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好礼!送我WEB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57:03
家人看世界:中秋有好礼!送我WEB2.0!05.09.18
WEB2.0最近风头很劲,WEB1.0时我就一点感觉没有,原因是哪时对互联网没有一点接触,现在不同了,我已经喜欢在网上看我所喜欢的东西了,因此利用中秋节5个小时的时间到Google上试图查出WEB2.0的明确定义,结果很惊讶,居然没有任何一个条目能够完全解释出WEB2.0到底是什么。这倒是符合WEB2.0去中心化的概念--没有一个权威声音,所有东西都是靠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叨咕出来的!呵呵。又在BAIDU上搜索WEB2.0上面显示了“找到相关网页约390,000篇,用时0.001秒”因此也只好一条一条的看了,郁闷!
因此结合keso、王建硕、刻录事等N位大牛的Blog及媒体上的文章,就个人理解WEB2.0而言就是:个人信息门户,类似于中国搜索的网络猪,但又不同于网络猪,在WEB2.0上的任何人都同时是信息的创建者和接受者,没有sina、sohu这样的门户,因为他们的信息流是单向的(编辑->网站->用户),WEB2.0强调的是信息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和分享。(注:[Don:Web 2.0概念阐释]
)(
WEB2.0的特点:
l         web 2.0的特点之一即是内容个性化,主要是通过“用户也是内容生产者”这条规则来实现的。
l         web 2.0另一个特点是主要信息真实化。在web1.0时期,到处是虚拟社区,虚拟会员。这对web1.0的繁荣的确功不可没,因为它使人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像在玩角色扮演。Web2.0的主要信息真实化不是说抛弃了这些,而是在此基础上引进了实名制。每个用户名的背后都有一套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使那些庞大而分散的信息的发布者珍视自己这些信息在被其他人浏览时产生的荣誉感。
l         web 2.0还有一个特点是相关性。每个用户有自己的空间,又从他自身发散出其他可信赖的多维度空间。
WEB2.0与WEB1.0的区别
Keso说:“在Web 1.0 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各处瞎逛,并美其名曰——冲浪(即Web 浏览)。Web 2.0 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读写的互联网,Blog、Wiki等是其中的代表。”
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总结说,Blog本身代表着“新闻媒体3.0 ”。
1.0 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 ,如“晚报、CCTV”),2.0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 ,如新浪、雅虎)或者叫跨媒体,3.0 就是以Blog为代表的(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这方面的还是觉得1、刻录事在他的学习WEB2.0(六)中写的好2、keso在他的Web 1.0与Web 2.0写的好,建议大家进去看看!
WEB2.0的应用
1、  Blog
blog发展到现在,内容已并不仅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都是可选项,而音频Blog就有一个自己的名字——Podcast (国内有翻译为“播客”)。Blog搭起从互联网阅读时代到写录时代的桥梁。
在Blog完成了对Web2.0的启蒙教育之后,一系列在其框架下的理念纷至沓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等等。
2、Wiki是Web 2.0 体系下的又一个概念。Wiki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由网友自发维护的网络大百科全书,这个大百科全书由网友自发编辑并修改内容,每个人既可以是某个词条的读者,又可以是这个词条的编撰者,读者和编辑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首个Wiki网站的创建者Ward Cunningham说:“我创建第一个Wiki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种环境,我们能够交流彼此的经验。”社会化书签则是与Wiki很相似的概念,它可以让网民互相共享自己的收藏夹,交换资源。
独立的Blog并不具备商业网站的推广能力,这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节点如何完成互通与共享?在Web 2.0 体系下,Tag (标签), RSS (聚合服务)和六度分隔理论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
Tag 直译为标签,它可以让你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Blog文字、图片、音频等)创建多个用作解释的关键字。比如一副雪景的图片就可以定义“雪花”、“冬天”、“北极”“风景照片”这几个Tag.雅虎刚刚收购的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就对此提供支持。Tag 类似于传统媒体的“栏目”,它的相对优势则在于创作者不会因媒体栏目的有限性而无法给作品归类。
RSS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互动方式,一般翻译为聚合服务,它仿佛就是为Blog而生的技术,借助RSS ,网民可以自由订阅指定Blog(绝大多数的Blog都支持RSS ),也就是说读者可以自定义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是象Web 1.0 那样由网络编辑选出读者阅读的内容。
Web 2.0 的互动与传统BBS 有何不同?一名叫罗皓菱的Blog作者解释了Blog与BBS 的区别:Blog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于一体的,比起BBS 那种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良莠不齐的情绪化发言,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仔细和周详,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讨论脉络的清晰度、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 的网友发言帖子。
Ward Cunningham 也谈到过Wiki
Blog作者Keso这样说:“Web 1.0 提下的HTML、JavaScript等本身是一种语言,它按照某种约定的协议(比如TCP/ IP )进行对话,但这只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人顶多是让这场对话存在而已,并未直接参与进来。而Web 2.0 让人参与到对话中,互联网一下子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Web 2.0 无疑是一场革命。
不管Web 2.0 是不是革命,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新浪潮已确定无疑的到来。每个人都要在这次互联网“人民运动”中寻找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Web 2.0 重要名词解释
Blog: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 )和留言/ 评论(Comment )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 ),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TrackBack :是一种Blog应用工具,它可以让Blogger 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功能实现了网站之间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看作一种提醒功能。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 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读者可以通过RSS 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最近的更新。
Wiki: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 )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 i k i 系统——WikiWikiWeb (c2.com/cgi/wiki),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在建立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Social Bookmark :社会化书签,它可以让你把喜爱的网站随时加入自己的网络书签中;你可以用多个关键词(Tag )而不是分类来标示和整理你的书签,并与其他人共享。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创立。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的数学解释是: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 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来自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
小资料
SNS 以及六度分隔理论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简称SNS ,社会化网络软件)是Web 2.0 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用架构。SNS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这个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人脉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个例子更好地介绍六度分隔理论。一位叫做“FLYPI ”的网友用歌手孙燕姿做起了实验,如何才能与这个“亚洲小天后”建立联系呢?他认为以下的链条可能行之有效:“我→初中同学Eric→ Eric 在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表哥Michael → Michael的教授,也就是孙燕姿的父亲→孙燕姿。”
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Podcast.用户通过Tag 、RSS 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SNS )。”
Google推出1GB 免费信箱也是一个SNS 应用,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邀请,Gmail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http://www.oakpc.com/mimg/eart/news_7543_1.html
SNS 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的商业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另:相关连接
学习WEB2.0(一)
学习WEB2.0(二)
学习WEB2.0(三)
学习WEB2.0(四)
学习WEB2.0(五)
学习WEB2.0(六)
学习WEB2.0(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