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当年我写“小平您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6:27

当年我写“小平您好”

鹿鸣

.NoUser { } .Title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TEXT-ALIGN: left } .SubTitle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FONT-FAMILY: } .IntroTitle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FONT-FAMILY: } .SmallTitle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FONT-FAMILY: } .Author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FONT-FAMILY: } .Source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FONT-FAMILY: } .Abstract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FONT-FAMILY: }  


                       “小平您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为什么要写“小平您好”?“小平您好”是用毛笔写的吗?酝酿者、打出者、书写者当时为何受到责难?是谁拯救了当事人?

  契机

   1984年9月,刚开学,学校通知说要搞国庆35周年阅兵式,之后是群众游行,北大全体学生参加。从月初到月底,估计我们排练了20来次,地点是在未名湖畔第一体育馆前的大操场。大系的学生有一两千人,分成几排,小系的学生如东语系、俄语系、生物系、国政系,一个系也就几十人,便合在一起排练。每次排练的时间是在下午4点到6点,规定的动作、规定的节奏、规定的口号,每人右手拿一束纸做的鲜花伴随着“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的音乐反反复复地走来走去。中间休息时,这些从全国各地考来的“状元郎”,坐在水泥台阶上议论开了:这次我们呼些什么样的口号、打什么样的标语呢(当时有规定不能呼口号,打标语)?肯定要与邓小平相关!但邓小平当时的称呼太复杂了。若称主席,只包含了军委主席,不能代表邓小平的党内地位。当时中央党校的高干学员称邓小平为“邓大人”,我们认为这种称呼封建色彩太浓了。但喊“万岁”更不合适,最站得住脚的是“邓小平同志您好”。议论来,议论去,吃饭时间一到,大家均作鸟兽散,谁也没放在心上。

  选择

  大概到了9月28日晚上,同寝室的人都上晚自习去了,我这个贪玩的人用同学的收音机在听音乐,这时生物系的两个学生来找我,说想让我帮忙写个标语夹带去游行,写了几次都不成功。大了写不下,小了看不见。而且纸展开时容易弄破,准备的几张纸也用完了。我以前见过他们的面,但叫不出他们的名,后来也再没见过他们。我看他们要写的标语是“邓小平同志您好”,我说,还不如写“向邓小平同志致敬”气派呢。他们说,将两张纸接起来,写7个字都很小,写8个字更看不见。天安们城楼离大马路100多米,要让邓小平同志看得见才有意义。我便建议他们去找一支排笔和一块白床单来,7个字写成长形的等级体,效果是最好的。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去转了一圈,排笔没找到,只找来一块白床单。我当时手头只有两只小毛笔,无法写黑体,便建议随手写,为了醒目,最好写4个字,将“邓”、“同志”3个字去掉,改写成“小平您好”。他们说这样无姓无称呼,太不礼貌,要惹祸的。我说不一定。小时候,我没有出过村子,村子的人都姓胡,我也以为天下人都姓胡,我们的称呼是从来不带姓的,后来到了外地,最亲密的朋友之间称呼也是不带姓的。他们说,你们的村规在北京是行不通的。我又找出一本书,证明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称呼都是“恩来同志”、“少奇同志”等,姓是可以省的,“同志”二字更能省。况且“同志”是党内称呼,我们都不是党员,我们是群众,直呼“小平您好”走过天安们广场,代表群众向邓小平同志打个招呼、问个好,既精练,又礼貌,写出来又一目了然。他们二人被我说服了,我便在报纸上用小毛笔勾了4个空心字,在床单上一比划,大小正合适。但往床单上勾时,却遇到了问题。毛笔太小,在床单上勾一两寸长,笔就枯了,这样一则太慢,勾完字再填墨到10点也完不成,一下晚自习,其他同学回来就泄密了;二则笔划不连贯,写的字也太难看。但我是有绝招的。小时候既无纸,又无笔,更无贴,但手痒爱写字,什么都可以当纸,什么都可以当笔,写春联时,没有大毛笔,经常用抹布写。这时墨汁已不多,我加了一些水,拿起抹布很随意地写下了“小平您好”4个字,趁着其他同学尚未回来,他们二人(好像一个叫毛庆宾,一个叫常生)卷起床单就离开了。

  人物

  毛庆宾、常生都是生物系的,他们为什么要来找我写字呢?这就有讲究了。当时北大书家云集,朱光潜、宗白华、王力、季羡林等20余名著名教授都是书坛大手笔,法律系的李志敏教授、东语系的陈玉龙教授等10余人亲率北大学子逐鹿中国书坛,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大学生中冒出了不少书法高手,本人不才,忝列其中,与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张辛4位师兄,被同学们戏称为“北大五小虎”。4位师兄当时就修成了正果,今日更是饮誉华人书坛。我当时混迹于北大学生书法社和学生会生活部,做了不少组织工作,经常在三角地写通知,几乎每个星期宣传栏里都有我的字出现,再加上几位教师的褒奖,许多学生误认为我是高手,便将我纳入“五虎”里面凑数,北大的40多个群团组织搞活动,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叫声“哥们帮个忙”,我都乐意为他们写海报、出通知。再者,生物系的游行队伍本来就跟我们编排在一起,他们写不好时请“名家”出马就毫不奇怪了。

