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担保的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08:44

个人担保的陷阱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卢克•约翰逊(Luke Johnson) 2009-06-18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上周,我在伦敦的俱乐部里打网球。隔壁球场有一位男士在打球,前不久他的企业由于数十亿英镑的贷款刚刚倒闭。他正开怀大笑,看上去很放松。说不出什么理由,但我猜他可能没有给银行提供任何个人担保。

以他为榜样,每次我向准企业家提供建议时,都会告诉他们,要牢记在心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永远、永远不要向任何银行提供个人担保。不要把你的房子拿去抵押:总会有其它方法可以筹到钱的。但事实似乎表明,有相当多的借款人都忘记了这条至关重要的定律。

一个在房地产业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爱尔兰的银行无法从英国房地产开发商那里获得类似担保;貌似这些房地产客户被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吓得够呛,以至于学会了不再拿自己的全部资产冒险,知道那几张纸的抵押协议签不得。但在爱尔兰,许多超级乐观的新富开发商或是独断独行者则乐于提供个人担保。如今,就像撒旦来索取浮士德的灵魂一样,各银行开始提醒许多曾经的富豪履行他们的法律义务。而对于被套牢的人来说,区区一个担保承诺便能改变一切。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SRC="http://ad.cn.doubleclick.net/adj/N4406.Ftchinese.com/B3689047.4;abr=!ie;sz=300x250;ord=[timestamp]?"></SCRIPT><NOSCRIPT><AHREF="http://ad.cn.doubleclick.net/jump/N4406.Ftchinese.com/B3689047.4;abr=!ie4;abr=!ie5;sz=300x250;ord=[timestamp]?"><IMGSRC="http://ad.cn.doubleclick.net/ad/N4406.Ftchinese.com/B3689047.4;abr=!ie4;abr=!ie5;sz=300x250;ord=[timestamp]?"BORDER=0 WIDTH=300 HEIGHT=250 ALT="Click Here"></A></NOSCRIPT>

银行会因此迫使许多人申请破产吗?以我的经验,只有当它们认为自己被蓄意误导或受到欺诈的时候,才会费心去做这件事。这有点像在战争中处决逃兵,残忍的处置方式可以对其他人形成心理威慑。但除了这个目的,宣布某人破产的实际收益通常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为此提请起诉不仅费钱,还会使当事人对银行产生巨大的敌意。

杠杆效应反过来一算能吓死人,再加上个人担保债务,意味着我们周围现在有许多百万负翁。当市场不断上升时,尽可能地利用负债合情合理。而且如果银行提供逾8成的按揭辅助,你仅需支付不到20%的首付就能买到房屋。

但如果你购买的房屋价格下跌了三分之一或更多,那么你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资产;你还会另外损失总价的15%——即你欠银行的钱。因此,在短短两年内,一些市场参与者的身价从5亿英镑一路下跌直至几乎一文不值。

上述情况是房地产市场所特有的,在这里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每次市场参与者都抵挡不住诱惑想赌一把。很明显,这些市场已经伤痕累累,并且充斥着各种不幸的故事。一位资深重组专家告诉我,在大部分情况下,银行都只是在伤口上贴一块胶布了事。银团常常在解决方案上无法达成共识,因此,彻底整改就这么被延迟了。

但其它领域的运转方式和氛围是不一样的,比如,电子媒体。网络领域的企业家用风投资金来为交易募资,这样永远不会产生对其房屋的追索权。在上周举行的企业家年会“创业家论坛”(FoundersForum)上,房间里坐满了欧洲技术先驱,他们的公司都卖了数千万、甚至数亿。这些人几乎全都不到45岁,并且正全力打造他们的第二家、第三家、甚至第四家互联网企业。每次,他们会冒险投入一笔现金,但显然,他们的大部分收益都小心存放于某家银行内。他们从来不会有债务问题,因为高级银行拒绝涉足没有有形担保物,甚至没有收入来支付利息的企业。

对他们来说,黄金时代或许已经结束,因为许多老牌媒体买家已经发现,他们为自身的网络多样化支付了过多的资金。因此,寄希望于大公司斥巨资购买,从而成功脱手,不再是可选项。但这个行业没有一个人正受到司法执行官的恐吓。此外,网络界正在悄悄抢走传统零售商、出版商以及其它行业的顾客、广告和市场份额。因此,业内人士仍然信心充足、资金充沛,随时准备抓住机遇。

在花费了诸多时间来应对停滞行业的艰难选择后,网络界乐观依旧的消息,令我精神振奋。希望这种乐观能长时间地持续下去。

译者/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