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24:51

于建嵘

4分

开放分类:中国学者各行业经济人物学者教授

收藏分享到顶[10]编辑词条 目录
  • 1 个人简介
  • 2 童年经历
  • 3 学术生涯
  • 4 学术打假
  • 5 个人著述
  • 6 相关评价
  • 展开全部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于建嵘,男,1962年生,湖南衡阳人,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主要著作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等。

于建嵘-个人简介

     于建嵘

于建嵘,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于建嵘-童年经历

    

生于1962年的于建嵘,童年的生活被当时席卷中国的政治运动所左右。共产党游击队员出身的父亲,在运动伊始就变成了国民党游击队的匪兵。父亲被抓了起来,小于建嵘与母亲、姐姐三人成了没有户口的“黑人”。

没有户口,他们在城市根本没有容身之地,1967年全家回到湖南永州家乡,也遭乡亲白眼,冬天时家里的棉被被偷走,永州待不下去,母亲又带着孩子们流浪回了城里。

8岁时,父亲的朋友帮忙将小于建嵘安排到一所小学的旁听名额。于建嵘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染黑的麻布包改装成的衣服,高高兴兴去上学了。岂料,上班第一天就被女班长发现:“他是黑人,怎么可以来我们班上课?”

女班长下令同学将小于建嵘拖出去,他抱着桌子不肯走,拉扯中黑麻布衣被撕烂。他被拖到学校后面,被佯装经过的父亲发现了。那一次,于建嵘生平唯一一次看到父亲留下眼泪,自此,他坚持不进小学[1]

于建嵘-学术生涯

     于建嵘

1979年,于建嵘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上了成功的商业诉讼律师。1990年初,才30出头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200万元(中国城市人口当时一般月薪才百多元)。意气风发的他买了部日本进口车,一台手提电话,到全国去寻访人生的意义,最终遇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开始了学术生涯,去寻找苦难的原因,并且利用学者的身份发表评论以引起社会关注。

尽管早已衣食无忧,到手的富贵荣华更曾潇洒抛去,但是于建嵘心中,童年苦难的根源却是他挥之不去的思索命题。因为那番遭遇,他看到自己与最底层的农民、矿工、访民的命运是相连的。

“我的经历,与他们(访民)遭遇的苦难,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是制度性的。”

他分析说,现在的制度强调的是集体,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在集体主义的理论中,个体永远可以被忽略不计。

“我认为,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其他主义,都要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意义都是平等的,只要那个利益是正当合法的,就没有人有权力为了未来,为了大多数人牺牲我们的利益。如果制度为了所谓的发展剥夺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个制度本身是有缺陷的,是要检讨的。”

于建嵘做的学问总是接触社会人士的不幸,他生活中却十分风趣。朋友称他做“侃爷”,对学生、同事,或是宋庄的农民、餐馆服务员,他见到什么人都爱与对方闲聊,而且常说些俏皮话把人逗乐。底层学问,外人看来是苦苦的追寻,但诚实面对自己命运而后得到的内心安适,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于建嵘-学术打假

     于建嵘

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新语丝”网站,与“信访”教授于建嵘激烈碰撞了一把。于建嵘发表《致新语丝的公开信》,指责新语丝在10月8日刊发的署名“严晋”的文章《学术界罕见的骗局:评于建嵘的成名之路》“恶意攻击了我的人格,严重侵犯了我的合法权利”,并公布了其职称证书和工作证号。在帮忙与帮闲分子掺和后,局势由方舟子PK于建嵘变成了群P事件,内容逐渐由严肃的举证变成了无聊的口水战,最后于建嵘以一则质朴的致歉信结束了这乱局,还有人觉得没过够嘴瘾。

学术打假向来容易调动公众情绪,此次论争也不例外,但如此谓为壮观的场面,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追究于建嵘有国家统一编号的“研究员”证书,参与者所重的与“学术打假”相去甚远,“学术打假”的方式,似乎越来越有演变为闹剧的嫌疑。 [2]

于建嵘-个人著述

    

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于建嵘-相关评价

    

他被比喻为“用脚做学问”的社会学家,他用绘画释放淤积在心中的压力与困惑,这是社会学者于建嵘给自己寻找到的精神出路。理论是冰冷的,但是人心是火热的,他无法在学术研究抽离冷静的要求下,表达对每个具体生命的关怀,倾诉自己的无能为力,绘画成了解答。

收藏 分享到:      顶[10] 编辑词条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hudong.com。

附图

 上传图片更多>>
  • 于建嵘
注释:
[1]^中国质量新闻网 于建嵘:为上访者画出生命的尊严 2010年02月05日
[2]^时代人物周报 于建嵘:清者自清 2005年11月12日
被引用:于建嵘已被如下媒体引用 我来补充
开放分类:我来补充
中国学者
各行业经济人物
学者
教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