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移热于小肠辨——转载文章,对照参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4:38:32
心移热于小肠”一语是大家所熟悉的,很少有人对此种说法提出过怀疑或异议,并且可以信手指出导赤散这个公认的代表方剂作为支持此说的佐证。笔者本着学习、研究中医学术的态度,提出个人的管见刍议,求正于智者,同时也想通过学习对鉴别诊断有所裨益。

心移热小肠的主证主脉:心烦口渴,小便赤涩,或茎中灼热疼痛,或尿血,口舌糜烂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未阐述笔者观点之前,先看看“心移热于小肠”的理论根据。不必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便可以归纳如下:心与小肠为表里关系,在经络的联系上很密切: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因此口舌糜烂疼痛之疾多责之于心火亢盛,火热是心的主气,因此火热之象可以用心来解释。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此处所称的心是否为五脏中的心脏;火热之象是否都属于心的主气;心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渠道移热于小肠的;如何解释心和小肠功能变异与此证的内在联系。

中医对心的称谓在不同条件下是有不同内涵的,有时指的是主持血液循环的心脏;有时指的是大脑及其高级神经中枢,有时指的却是胃。对于前两种指称的解释,古代医籍和现代医学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明文记载,不再赘述,指胃为心的例子在《伤寒论》中同样可以找到根据,如五个泻心汤的论治便是,《金贵要略》中同样可以找到根据。虽然这几个方剂是以心命名的,实际上却是针对肠胃而设的,而与主持血液循环的心脏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涉及脑及其高级神经中枢,这就是李时珍说的:“用泻心汤,亦即泻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由此可以证明“心移热于小肠”中的心,实际是指藏象中的胃(脾)。再看心移热于小肠的主要症状中,没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智症状也是有力的说明。既然如此,就不能用心与小肠的表里关系进行解释了,完全可以用胃(脾)来取代长久以来使用的心。

何以会出现“心移热于小肠”之说呢,笔者分析,可能由于心在五行中属火,心的主气也是火,于是把一些火邪亢盛之证皆归咎于心了。实际上这种立论是不妥当的,站不住脚的。暂且不谈火热之邪有虚实两种不同的性质,仅火热之邪侵犯的部位也有表里之别,五脏六腑皆可有之(生理状态下合病理条件下均是如此)。在临床中,并不是凡泻火者则一律清泻心火,心衰阳微是也不是统统采用补心火的方法,而是根据脏腑的实际情形,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剂进行补和泻的,此乃是最普通的常识。由此可以证明,火虽是心的主气,但不是为心所独占而与其他脏腑无关,况且此时所称的火与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中的火,无论在含义上还是概念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此际所谓之火实际上指的是病因中的火热邪气,不是五行学说中的火,把这个基本概念彻底弄明了,对于心是如何移热于小肠的问题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了。

再从脏腑的功能上讲,心所主持的是血液的循环,小肠主的是消化吸收,二者不属于同一系统,期间的联系也不是十分密切,与小肠联系密切的应该是脾和胃,三者均属消化系统,是“后天之本”的主要器官。如果说热邪是通过表里关系或经络联属的途径或渠道移热于小肠的,那么,脾的经脉也是“上膈挟咽,连舍本,散舌下,其支者,复入胃,别上膈,注于心中”的,既然在经络的联属上与心和舌有关,为什么不可以用同样的理由说明可以移热于脾呢。我们知道热邪排出体外的途径不外汗(表邪)、吐(痰和食)、二便(燥屎、痰、食、实热)几种形式,其中随尿液排出体外者并不独限于心经火热邪。凡体内存在热邪时,尿的颜色、数量均会发生变化,其中以膀胱湿热者表现得最为典型。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心移热于小肠之后,应当继续下行到与小肠相连接的大肠,由粪便中排除体外是为捷径,当然也可以通过小肠分泌清浊的作用,将水液渗入膀胱,然后排出体外,那么把它称之为心移热于膀胱岂不是更名副其实些。基于心即胃(脾)的理由,可以用脾胃蕴热下注于膀胱则更有说服力,更接近于客观现实。用同一种病因病机就可以解释清楚全部症状的产生机制,而毫无牵强附会的嫌疑。

关于舌为心苗、心开窍于舌的问题。心经有热邪存在时,固然可以造成舌红或糜烂破碎,脾胃蕴有热邪时又何尝不能出现此种现象呢。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凡是体内蕴藏有火热之邪的时候,其舌必见红色甚者可呈绛色,可以说红色代表了火热之象见诸于外的表现(阴涸时之镜面舌除外)。诚然,口舌糜烂可以用火热炽盛予以解释,倘若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族造成的,再用火热二字或心经有热加以说明,就颇困难了。因此,口舌糜烂破碎之症不是都可以用心经有火热予以概括的。胃中有实热的,不仅可以出现舌红苔黄,且多伴有口臭,甚者秽臭触鼻,脾胃蕴有湿热,熏蒸于上同样可以使口舌糜烂或破碎是屡见不鲜的。如果只有舌糜烂疼痛而缺少神智上的症状和血液运行障碍的表现,用心火亢盛解释它的病理机制则是很困难的。

再谈心烦之作是热邪伤阴后导致的烦渴之谓,她不同于神智症状,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尿血是热邪灼伤了膀胱络脉,迫血妄行,病变部位不在于心火小肠而在于膀胱,因此不能用心移热于小肠之说加以说明,又十二经脉皆通气于舌:五脏六腑的情形都可以从舌质、苔色的变化上反映出来。倘若舌的变化只能反映出心脏一个器官,却不能反映出其他脏腑的真实情况,那么,舌诊的实用价值就被人为地缩小到可怜的程度了,除了心经的疾病之外,其他病证就不需要再观察舌质的变化了,如果谁要提出这样的意见,恐怕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下场,中医界的同志们是不会同意的。

附带提一下导赤散。从导赤散的组成、方义看它的功用是清热利水,并不是心经病症专用的方剂。《医宗金鉴》说:“此则水虚火不旺者宜之,以利水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若心经实热,需加黄连、大黄、亦釜底抽薪之法矣。”没有把它视作泻心经实热火邪的专用方剂。如果在湿热的基础上出现尿血则为血淋,当用小蓟饮了,恐导赤散力微难以胜任其责。

总之,余以为胃(脾)之湿热炎上趋下的说法,可以取代“新移热于小肠”的说法。在没有神智症状和血脉运行障碍的情况下,不宜称之为真正的心火亢盛或火扰心神。火性炎上,火载湿热上蒸则可见到口舌糜烂、疼痛。湿性重着趋下,湿邪裹热邪下趋则见到尿赤短涩,茎中灼痛,灼伤膀胱络脉时则尿血。这样就可以利用同一种病因病机,结合病所部位,解释全部症状的机制了。若用脏腑中的心脏予以说明,无疑是困难的。余意以为心移热于小肠的说法是一种假设的学说,并没有得到科学仪器检查予以证实,它是用逻辑思维推理方法演化出来的,余用胃(脾)湿热炎上趋下的另一种假设,取代“新移热于小肠”的说法,同样用的是逻辑推理方法,没有做动物实验,也没有使用科学仪器,次说能否成立则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并请同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