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53:1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新教材的实施,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新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思想深处。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新课程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与修正。这与以往教师束缚在凯洛夫思想框架中的“教学环节”上,立足于教材规定的要求,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适应教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要使新课程基本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上,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是前提和保障。以下是我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有效使用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弄清教材的特点、编排结构,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对教材资源有效地开发与利用。
(一)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的,系统反映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的广度与深度、继承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既关注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又关注学生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教师首要任务是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领会编者的意图。
1.把握“三维”目标
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二是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
2.体会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渗透了许多有益的学习方式,像自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猜想、验证、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体会渗透在教材中的学习方式也是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一个重要任务。
3.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教材中渗透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又一个重要任务。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不太适应时,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要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静态知识动态化
教材中有些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只是被动地去理解画面的意思,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3.教学内容弹性化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从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旧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内容。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需求,对教材适当地进行删减、增添。
二、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一)挖掘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数学课程资源
当今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媒体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我们能够获得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数学课程资源。
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各种数据表格;各种商品打折、赠送的促销广告;各种文章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各种商标;一些蕴藏着数学资源的画面等等。
此外,购物发票、手机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二)开发阅读资源
通常,数学阅读资源的开发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整合学科
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各门课程能够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时,就选用了语文书中的一首诗“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作为阅读素材: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有各种判断“东南西北”的方法,并运用于生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方位感,发展空间观念。
2.数学故事----陶冶情操
数学故事主要包括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成长时付出的辛勤劳动,并获得成功的启示,即要想获得成功,就得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努力再努力,直到成功的彼岸。比如,《陈景润成长的故事》、《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等。数学小故事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小知识,数学趣味故事等。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数学知识浩瀚无穷。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趣题,如《九宫图》神奇的传说,使学生学习后既感到数学的有趣,更感到数学的奥妙无穷,令人回味、令人神往,使人心智大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发,数学学科及其应用也得到飞速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个科学的领域。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能使学生更好地看到数学的现在、数学的未来,从而树立为未来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了解学习起点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能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能否备好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了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具体操作时,可以从课前、课始、课中和课后的了解入手。课前了解是指备课之前或新课未开始之前,深入学生中交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重点了解掌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可以说,现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一般都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这一点老师要把握好的。课始了解是指课堂教学展开前,用几分钟时间师生进行简短的交流,如“你已经知道××的哪些知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或是通过练习的方式测试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课中了解是指在新课展开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搜集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来调控课堂教学。课后了解是指新课教学结束后,主要从学生作业、实践活动等中深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反思教学,积累经验,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
四、教学预案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它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对教学方案进行随机应变。因此,对教学预案进行“软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一)“弹性设计”策略
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除了共性目标外,其他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所用时间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要留有余地,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控。最后,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弹性。为了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习题设计时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板块教学”策略
“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移动的,可以调整的,有利于为生成留下空间。而单一化的教学方案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新课导人→新课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教学方案相对比较呆板,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因此,要将这五个教学环节设计成五个活动的板块,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比较熟悉,“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而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需要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再次铺垫。“课堂小结”放在巩固练习之后或之前,也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再做决定。另外,五个大板块下面又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教师既要重视课前教学预案的设计,更要重视课堂实践中的生成。只有真正改变多年来教师习以为常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工作方式,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