依赖背光照明的,这种方法在一个昏暗环境中是一个优点,但在明亮环境中就需要增加背光光量。阳光底下,那就看不成了。另外,现有的显示技术也带来一个视角过小的毛病,这个与传统的纸张视觉是完全不同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低耗能。现在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大多是23个小时的待机时间,超便携加上大容量电池也就78个小时。9899年的时候,Roctet eBookSoftBook等第一代电子书阅读器已经在降低能耗上作了许多努力,但充其量其电池时间也就能撑个56个小时。因为这些显示技术是基于传统的液晶显示,不仅需要背光的照明,而且不是一种显示内容能达的稳态的技术,你必须一直加着电来刷新显示内容。这不仅给屏幕的显示内容带来一种闪烁感,同时在显示静态内容(大部分的文档阅读处于静态内容显示状态)也无端的耗电。而ePaper技术则不然,象前面讲的eInk技术就只需在页面更新内容时加电刷新,断电后那些墨水泡泡仍然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这就大大降低了能耗。当然未来如果有更新的技术能够在极低能耗的情况下不断刷新内容以维持显示状态,也未常不可。

但是目前的ePaper技术也不是没有缺点。有些优点也成为了它的缺点,比如作为便携显示终端,没有背光的优点在遇到某些较昏暗的环境则成为了一个缺点。手机、电脑等绝无此虑。也鉴于此,SONY在它的PRS-700的屏幕四周加上了灯光照明。其次,目前的eInk技术难于实现上佳的彩色显示效果。已有的彩色实现方案上是在每个像素点上增加红绿蓝三原色的滤片,进而实现彩色的显示。就其实现原理来说,还难于实现对比度高、色彩靓丽的显示效果。从已发布的原型产品看,其色彩效果令人难于恭维。eInk技术的另一个难于克服的软肋是其页面刷新速度,它刷新完一个整页甚至需要上秒级的时间,最快也要几十毫秒。这个瓶颈不仅使得这一技术未来难于应用于动态显示,也对画面的即使动作应用功能造成影响,比如手写的反应会很迟滞,另外放大缩小页面移动的响应都会令人难于忍受,从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正因为eInk具有如上的一些缺点,笔者认为,如果eInk技术自身不具有重大突破的话,未来一定会让位于其他的ePaper显示技术。其实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显示技术,只要能达成以上的这些技术特点要求就可以了。现在市场上有一种能达到双稳态的胆固醇液晶技术(ChLCD)比较为业内人士所看好,或者未来OLED大规模量产成熟后是否也有这样的可能性?对于这类技术与产品,实在不是笔者所长,这里就不做解释了。各位感兴趣可以自学去。

*  *  *  *  *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以一句玩笑话来说,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第一代的Roctet eBookSoftBook等相关公司就属于被拍死的先烈了,这些公司很有远见,但在技术与产业都不太成熟的时候进入这个市场,凶多吉少。04年开始SONY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也预示着这个市场慢慢成熟起来,有一定的市场生存空间了。而06年开始SONY PRS-500开始销售(这东东年初CES大展大出风头,但实际上要到秋后才有售),标志着这个市场真正起步了。但真正在这个市场上大捞一把的还是AmazonKindle,自2007年推出后大受欢迎,曾经卖到断货。有人估称其至今的总出货量超过50万台,这恐怕是别的电子书阅读器厂商所难于企及的。何况,Amazon不仅仅是在卖Kindle,而是通过Kindle在卖电子书,因此它家的“钱景”一定要比别家风光许多。在这个市场上,另一个大玩家是iRex公司,到目前为止,iRex公司的iLiad仍然是市面上最高端、最好的电子书产品。但是iRex公司似乎一直埋头在研究自己如何做出最好的产品,而将市场拱手让给了其他对手。有意思的是,iRex公司的CTO是一位中国人,名为周国富,曾是来自中科院的博士,当然人家以后的博士头衔也一大堆地。其实,国内的厂商一直是很看好且关注电子书阅读器这个行业的。早先基于液晶技术,类似于第一代电子书的阅读器,国内也有不少在做。但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津科电子,这是国内第一家eInk产品厂家。也在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产品翰林V2在去年底发布的2008电子()阅读器测试报告》中综合排名第一,而其产品翰林V3更是在国内外市场很受追捧。为什么还要连带说国外呢?因为笔者还看到这样的故事:“老外也忽悠,BeBook电子书就翰林V3    并且这个贴牌的BeBook,据说售价高达330欧元。而这样的贴牌,在V3身上已不止一次了。另外一家值得一提的eInk厂品厂商是Plastic Logic,这家英国公司也是eInk市场中的老玩家,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柔性背板的eInk产品原型。它家预告将在10年上市A4纸张大小的eInk产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它家在youtube上的视频。笔者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震惊于eInk产品已经能做到这样的程度。或者各位可以看看下面的这张来自于其网站的照片:

