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缺什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5:16

中國的教育缺什麽?

发表于 2009-08-22 04:23:25 类别:中國評論

  前天,一年一度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出爐,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壓倒耶魯大學並列第一,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學以及賓州大學則並排第三。由於這次排名結果由最具信譽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評鑑公佈,而美國又是公認擁有最多世界級大學的國家,因此此項公佈勢必影響陸續公佈的各項世界名校排名。

                        美國與世界大學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

                              亞洲社會的「名校觀」

  其實,相對而言,亞洲比美國更重視名校。美國各大名校的亞洲學生比率偏高,除了是因爲亞洲或亞裔家庭較注重教育外,也反映了亞洲家長和學生異乎尋常的「名校觀」。事實上,美國人即使踫到哈佛的學生,其反映最多也止於一句「酷!」而已,不像東大之於日本、首爾大之於韓國、台大至於台灣、北大、清華之於大陸的地位。衆所周知,這些亞洲當地No.1的高材生經常被社會投來無限羡慕乃至崇拜的目光。

 名校的定義,五花八門。有基於學術的標準,也有來自社會的認知,但都不外乎大學體制、學術環境、研究人才、學生素質、畢業生對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貢獻等。向社會所輸送的年輕人才在社會上的活躍程度,往往左右了社會對該大學的評價。東京大學是日本第一名校,也連年在各項評鑑中穩坐亞洲第一名校的地位。這所大學的學生在日本之所以被視爲天之驕子,其顯赫的成績,從出了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十五位首相、十八位國會議長,以及多不勝數的國會議員就可見一斑。

                                  亞洲「第一名校」東京大學

                             「名校觀」的明與暗

  近年來,隨著亞洲各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國際化的進展,不少亞洲大學紛紛以進軍世界級大學為目標,這種現象也助長了亞洲人崇拜名校的風氣。事實上,亞洲社會普遍存在著進入名校就是人生成功重要一步的觀念,不僅對畢業後的就職、升等有直接關係,戴著出身於「第一名校」的光環,還可獲得因此帶來的附加價值,甚至享用一生。

 無可否認,亞洲各大學積極努力擠進世界名牌大學之列有其積極的一面,無論對學術研究水準的提升,還是刺激學生進取都具有正面的意義。與此同時,也無法否認其中存在著許多弊端。在擁有國立大學的日本、韓國、大陸、臺灣地區,因偏重名校而導致國家的研究經費分配不均,以及因注重研究成果刊登於世界級學術刊物(英語爲主)而對受非英語系學術訓練的學者不公平等現象外,爲了考進好的大學,注重考試、輕視培養獨立人格與分析事物能力的填鴨式教育比比皆是。因此,近年來也在各國的教育界出現了「教育究竟爲了什麽」的議論。

 當然,大學的功能不僅僅是教育,還有研究。事實上,許多影響現代生活的重要研究都來自世界級的名校,而諾貝爾獎的得獎人數也大致與該大學的名氣與地位相符。

                          諾貝爾獎非僅源自於經濟實力

 亞洲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國家是日本,多達十五位,而人口最多的中國則幾乎數不出來,因此許多國人將日本的成就歸咎於其強勁的經濟後盾。筆者以爲,這種説法至少並不全面。

 無可否認,在缺乏研究經費的情況下,很難有可觀的研究成果。小小的香港,僅有的七所大學之中有三所名列世界最佳的五十所大學(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QS世界大學排名[THE-QS]2009),在兩岸四地居於榜首,也與其充足的教育與研究經費不無關係。

 然而,經濟實力並非唯一的條件,事實上發展中國家中,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等國就出了不只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物理學)的獲獎年份是一九四九年,當年日本戰敗才四年,百廢待興,不見得現在中國的經濟實力還不如當時的日本。何況,除了自然科學外,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獎項,尤其是文學獎、和平獎等,相對而言,未必需要如自然科學般的經濟實力來支持。

                             自由的學術與社會環境至關重要

 近年來,中國對教育著力甚多,除了對重點大學撥出龐大經費外,也以「長江學者」之名,重金聘請了衆多世界級著名學者。此擧無非是爲了要增強中國的科研能力,努力培養出諾貝爾獎級的人才。

 然而,影響世界的科研成果不僅僅要靠一時的經費撥款,而是必須創造適合作長期研究的良好學術環境,讓科學家能安心、專心地進行研究。而要培養可貢獻世界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人才,更需要有自由活潑的學術環境與鼓勵獨立思考的社會環境來配合。   

 那麽,究竟中國缺乏什麽?

 或許從深入思考爲什麽不少國内年輕的高中尖子屢屢在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物理競賽中奪冠,卻總在自然科學領域出不了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而唯一在新中國長大、受教育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卻不容於祖國大門之内的緣由,其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美國之所以能如此強大,在學術界在科學界傲視同群,正因爲他們理解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林則徐,1839年),而我們呢?
                                                     林泉忠 於哈佛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