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他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长篇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39:52
『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孟子他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长篇连载)
 分页链接:[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回复此帖] 
 作者:好熊熊逸 提交日期:2006-6-22 2:06:00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41112.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50120.shtml
 《尚书》,又名《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录了距今二千三百年至三千年间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他历史大事。问世以来,向为学者所诵习,先秦士大夫著书立说无不加以援引。《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
  《孟子》七篇称引《尚书》计19次,称引方式大抵分为三种:
  一是援引《尚书》文句时,用“书曰”以表征。
  1、《孟子·梁惠王》下 《书》曰:‘天将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何敢有越厥志。’
  (案:《周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2、《孟子·梁惠王》下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案:《商书·太甲》: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
  3、《孟子·滕文公》上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廖。’
  4、《孟子·滕文公》下 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犠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5、《孟子·滕文公》下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案:《商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
  6、《孟子·滕文公》下 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7、《孟子·滕文公》下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案:《周书·君牙》: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8、《孟子·万章》上 《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案:《虞书·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9、《孟子·告子》下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案:《周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
 作者:春风秋水 回复日期:2006-10-11 23:51:59   
  
  二是称述《尚书》篇名以表征。
  1、《孟子·梁惠王》上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案:《商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2、《孟子·公孙丑》上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案:《商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3、《孟子·滕文公》下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
  (案:《周书·泰誓》: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4、《孟子·离娄》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5、《孟子·万章》上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案:《虞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6、《孟子·万章》上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案:《周书·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7、《孟子·万章》下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8、《孟子·万章》下 《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
  (案:《周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9、《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三是不加表征而直接引用《尚书》文句。
   1、《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作者:春风秋水 回复日期:2006-10-12 00:13:41   
  (又案:《周书·武成》: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
http://www.confuchina.com/03%20lunlizhengzhi/tufa.htm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四川大学哲学系
  中国哲学研究室
 
 
今天是  星期
   “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与林桂榛先生商榷兼及经典文本诠释问题 王心竹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 北京 10224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五期
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mzdwdymdhsfbywsq.htm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
杨泽波内容提要 《哲学研究》去年第2期发表的刘清平先生的论文,以《孟子》中“窃负而逃”和“封之有庳”两事为案例,证明这些传统中公认的美德,其实是一种腐败行为,这些行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现象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笔者对此深感惊讶,遗憾不已,认为该文没有坚持历史的观点,未能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诠释儒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孟子》的一种误读。 
孔子“父子互隐”与孟子论舜三个案例的再辨析
———邓晓芒《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简评
丁为祥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ttg/0479_xuehaizhuanti/003528.htm内容提要    邓晓芒对儒家亲情道德的批评主要在于他尚未充分理解儒家的“仁”及其从我做起、从亲爱起的道理,所以总是从“路人”的立场和法律的视角对亲情道德进行外在的仲裁;而在具体分析中,他又往往略过道德主题本身,将亲情道德的案例扭曲为法律和利益的案例,这样,他就既可以“私”来理解儒家的“爱”,又可以“私亲”来定位儒家的“爱亲”,从而将圣贤的行为扭曲为罪犯的行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理解与“一父而载(再)取名”的直躬之“直”以及墨子对儒家“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的反向批评有类似之处,但又完全服从于其对传统进行攻讦的需要。所以,这样的研究既无助于历史文本的澄清,也无益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http://www.0976.net/Html/0672412503929228/0672419455466910.html 
   《孟子》当然是不该这样糟蹋的——也谈《孟子》中与舜的腐败案例相关的几个文本问题 
 