也许,电子显示终端从一开始就与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取向。在使用新的技术时,象我们这样的老人未免会怀念起书本的墨香、随意与舒适。即便如比尔·盖茨这样伟大的老一辈“技客”(Geek)也曾经说过,他喜欢将电脑中的资料打印出来阅读(也因此被表哥戏称为数字化的阅读就是将电脑中的内容打印出来阅读)。因此类似eInk产品才会有很大的市场存在。这几年,我们每每被eInk产品对书本纸张越来越高的模拟度所惊叹,也许未来我们还会为技术的突破而瞠目结舌。但是,有一个疑问是,我们为什么一定需要在未来完全回到模拟传统纸张书本的感观呢?笔者对此的观念是否定的。无可否认,纸张的轻薄、柔软是电子显示终端未来追求的目标,但是电子显示终端可以显示动态的图像、鲜艳的色彩以及互动能力,即时改变信息的能力等等却是它在达致轻薄、低耗能的前提下未来仍有可能做得到的。所以,从未来的技术发展来看,我们非常可能做得到在类似Plastic Logic这样的产品的型制规格上支持彩色动态的显示能力,以及丰富的互动及处理功能。那个时候,电子书阅读器与个人信息处理终端也许是合二为一的。我们下一代的下一代,也许就不会再习惯于死板的不会变化的文字陈列,而他们也许与生以来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可视化信息处理能力。例如到今天为止,在互联网上,视频类的信息占据着比文字信息远远多得多的带宽与存储容量,同时,这一趋势还在快速发展。因此,未来的电子书阅读器这种概念也许真要被淡化了。

不得不说,这一两个月来是这个产业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200925日,Google推出了Google Book Search for iPhone,现有你可以用iPhone上全世界最大的免费图书馆。29日,Amazon发布了Kindle 2216日,Adobe公司发布了其Adobe Reader Mobile SDK 9227日,上海图书馆宣布推出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当然,偶知道啦。偶们馆的事没那么大啦。但毕竟在国内算首创,也在媒体上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读者也非常欢迎。所以,允许偶私心一把,也列上大事记)。34日,Amazon推出了iPhone版的Kindle软件35日,世界上最大的书商Barnes & Noble买下了销售电子书的网站www.fictionwise.com319日,Google公司向索尼公司提供50万种公版图书,供其电子书阅读器产品下载使用。此举使SONY的电子书网站的电子书品种数达到60万种(作为比较,Amazon Kindle的电子书数量为245千种,当然Amazon没那么多免费公版书)。

