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周年祭:反思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5:39

雷曼兄弟周年祭:反思什么?

 

 

■ 刘涛

 

根据国外权威界定,2007年8月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真正发端,并且2007年12月美国就已正式进入了衰退。但对于普罗大众,这些基于学术尺度的测定未免过于抽象了。在他们看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正如“911”电视画面中冒着滚滚浓烟的世贸双塔一样,才具有实实在在的象征意义。

于是,在雷曼兄弟轰然倒地一周年后,国内外媒体上充斥着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缅怀、批判或者“理性反思”。然而,有趣的是,不同人事后检讨时,由于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也大相径庭。

例如,法国人认为雷曼兄弟这样的百年老店之所以倒掉,是因为“邪恶而贪婪”的高管们出于为一己私利,惘顾由此可能引发的市场风险;更令人气愤的是,而当经济稍有好转,高管们又好了伤疤忘了疼,重新回到“春暖花开、关心分红”的日子。因此,义愤填膺的法国极力主张应继续限制高管薪酬,并很有可能在月底举行的G20匹兹堡峰会上力倡将其写入全球共识。

而美国人在总结雷曼兄弟所带来的教训时,更往往不由自主地偏离了主题,转而乐衷于探讨:如果当时保尔森和伯南克仁慈地拉了雷曼兄弟一把,后来那一大串连锁反应是否本来可以避免?

这么想倒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正如美国参议员银行委员会前主席丹?瑞格所言,“雷曼兄弟垮掉后,在金融系统中造成了信心危机”。当目睹美林、AIG、“两房”等纷纷步其后尘,在媒体的大肆宣扬之下,这种恐慌情绪势必迅速发酵升温,它直接抑制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使金融市场流动性短期内陷于干涸,并导致实体部门资金和销售链条的双双断裂。

但反对的观点同样很有说服力:即便美国政府能救雷曼兄弟一时,只不过是进一步推高了风险,将爆炸的引信略微延长而已。例如,2008年3月美国政府支持摩根大通拯救了贝尔斯登,赢得了暂时的歌舞升平,但几个月后,却换来华尔街以一场更大的风暴,并令大半个地球不得安宁。

显然,这种以“如果”开头的争论注定是没有答案的。正如我们对于自然规律了解不够,对于市场法则和人类行为,我们同样所知甚少。

而站在美欧以外的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人的立场上看,雷曼兄弟倒下引发的这场蝴蝶效应与国内金融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外部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的,即手头不宽裕的美国为了央求中国继续购买美债为其融资,不惜低声下气地扮演了大半年的“小媳妇”;另一个是负的,即由于美欧消费市场的疲弱,中国出口受到了较大冲击。

笔者当时还有一个担心,认为同步处于严重衰退之中的各国,总会有一个按捺不住,率先跳出来打响全球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的第一枪。历史经验表明,虽然在30年代大萧条初期,各国也曾郑重其事地签订协议,但依然没能挡住其后贸易大战的爆发,导致1929年发生的一场普通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破坏性巨大的世界性经济长期衰退。

如今回过头来看,这种担心或许有过虑之嫌。虽然其间也有美国“只买美国货”法案的出台,以及欧洲对华的一些反倾销调查,但就实际影响来看只能算小插曲。这也间接说明,当前这次危机并不如“百年一遇”的名头听起来吓人。

然而,滑稽的是,就在各国即将走出衰退的当口——中国经济率先实现复苏自不必说,就连欧洲的德法、亚洲的日本二季度也已纷纷实现了环比正增长;而美国二季度环比降幅也大大收窄,经济触底回升的基调已大致成型,很可能在今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奥巴马总统却突然批准了针对中国轮胎的特保案,这也迅速招致了中国对美国汽车和鸡肉制品的贸易报复,而一些学者建议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对美国大豆实行反倾销措施。

一旦这种贸易战升级,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时,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并非不可能。或许,现在就对金融危机做缅怀状未免过早了。奥巴马有必要就此悬崖勒马,更别急着将当初“同舟共济”的承诺抛诸脑后。须知,潘多拉盒子打开后,放出来的很可能正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