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经济区的模式选择及运行机制研究(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4:11
峡经济区的模式选择及运行机制研究(下)
2、 区域SWOT分析

优势:

不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分析,闽台两岸都存在着割不断的同根同源性,并可以此为中心,辐射出如下几大主要的区域优势:

1)文化强势。对于大陆同胞而言,基于历史、政治等因素,台湾至今仍旧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本土化的文化遗产更是令人无限向往。但追根溯源,我们可知在与台湾一海相隔的福建,其闽文化与台湾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文化优势自然不可视而不见,应建立有效渠道,充分挖掘并整合闽台两岸的文化之宝藏,尤其是那些目前濒临失传边缘、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进行及时的抢救与保护,用同根的地域文化缩小跨越海峡的距离,拉近两岸同胞的感情,共建富有浓郁文化底蕴的经济区。

2)产业的带动及互补性。目前,在福建省的外资企业中,台资企业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异军突起的东南汽车集团、华映光电集团及冠捷公司等这一批九十年代来闽投资的闽台合资合作企业,为福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在制造业等重工业。现如今这些企业都成为了各个产业的排头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福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此外,大陆在吸引这些台商投资的同时也为本土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高新技术,对大陆的几大产业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福建而言,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受益匪浅。

相对于大陆而言,由于台湾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领先地位,综合分析两岸各大产业的优、劣势,必然能够找到一个切入点,设计出整个区域内的产业优势互补的带动战略,使得区域经济整体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3)良好的投资环境。正是由于福建所处的战略要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都为其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招商、投资的软环境,尤其是对于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各项投资。需要指出的是,福建的厦门作为大陆最早开放的特区之一,又是比邻台湾的天然良港,在地理位置、发展基础上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建议可以成为经济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基地之一。有了政策上的扶持,必将能够为海峡经济区各项事业的初步构建、飞速发展披荆斩棘。

?主要劣势分析

1) 从政治角度而言,两岸的社会制度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这将成为“海峡经济区”这一提法可否得到政府认可的关键问题所在。

2) 不论是已经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还是本文所提的“海峡经济区”的概念,都未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换句话说,也可这么理解,海峡经济区还未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划版图,与已呈规模的中国三大经济区相比较,其在政策、方针上略处被动状态。

3) 相对于台湾以及国内的某些地区,福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同样起步的浙江的温州、杭州以及广东的一些城市的发展态势明显赶超福建。而且福建产业的发展格局较为模糊,缺乏强势的本土产业的支撑,致使福建在某些方面趋向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4)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虽然两岸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挖掘、整合与保护,致使其似乎处于割裂的状态。此外,文化传播的缺乏导致文化传承上的脱节,如许多青年一代对于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甚至毫无所知,这将成为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一大悲哀,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挑战:

1) 明确海峡经济区的功能及定位

2) 闽台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播与经营

3) 海峡经济区模式的正确选择

4) 区域特色产业的培育

机会

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之行,为两岸关系书写了崭新的一页,而这历史性的转变为海峡经济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一定程度上铺平了道路、拓宽了渠道。

一、 海峡经济区的区域经营理念及其文化整合

(一)闽台文化的同根性

大陆源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早期的并对后来社会和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源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5]因此,“祭祖”、“家天下”和“以德配天”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务实际、侧重社会伦理与人际和谐则是源文化的基韵。台湾文化主要源自明清以来大量闽南移民的传人,并吮吸了台岛充足养份后,形成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人文体系。其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将其农业活动范围及其文化推进到台湾岛,披荆斩棘从事垦殖和开发社会的结果。台湾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台湾地区由原始落后的垦殖社会向“内地化”转型的过程,也是汉文化在台湾社会转型中发生作用并扎根的过程,因此,台湾文化与大陆的源文化具有同根性。

从台湾的社会变迁角度而言,台湾最初的移入者大多为闽南及客家人,故其风俗习惯的形成自然是向其原籍看齐,成为其母体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分支。其次,在闽及客家社会的共同成分中具有中华社会的共有特征,如家族制度、聚族而居、注重实际以及整体和睦等,也形成台湾同胞与大陆社会共有的文化基础。例如,台湾长时期农业垦殖与大陆源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台湾移民与大陆居民的血缘性,使得大陆文化在台湾的承续十分自然。

从闽台两岸的地理构造与历史而言,闽、台之间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代地质学早就证明,福建、台湾都属于亚洲大陆板块,而更新世的早、中期,台湾海峡多为陆地,福建、台湾曾经不止一次地连成一体。考古学上曾经提到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左镇人” 和“长滨人” 都是从福建进入台湾的,一直到更新世的晚期,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台湾才被海隔开,成为岛屿。