如果我们分析这两个月来的动向,可以看到几个特点。一是AmazonKindle 2发布标志着电子书阅读器的技术与产品发展你追我赶。二是iPhone或者其他Mobile设备竟然获得了诸多的关照。其他公司对iPhone这样的设备进行支持还情有可源,比较奇怪的是Amazon公司竟然也对iPhone设备进行支持就值得深思了。因为从阅读器的角度来看,iPhone之类的Mobile设备与Kindle这样的电子书阅读器是竞争关系。只要大家观察一下周围,身边的年轻人利用手机、MP3PSP等掌上游戏机等大量的阅读各种各样的内容(其中也包括正经八百的书籍),从其阅读总量来说,一定远远超过电子书阅读器。相关的调研报告也支持着我们的主观感受,大家到网上GG便知。既然如此,Amazon为何要去支持iPhone呢?AmazonKindle自面世以来,销出的数量是50万台,如果不是去年圣诞卖断货的话,出货量也许能到780万台。分析师们预测今年Kindle的销售是100万台,2010年很有可能达到350万台。但即便如此,这个电子书阅读器的市场发展再快,也是百万级的市场。而我们回过头来看,iPhone至今为止出货量应该是过亿的。这是两个相差几个数量级的市场。对Amazon公司来说,它们的醉翁之意绝不在Kindle,它们主要是通过Kindle或其他任何阅读器终端,将自己的电子书销出去。因此,这就引出这两个月动向中第三个最重要的特点,“内容”。这里并不是说“内容为王”(也许可以说“内容的渠道为王”),而是说明不管你用什么样的阅读器,电子书本身要比阅读终端的技术特点或具体产品更重要。在内容方面,Google上个月向SONY公司做出这样大的支撑动作耐人寻味,这也许是这位互联网内容的渠道大王怕Amazon公司在电子书市场上真的做到如SONY之于音乐一般吧。

*  *  *  *  *

我们说到内容了,或者说是本博今天讨论的主题:eBook电子书。但是内容或者说内容背后的内容与产业是远比单纯的eInk之类电子书阅读器技术要复杂得多。举例来说,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与知识交流,可以与印刷术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相媲美。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信息技术对印刷术的替代,而是看到印刷行业的大发展。起初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倒是反过来大幅提高了印刷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与能级。在我念大学的时候,受影响很深的是兰开斯特的书,他的无纸化信息社会的预言也许是促使我在大学会图书馆专业时就更关注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的预言非但没有在其后的十几年内得到应验,反而是印刷行业蒸蒸日上,全世界纸张的消耗量屡创新高。笔者有一位做印刷机械行业的朋友,也戏称原以为没饭吃了,却没成想反而在上个世纪末的大好时光中将小公司做大了。但是,还是回到本博文开头的那句话,当我们回过头来开始嘲笑兰开斯特当时的预言时,却发现我们也许正在接近他所预言的未来。

如果要回顾过去的一个月,另一件事值得一提。有着146年历史、日刊印量1176百份的西雅图邮讯报在317日关上了印刷机,停止刊印其印刷版的报纸,而全面转向称为“社区性平台”的网站服务。这一定不是近期关张的第一家纸张型报纸(这名词说起来也别扭,说明我们很难真正脱开历史看待未来),但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家。导致这家百年老店关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危机,但纸质型印刷出版的高成本是其捱不过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有人计算过,每年印刷一份纽约时报的成本要高于白送两台Amazon Kindle给订户。一台Kindle的售价为359美金,而纽约时报一年的订费是多少呢?应该不到300美金!当然,算账的人脑子也门清,也知道即便如此算得清,纽约时报也决不会送Kindle给用户的。因为任何影响广告收入的举措都是一种类自杀行为。这种旧的产业模式依赖着旧有的广告体系、依赖着砍伐大量树木的高昂的环境成本。问题是,这样的模式在新的信息与网络环境下,还能存在多久?报业真正的价值是纸张吗?

