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套未知的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4:15
解套未知的自己


人是活在一个又一个的套子之中,所以我们经常觉得不快乐,这包括有形的套子——我们身处的环境,但更多的却是无形的套子——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维。



“人生而自由,但无时无刻不是活在枷锁之中。—— 卢梭



人的心智模式是一把看不见的枷锁,为什么我们老是做同一件事情而不能获得突破?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失败归罪于外因?这都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心智模式所束缚。


何为“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在行动、表达暗中遵循的,但我们自己却不以为意的东西。


有一个在冬天人掉进了瀑布,水流湍急,并形成很大的漩涡,这个人会游泳,他在水里挣扎了很久,最终因为寒冷和体力耗尽而死亡,在他死后不到一分钟,他的尸体就被冲到了岸边。有人戏谑的说道,在他生前最后一秒想要达到的,在他死后一分钟就实现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这个人会游泳,他的一种思维模式就是“我掉下水,我就必须使劲游泳以到达岸边”,但是他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他的力量不足以与急速的漩涡相抗衡,他必须顺着水流到达水底,而且自然就会被水流给冲出来,但是他被自己固定的以往的思维所蒙蔽,只遵循他掉到水里就要游的这样一个想法,因而酿成了他的一个悲剧。


再举一个例子,早在十八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机械的产生使人类离飞天的梦想更近了一步,但是当时的人们认为飞机的翅膀是一个关键,打个比方来说,就是认为飞机的翅膀就相当于船的浆的这样一个作用,但事实上飞机的翅膀之相当于船的帆,起着顺应气流的作用。后来的莱特兄弟改变了这样的当时人们的一个普遍的想法,才制造出了人类的第一架真正的飞机。


爱因斯坦说:“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总希望有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所以你当然不可能达到你所希望的那样一个目的。


有一个警察长查一起纵火犯,可查来查去,却总是查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警察局长自己就是那个纵火犯。有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本身的思维模式所造成的,而我们还想着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爱因斯坦接着说道:“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导致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得到解决”。


一个农村的老大妈到北京城里儿子家居住,儿子是公司的老总,在北京的三环内买了一套价值不菲的四合院,平时都只是用作待客用,老大妈见了很生气:“我在农村就住平房,我到你们城里来了还让我住平房啊?”我们可以见到老大妈的一种幸福感在构建于她想住高楼大厦的这样一种想法之上,而她哪里又知道,这北京的四合院并不比高楼要便宜。


所以我们在做这个事情对不对以外,还要了解我们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正确的,而且在想这个问题的后面还有一个限制性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佛洛依德的一个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我们做一个比喻,一匹马载着一辆车,车上有车夫,还有客人,愚蠢的马总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可以把车拉着到处跑,可它不明白,是有车夫在驱使他。甚至车夫也不能决定目的地,后面的客人才是目的的真正决定者。


这种潜在的愿望和需求暗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瘾”,它驱使你去做一种选择,我们的意识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样做是错误的,是违背理性法则的,但我们还是要去做。就如吸烟一样,我们明明知道吸烟对健康有损,但我们又难以摆脱烟瘾的束缚。我们总是把一些不如意归罪于外,行业不景气呀、社会就这样呀、经济又怎么了呀等等,我们不否认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更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我们已经被最糟糕的东西给套牢了。


有一种心态叫受害者心态,认为自己总是是受伤的人,而周围的人全是一些草包恶棍,对自己存有偏见,整天抱怨社会不公平,人心是多么的黑暗。其实这内心已经竖立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魔障,给自己造了一座监狱。归罪于外的确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从别人那里得到片刻的同情,但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智模式是我们不能获得解脱的根本原因。寻求安慰、渴望公正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意识,但是过分依赖某种事物就会形成独特的癖好,使你明知有错而为之,欲罢不能,从而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相同的命运,不幸的经历。


西方谚语有云:如果人第一次犯错误是不小心,第二次还情有可原,那第三第四次甚至以后你都会见到他在犯错。


哲人也跑来搅合:世界上只有从未偷情的女人,没有只偷过一次情的女人。(这句话相当深刻)


千言万语,归根到底。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老是踏入相同的命运之中,如果我们老是对自己生活不满但又无从改变的话,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停下脚来,从自身的个性层面和内心欲望去洞察一下本质的原因,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你反复进入令你不愉快的境况。
(东吴相对论节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