虽然在地理上台湾和福建分离,可是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表明,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岔坑文化、凤鼻头文化遗址的中下层与同时期的福建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中下层遗物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二) 文化整合

不论从地理因素的变迁而言,还是历史文化的追根溯源,都无法割断闽、台两岸之间那种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同根性。因此,闽台两岸的文化整合应成为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支撑点。从闽台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必须多角度深入挖掘其中所共有的、同质的文化,如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现将两岸文化中若干集大成者推荐如下:

1)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那么在文化整合上首推妈祖自然也不足为奇。妈祖文化在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加强海内外文化交往,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福建作为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具有非常多的纪念场所,如闽南重镇泉州。同样,在台湾,妈祖信仰也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市、县、乡、村都有妈祖寺庙,全岛大小有4000多座(较有规模者有800多座),供奉妈祖的家庭达300多万户。每逢妈祖的诞辰或节庆等重大活动,远隔海峡的台湾同胞都会以非常庄重的形式踏上故土进行朝拜,这也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因此,妈祖信仰是维系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缘亲情关系的无比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而且,在民间和官方的相互促进下,妈祖信仰的传播已经不断地扩展和深入到我国南北沿海各地以及内陆江河口岸。同时,随着中国海员和移民的足迹,妈祖信仰被带到日本、东南亚等地,近代还传播到欧、美、澳、非等世界各地。

2) 民间民俗文化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血缘相近,语言相通,源远流长。海峡两岸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闽台民间文化交流的优越条件。

虽然民间民俗文化处在强势文化的边缘,但其植根最深,影响最广,很像是一个建筑物埋在地下的基础部分,其功能是潜在的、持久的、稳固的。像空气弥漫于人的周围一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民间民俗文化的氛围当中。而当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存在着大量失传的境地,诸多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如窗花、年画、木雕、泥人等等,也都面临着相似的、令人惋惜的命运。

在福建与台湾之间存在着许多同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它们具有极大程度上的同根性,如民俗中的祭祖活动,民间文化中的木偶表演、剪纸工艺等等。

3) 文化产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居民文化消费已经占据总消费额的3O%以上,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实力,成为其不断扩张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文化产业。

台湾的文化产业要比祖国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行一大步,其在传媒业、文化制作业、影音产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意等优势,如台湾的卡通动漫在台湾的文化产业中就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而大陆地区尤其是福建在文化产业上比其落后非常多。

(三)关于区域经营理念的思考

作为意识形态的区域经营理念是将诸如整个区域经营模式等硬性指标中的东西升华为理念性的东西,从而对经济区的各项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思考在区域经营模式、功能定位等各项明确性目标的基础上,建议以海峡特色文化作为区域经营理念的落脚点与出发点,用文化因素来包容整个区域的变化与发展,作为区域内其他战略与决策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两岸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可首推两岸的妈祖文化载体,鉴于其的范围辐射度,将其作为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其次,文化产业的整合,可奠定区域内的文化根基,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起到一石二鸟之功效;再次,小处着手,挖掘与抢救那些民间民俗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区内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共同繁荣。

二、 海峡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与机制创新

(一)功能定位

区域经济主体功能定位,也就是确定一个地区在宏观经济系统尤其是与相邻地区比较中,最适合担当的角色。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反映一个地区在宏观经济中可能发挥的特殊功能作用和在外部环境中获取能量得以发展的主要交换价值基础,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战略发展的主体方向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色,在区域比较中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的主要优势条件。

因此,对于经济区进行正确的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功能结构,对其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那么,关于海峡经济区功能定位的初步设想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突破行政区的束缚

严格区分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功能差异,比较优势分析,突破行政区的重重束缚,将海峡经济区定位于经济区范畴,根据市场化运作规则,对区域内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 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黏合剂

将台湾纳入海峡经济区的区域范畴内的重要动因之一就在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那么,经济区的繁荣发展必须最大程度上为两岸统一服务;相反,两岸的和平统一必将成为海峡经济区发展历程中的强心剂。

3. 闽台文化旅游功能区

现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消费也日渐活跃且丰富多彩。诸如,各地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文化产业遥相辉映。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许多新景点不断地映入人们的眼帘。而海峡经济区中当然不乏旅游业的璀璨之星,而祖国的宝岛——台湾与福建东南沿海的旅游资源的联合打造可堪称为中国东部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由于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台湾与福建的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依据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整理得知,台湾入境旅游人数从1976年的1008126人次,突破100万大关,持续13年,到1989年的2004126人次,突破200万人次,一直到2002年的2726411人次,虽然一直处于稳定增长,但近2O年的来台游客总数成长缓慢,究其原因,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与未积极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不无关系。