同时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图书期刊等的业态模式。这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实在不是笔者的经验所能探讨的。这里笔者引用一篇非常好的演讲:传统出版产业的未来,建议大家认真的去读一读这个演讲内容,演讲者以其几十年的行业经验以及对行业睿智深入的分析,勾勒出出版业的现状与可能的未来。我在这里仅仅引用其中的几句话。演讲者提到,对于现代出版业来说,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产业链,即从作者─>载体─>复制->传送─>读者,而出版则与每一个环节相关。在这个产业链里面,属于智力创造的部分包括作者写书、编辑编书与读者阅读,属于工业化产业的部分则是载体的生产、复制与传送,涉及纸张、印刷、发行与零售等环节。目前的产业链条中,属于工业化产业部分的价值高过智力创造这一部分的价值分配。而这一部分高过智力创造部分的产值的相当部分,例如复制与传送等,一旦完全数字化后,可能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运行。但正因为如此,一旦完全数字化后,最终用户却开始质疑为何及如何来为这个作品付费?在这一过程中还有没有“出版”这样的一个概念存在的必要?看起来,在没有新的模式成立以前,智力部份的产值其实是靠物质过程保护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最后,演讲者也不能明确预测出版产业真正的未来走向,而是提出了一种多种模式“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实际上,看到这篇精彩演讲内容的最后,笔者看到了许多困惑与一丝无奈,看到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飞离地球的局限。

让我们再来读一篇冷眼旁观者的分析。Clay Shirky这位著名的评论家在他评价报业未来的走向这篇博文中,唯一重复的一句话是:“If the old model is broken, what will work in its place?” To which the answer is: Nothing. 这一句在他的这篇博文中重复了两遍,他想说明的是,旧的模式不会被新的产业模式简单替代,而旧的产业也不会在新的环境中这么容易找到对应的座位。第二次重复这句话时,他有了个变化,他说:Nothing will work, but everything might. 

前面提到,上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与知识交流,可以与印刷术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相媲美。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印刷术刚发明之后的百年间,人类社会的信息与知识交流是怎样的变化呢?Clay Shirky引用了Elizabeth Eisenstein的著作The 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所描述的状况,混乱不堪!今天我们何尝又不是处于这样的一个产业模式剧烈变化的困惑之中呢?

我们能清晰感受到的是eBook相关的技术与行业的热潮汹涌。除了上面提到的eInk技术与产品的销售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图来看看eBook本身的销量变化。这是来自IDPF(国际数字出版论坛)的统计数据,统计的是美国的电子书销量。

US Trade Wholesale Electronic Book Sales

从上图可以看出,进入本世纪以来,电子书销售量一直稳步上升,除了05年有个小波折。但06年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当时eInk产品开始大量面市)。进入08年后,每一季度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这应该说AmazonKindle功不可没(Amazon在其Kindle 2上市的新闻发布会上,已宣布通过Kindle实现的销售量已占其图书销售营收的10%)。

*  *  *  *  *

其实阅读就是阅读,阅读书籍与阅读屏幕在智力活动上并没有本质区别。未来eBook与其说是对书的模拟,不如说是其自身的进化。书籍、报刊作为文字信息的载体,在个人电脑产生后其宝座已经受到了冲击。在网络时代,书籍、报刊作为文化活动的载体再一次被得以替代。到今天,我们对书籍留存的可能还是墨香与其柔软甚至令偶这样的老人感觉温润的质感,以及到今天为止还难以有真正的IT显示终端所能替代的那份轻松与随意。从功能性而言,已经实在想不出书籍报刊有啥不可替代的特质了。在当今世界,人们的观念也已经大为转变,我们今天也不敢说捧着那些不知需要砍伐多少棵树才整出来的印刷书籍报刊的人要比那些拿着信息容量密度不知高多少倍的小小IT设备的人要有“文化”得多。

最后,我想再引用经常引用的一句话。那就是美国科幻小说家William Gibson的名言: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It’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 yet.