我近年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孔孟儒学存在的深度悖论,并将《孟子》中记述的舜“窃负而逃”和“封之有痺”两个案例判为腐败,“引起学界强烈反弹”。这种“强烈反弹”的例证之一就是:杨泽波先生近来又在“《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一文中,批评我对《孟子》文本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1]这里我想做一些简单的回应,以证明“存在很大问题”的,倒是身为孟子研究专家的杨先生自己对《孟子》文本的理解。 
 也谈《孟子》中与舜的腐败案例相关的几个文本问题
Again on Some Textu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rruptive Cases of Shun in the Mencius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刘清平 , LIU Qing-ping 从学理的角度研究一部经典文本,应从字义、逻辑、文本关联、哲理内涵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综合考察其精神倾向和思想内容.对《孟子》文本中仁者爱人、推恩、恻隐之心、以天下养、父子不责善等几个与舜的腐败案例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应作如是观.  
在中国议论文发展史上,《孟子》处于对话体的发展阶段。比起《论语》的语录体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成熟的专题论文。不过,《孟子》中也有某些篇章已形成了专题论文的刍形,如《鱼我也欲者章》和《舜发于畎亩之中章》。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使用能概括全文中心的标题(标题是编者加的),但已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充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就是说,具备了论说文的三要素。在论证的几个层次中,第一层用例证法,事例真实而又典型,无须仔细分析。第二层指出磨难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为什么磨难对人会有帮助。第三层则更进一步,由个人的磨难上升到忧患意识,指出它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第四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点明主旨。第三,行文简洁,惜墨如金。文章第一层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证,所举例子都高度概括,毫不拖泥带水;分析的语言也极为简练,不可再减一字。第二、三层不举例子而用事理进行论证,是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可简则简,节省笔墨,使行文简洁。全文只用了不到200字就把一个大道理论述得清清楚楚,令人信服。互补的人类秩序:契约与道德
--中西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论
周剑铭http://blog.csdn.net/taoshilong/articles/628829.aspx  在封建社会,礼治并不能达到儒家文化的德治理想,无法择君,只有通过教化达到理性化的"自择",历史意识与现实环境的双重性却是人类特有的境域,纵便古代圣贤也不能免掉入这种"自择"的困境:舜父瞽瞍杀人,作为为人君,他不能阻止他伏法,作为人子又不能让他伏法,孟子让他弃天下而逃(孟子·尽心上),这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 "封象有庳"(孟子·万章上)之类故事的复杂含意相同,古今的辩白总显得勉强和无力,其实这正是人性的最高文化境域,这种情况古今中外概不能免,比如在西方社会中,小团体荣誉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是常见的,宁可违法而不作告密者就是一种在正义与荣誉之间的艰难决择,西方文化中,通常是荣誉高于正义,因为人性总处在秩序之链的最末端,以这样特殊的案例来分析评价文化价值也不会有统一答案的,这正是人性分化的自长点,这样的案例的意义正在于使人看到了特殊境域中人性的,它是启发的而不是结论的,是永远的希望,这也是文化所揭示的意识与无意识、自觉与不自觉的人的社会境域。
在清华听讲座——桑德尔讲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认同
 
2007-05-25 23:00:19
 
大中小
标签: 听学术讲座随笔 
 
 
    中国人听英文讲座也就是练练听力,听学术讲座尤其如此。如果自己的英文不好,那纯粹就是附庸风雅罢了。好在我还能听懂几句英文,知道别人幽默一下我就适机笑一笑。不象有些听讲座的看见外国人就笑,或者别人笑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桑德尔是美国著名学者,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这次应清华万俊人教授之邀来做讲座,当然要去听一听。能见到重量级人物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据说能在清华图书馆那个简陋的报告厅做讲座的都不简单。看来,清华在这个方面比不上北大了。北大有很多硬件条件比清华好的报告厅,很难通过报告厅的不同来区分级别的高低。5月20日下午2点半,桑德尔准时出现在报告厅。看样子清华的人文氛围还没有恢复过来,听讲座的人不多。万俊人教授做了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还要用英文念那些早就准备好了的发言稿,本来听众都是中国人。看样子或者是就让桑德尔一个人听的,或者是向听众声明我也能用英文演讲。这个现象在中国大学里面很常见。    桑德尔简单说了几句关于全球化的问题,就转向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这个话题上来了。可能对他来说还是探讨深奥的哲学问题比较在行。在爱国主义这个问题上,他征询我们的意见,问爱国主义到底是不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偏向本国人的一种偏见。在明确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时,中国人向来是比较谨慎的,喜欢在每个答案前面加一些限制条件。当什么情况下,是什么答案。当桑德尔问这个问题时也有听众提出了一个限制条件。假设是在奥运会篮球比赛中,中国和斯洛伐克比赛,中国裁判如何避免自己的爱国主义。这个问题就很难说清楚爱国主义是美德还是偏见。    在道德优先还是忠诚优先问题上,桑德尔拿出了亚当·斯密、卢梭还有孟德斯鸠的观点。围绕这些问题让我们自己讨论。这是西方学者做讲座的优点,自己并不先做一个结论,而是通过讨论、辩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爱国主义还面临另一个矛盾。人有很多忠诚的对象,国家是其中一个。当这些忠诚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如何权衡对国家、家庭和人类自身的道德责任?桑德尔同样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并且拿出中国人熟悉的《孟子》里一个故事,说舜为天子,皋陶为士,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该怎么办。舜偷偷地背着父亲跑到海边,快乐的生活忘记了作天子的事情。实现了对家的忠诚和对天下忠诚的两全。      最后桑德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全球化消除国家认同,什么样的政治认同会代替它呢?国家认同能否发展成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还是更狭隘的认同?    贝淡宁(丹尼尔·贝尔,加拿大人,牛津大学博士,也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现任清华哲学系专职教授)最后做了点评,并针对桑德尔举的例子——如果断掉一根手指可以利于国家是否愿意这么做——给出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万俊人补充一句说两根手指也可以。算是一个幽默轻松的结尾。附桑德尔简历  桑德尔(Michael Sandel),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最著名的理论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讲席教授”之一。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毕业后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上世纪80年代初以其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蜚声西方学界。主要学术代表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1982年)、《自由主义及其批评者》(1984年)、《民主及其不足》(1996年)、《公共哲学》(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时代的伦理学》(2007年)等,其中大部分已被翻译成德、法、中、日等十多种文字。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