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37:35
作者:王玉辉    文章来源:相关网文    点击数: 6078    更新时间:2008-3-7
海口一中  王玉辉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究竟是什么?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就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应当讲,这种界定本身是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的,但是,假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及相关要求来衡量,那么“课堂”的本质及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永远不止这些了。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在定向上应着力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即“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很明显,这种解读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那种把课堂仅仅看做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场所”的一般层面,而深入到了一个更具本性意义的深层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促进人的生命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场所。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定位为人的“发展场(或者说,生命的发展场)”。在这里,人(主要是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理应得到持续不断的超越与升华。
二、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
1.知识至上。知识(最多包含认知能力)在课堂上占据着至高至上的地位,独享着权威。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着知识进行,即只有对知识的掌握、记忆等认知活动,而没有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的余地。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被贬值为由知识锻造的产品,知识成了统治者,而人则成了工具和产品。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活动是不被重视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缺少情感的交流、精神的沟通。诚然,教学中也有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但只是机械式的应对、应答,要么是喋喋不休地讲,要么是咄咄逼人地问,课堂“假民主”的目的是尽快地把知识复述出来并传输给学生,而不是真正人的交往。
2、计划至上。为了准确地传授知识,教师预先认真地备课,制定好详细的传输路线,并且写成教案。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执行预先编写的教案的过程。叶澜教授曾形象地把教学比喻为“演教案剧”的过程。如此,在课堂上,强调严格控制,尽量排斥一切意外的因素,排斥教学中的“断裂”、“转变”、“分叉”、“理解”,确保课堂教学能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如果遇到和教案上不一样的观点和意见,不是不予理睬,就是严加扼杀。教学过程几乎是清一色的六步骤: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感知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呈现出程式化、封闭化倾向,盛行着机械主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