  心愿

  当时纸不够,笔不够,墨也不够,怎么没想到写其他的字,而始终围绕小平同志做文章呢?如果说只写4个字,“祖国万岁”,“富国强兵”等等都可写,但当时压根就没想过。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我断断续续地上到了初中毕业,一边放牛,一边摆弄乐器,自学作曲。物质贫困,精神痛苦,是邓小平同志让我有机会考上了大学,又是邓小平同志让我们全家摆脱了贫困,住上了楼房。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谢之情。中国的许多人都有同感,但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合适的方式来表达,甚至不敢表达。改革开放刚刚四五年,“四人帮”的流毒尚没完全肃清,“两个凡是”的错误影响依然存在,当时的社会,是“姓资”还是“姓社”谁也说不清。人们一方面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一方面又对社会状况表示不满,各种文学思潮、哲学思潮更是涌入校园,引起了思想上的极度混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小平您好”的口号显得既含蓄又深刻,它在一片迷茫中把住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人们支持改革开放,期盼国富民强的心态,因而也就产生了始料不及的社会影响。

  历史

   “小平您好”的标语当时打出来的时候也是很具有戏剧性的。记得毛庆宾、常生二位同学在我的前排,游行前学校用车把我们送到东长安街的一个地方排队,他们走在长安街的南面,我走在北面,相距二十来米,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带了标语。因为开始队伍排得很整齐,校领导还拿着高音喇叭反复叮嘱注意事项。可能是排练不认真吧,越走,队伍越乱,到达到安门城楼前面时,队伍已不成行了。这时只见我的前面突然冒出了白条幅,他们二人早就瞄准了方向,举着条幅朝天安门城楼跑去,其他人置身于纸花和人流的海洋里,辨不清方向,也就跟着朝天安门城楼方向猛挤。维持秩序的警察立即采取行动,将我们挡在了金水桥头,随后又疏导到了马路上。整个过程只持续了几分钟,自动摄像机拍摄的镜头只有十几秒,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抢拍了两张珍贵的照片,其他人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横幅已经被扯下来了。在一片混乱中,许多女生被挤得大哭起来,我的一只皮鞋也被挤掉了,我光着脚,一直坚持走过了西单路口,才乘校车回到了北大。近来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小平您好”的镜头那么短?标语为什么不多打一会儿?我们回到学校大家是如何欢迎我们的?我只好摇头苦笑。

  影响

  当我回到学校,辅导员气势汹汹地来找我,也早在我意料之中了。但当听说学校准备开除我的学籍时,我还是大吃了一惊。我们违反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破坏了校规校纪,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受处分是应该的,但开除未免太重了!

  随后的两天,我一直在痛苦中煎熬。学校里满城风雨,有的说这几个学生胆大妄为,非开除不可;有的说看见电视画面中的邓小平笑了一下(我们当时没电视看),应该没事。

  游行回来当天下午,我一个人在未名湖边闷坐,一想到学业未成,即将被开除学籍,忍不住喟然长叹。这叫我如何向家中年迈的双亲交代呢?正当我痛苦不堪时,金克木教授缓缓地走了过来,跟我长谈了一个多小时,我顿时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坚强了许多,也相信事情没有辅导员讲的那么严重。作为北京大学艺术团民乐队的负责人,晚上,我又随艺术团到天安门广场演出、联欢,直到深夜12点。这时北大艺术团的指导老师是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分来的徐小平,早在他分来之前,他对北大的情况就十分了解,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当别人还在判断上面如何处理我们几个学生时,是他引导了正常的舆论导向。联欢会一结束,徐小平就与另外两名记者联合写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的心声》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尽管只发了一千字,还是在报纸的第三版,但毕竟证明我们表达了社会的心声,不至于给我们扣上一顶政治错误的帽子。而《光明日报》直接用《小平您好》的标题将这篇小文章登在头版,《人民日报》也不甘示弱,在10月3日又将“小平您好”的照片登在了头版中间。这样,才算是彻底为我们正了名,既没有人来表扬,也没有人来批评了。北大也很少有人知道具体情况。

  大概是1985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邓小平的照片,年底,邓小平当选为世界十大政治家时,有一个硬件就是邓小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拥护,游行队伍自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就是证明。但当时有很多西方反华记者混迹于北大留学生中,他们请我吃饭,送我在当时非常奢侈的一次性打火机和三五牌香烟等高档商品,让我“实话实说”,告诉他们“小平您好”的标语是在官方的导演下打出来的,遭到了我的严辞拒绝。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相信标语是北大学生自发打出来的,外国人更是不信。看他们自信的神色,我感到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