――――――――

本博的最后给大家提供几个参考链接:

一是我自己的PPThttp://www.slideshare.net/leonz/introduction-to-eink 以看图说话的形式给大家简单地整理一些有关eInk产品及发展的知识。当然如果你想了解eInk相关的知识,最后的参考无疑是直接去看E·INK公司的网站:http://www.eink.com 。二是如果你想买一个电子书阅读器的话,网上有大把大把的参考资料供你GG。我的建议是一路书香是个不错的去处,其他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再去找找。当然,去年底的这个评测也有一点点参考价值:2008电子()阅读器测试报告》 。三是如果你想了解行业的发展,数字出版在线是个很好的网站。而IDPF可以让你了解到更多技术标准、产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归类于: 偶专业 — Leon @ 12:45 am 编辑此文

11条评论 »

  1. 一大篇论文哪

    评论 由 cat wizard — 四月 1, 2009 @ 7:36 am |编辑此文

  2. 好长一篇,您就不能连载一下?

    评论 由 sogg — 四月 1, 2009 @ 9:46 am |编辑此文

  3. 大餐,先顶了再看享受

    评论 由 xtykc — 四月 1, 2009 @ 9:50 am |编辑此文

  4. 累,但是精彩得狠。

    评论 由 beefsteak — 四月 1, 2009 @ 9:52 am |编辑此文

  5. 看完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一大早就能看到如此强文。

    评论 由 xtykc — 四月 1, 2009 @ 10:05 am |编辑此文

  6. 一年博一次,料真多!

    评论 由 keven — 四月 1, 2009 @ 11:30 am |编辑此文

  7. 多谢各位捧场,十分感谢。
    不过,偶的博客是年客啊,一年才一篇,不长都不好意思了,嘻嘻。

    评论 由 Leon — 四月 1, 2009 @ 4:34 pm |编辑此文

  8. 长!还没看完,才个脚印支持一下

    评论 由 雨禅 — 四月 1, 2009 @ 6:06 pm |编辑此文

  9. 令偶这样的老人?

    评论 由 4月1日 — 四月 1, 2009 @ 9:54 pm |编辑此文

  10. 又看了一遍,至少要对得起这一年一博。

    评论 由 tyqb — 四月 2, 2009 @ 9:32 am |编辑此文

  11. 也是第二次来阅读了,估计还有第三次。
    能写如此强博的人,如果不是一年一博,而是一周一博,至少一月一博,该多好啊!

    评论 由 huizi — 四月 3, 2009 @ 7:02 am |编辑此文

RSS方式的评论。 TrackBack URI

发表评论

Logged in as Leon. Logout »

提示:如果你刚刚提交过评论,但是还没有被显示出来,请点击这里刷新一下: 刷新评论 。

  • 分类:
    • 偶胡述
    • 偶观影
    • 偶财智
    • 偶专业
  • 存档:
    • 四月 2009
    • 六月 2008
    • 四月 2008
    • 九月 2007
    • 八月 2007
    • 四月 2007
    • 二月 2007
    • 一月 2007
    • 十二月 2006
    • 十一月 2006
    • 十月 2006
    • 九月 2006
    • 八月 2006
    • 七月 2006
    • 六月 2006
    • 五月 2006
    • 四月 2006
    • 三月 2006
    • 二月 2006
  • 功能导航:
    • 网站管理
    • 登出
    • DoNews首页
    • DoNewsBlog
    • DoNewsSNS
    • DoNews社区
    • MyDoNews
  • 其他链接:
    • RSS 评论RSS
    • 标准的XHTML XFN WP
    • 哈啰波波
    • 最新发表
    • 该RSS地址没有数据。
    • 最新评论
    • » 也是第二次来阅读了,估计还有第三次。能写如此强博的人,如果不是 ...[点击查看全文]
    • » 又看了一遍,至少要对得起这一年一博。
    • » 令偶这样的老人?
    • » 长!还没看完,才个脚印支持一下
    • » 多谢各位捧场,十分感谢。不过,偶的博客是年客啊,一年才一篇,不 ...[点击查看全文]
    • » 一年博一次,料真多!
    • » 看完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一大早就能看到如此强文。
    • » 累,但是精彩得狠。
    • » 大餐,先顶了再看享受
    • » 好长一篇,您就不能连载一下?
Design by: 哈啰波波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