近来,福建的旅游资源也不断地被挖掘、开放,如闻名世界的武夷山、新近加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的泰宁大金湖等等,而台湾也有让多少人向往的“日月潭”、“阿里山”。因此,应在两岸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作大文章,加强旅游业的互补与带动,使得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化,形成东南沿海的特色旅游带。

台湾与福建同根同源,有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对于大陆的同胞而言,随着两岸关系的趋缓以及各方面条件的日趋成熟,向大陆开放台湾旅游真可谓指日可待。那么,对于海峡经济区而言,台湾旅游与文化的融入更是至关重要,相信其将成为两岸各大产业的基础及推动力量。

4. 连接三大经济区的核心平台

从国内而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区的逐步发展与演变对海峡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必然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而海峡经济区的建立不可能将自身孤立于三大经济区之外,强大的互补优势的创建以及特质性的体现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能够构筑中国的经济战略位势,推动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

(二)若干制度创新

1. 在区域内设立专门的日常行政机构,其可分为对内与对外两大职能,对内主要涉及祖国大陆内部各大日常交流事务;而对外主要负责祖国大陆与台湾,尤其是闽台两岸的各项日常事务,以确保在两岸尚未统一的现实条件下海峡经济区的稳步、协调发展。此外,建议专门的日常行政机构应具备较强的自我运作权力,而不能赋予过多的中央或政府的权限,从而有利于其市场化运作。

2. 为推动经济区市场化运作,可在区域内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层组织社团,如设立海峡经济区的基金委员会,海峡经济区的论坛联合会等组织,对海峡经济区的总体发展起到必要的补充、协调作用。

3. 建立与国内、国际各类区域组织有效的合作机制,如可引入联盟机制(城市联盟、知识联盟、教育联盟等等);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加大本身区域内的联合协作的力度。总之,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定位,建立有利的带动机制,稳步发展。

4. 在经济区区域内以及区域外的纵、横向比较中,必须重点解决区域间的对话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协商决策机制、基础设施合作共享机制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定期交流机制。

三、 若干政策、建议

(一)推动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奠定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各个国家(地区)为了适应外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增加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目前,祖国大陆已是台湾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出口地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建立海峡经济区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经济开放,促进贸易自由化。即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内部逐步取消关税和实行特别贸易安排,消除各种障碍,使贸易更加自由化,最终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区域内自由流动。此外,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既延续了两岸现有的经贸优惠,又有利于体现“一国两区”的特殊关系,同时也符合WTO的基本规则。

(二)构筑特色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化带动战略

据有关资料了解,台湾经济已经从[中增长]阶段逐渐步入[低增长]阶段,甚至可能从[长盛期]转入[长衰期],其产业结构面临进一步的调整。不仅过去支撑经济成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向大陆转移,而且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开始涌向大陆,以继续保持在生产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而大陆这几年经济建设步伐加大。改革开放、扩大内需、开发西部和开放服务业,需要大量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大陆有丰富的资源和相当技术的劳动力,这也为来大陆投资办厂者提供一切有利条件。

为此,两岸需要产业的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既给台湾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又满足大陆资本、制造、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在产业互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产业整合,寻求特色产业,利用产业集群化带动战略,形成两岸互补、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

(三)加强区域内与区域外合作组织间的对话与交流

建议创建以某种具体形式定期举办(如每年一次)的交流平台,如年会,就彼此间经济、社会、科技、人才、产业、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磋商,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制定出区域组织下一步发展规划。

建议搭建此种平台可以利用一定的商业运作模式,如设立专门的股份制的运作机构,将其进行独立的包装、适当的运作,使其在促进区域内或区域间交流联系的同时,也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之一。

(四)建设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品牌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这个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需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

综观海峡经济区而言,其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区域内台湾的融入,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内的文化内涵。那么,文化产业园的建立可谓是呼之欲出。在这个崭新的平台上,让文化产业与其他物质性产业水乳交融,用文化战略引领其他战略的创新,着力打造富有闽台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完善区域性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于民间组织受地区利益的思维框框影响少,除政府外,民间组织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层协调组织中一个重要的层面。而且,以民间力量推动经济协作不仅成本低,而且见效快,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民间组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宁.区域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2)

[2] 严红梅.关于珠三角区域竞争力的思考[J].透视珠三角

[3] 赵旭. 长江三角洲区域竞争优势的架构分析[J].长三角论

[4] 李立华.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4,(12)

[5] 刘彦生. 大陆源文化特征与台湾汉文化继承.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