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1:55
双城记 尊重不同的选择 2007-07-11 梁子民 毕文昌     

    梁:以前看过丁林介绍阿米绪人的文章,留下很深印象。最近,有机会到阿米绪人聚居的美国兰开斯特郡天堂镇参观,又有许多新的感触。

    毕:我听说阿米绪人是发源于瑞士和德国南部的一个宗教派别,后来为了躲避迫害,移居北美。300年来,他们以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拒绝现代化而引人注目。

    梁:是的。他们至今不用任何电器,包括电灯、电视、电冰箱,也不开汽车拖拉机,坚持用马拉车、马耕地,用风车、水车。他们的孩子在自己办的学校读书,用自编的课本。学校都是一间教室,一至八年级在一起上课,类似于中国偏僻农村的复式教学班。他们穿着很简朴,几百年来服装式样不变,不论男女,只有黑白蓝紫几种基本颜色。原来,我以为他们聚居的地方一定很偏僻,去了才知道,天堂镇交通非常发达,周围都是高速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美国东部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靠宗教信仰。

    毕:我的印象,他们为了坚持独特的生活方式,也遇到过不少麻烦。

    梁:上世纪60年代,他们的教育传统和美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发生过激烈冲突。1972年年底,最高法院大法官作出了有利于阿米绪人的判决。当时,首席大法官沃伦在判词中说,现代中等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和价值同阿米绪宗教生活的根本方式有尖锐的冲突,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权利。他又说:“我们不可忘记,在中世纪,西方世界文明的很多重要价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远离世俗影响的宗教团体保存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假设今天的多数就是正确的,而阿米绪和类似他们的人就是错误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干涉别人的权利或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它不同于他人,而遭受谴责。”

    毕:这段话很有名,也经常被引用。我想,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去年,有几个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普通小学读书,自己请教师办了一个孟母堂,被教育行政部门否定,引起了各方争议——谁是谁非,也应当以这个道理衡量。

    梁:尊重少数人选择独特生活方式的权利,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以阿米绪人为例,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只是一道风景,而且体现了一种价值。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工业文明的某些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出来。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风力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用化肥农药生产的绿色食品,更有益于健康;电视和网络虽然无处不在,但不看电视不上网的人,身心会宁静。反观阿米绪人坚守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许正包含着某种现代化生活中稀缺的价值。

    毕: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某种行将失传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些能够完整保存传统生活方式的地方,更多的是因为交通的不便,而不是信仰的支撑。一些原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一旦通了公路、电视、电话,生活方式很快就被外界同化了。过去,我们误以为传统意味着落后,现在发现,那些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其实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基因。这些智慧和基因,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是很可惜的。反之,我们争相追求的时尚生活,其实包含着很大的盲目性。人们在不断升级的消费浪潮中,往往意识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其实非常脆弱,人类对生态的认识十分有限。人类有两个毛病很难摆脱,一个是自私,一个是自负。因为不懂得自律,不会善待环境,我们对环境已经欠了太多的账,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比如最近太湖遭污染,就是一个例子。如何走出人与自然的恶性循环,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工程。办法之一,就是从那些少数人保存下来的古老生活方式中,汲取先人的智慧。

    梁:古老生活方式的失传,也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人们自主的选择,有的是权力的干预。传统的生活方式并不都是好的,如果失去了生命力,新一代人都要与它告别,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况且,边远地区的公民,也有分享现代化生活的权利。这是一个复杂的伦理问题,应当作细致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最应当防止的是掌握行政权力的部门或官员,简单地理解现代化,用一刀切的方式搞建设,对任何另类的选择都不宽容。这样,很可能好心办蠢事。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校长来源的制度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8-11-19)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校长来源的制度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8-11-19)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中国青年报 2007-4-11) 梁子民 毕文昌: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7-7-18) 梁子民 毕文昌:学校的温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梁子民 毕文昌:在新的学历歧视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12-12) 梁子民 毕文昌:奥运场馆的喜和忧(中国青年报 2007-8-1) 梁子民 毕文昌:杂志书的发展空间(中国青年报 2008-2-27) 梁子民 毕文昌:关于蒋介石日记的使用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8-7-2) 梁子民 毕文昌:反思是回忆的灵魂(中国青年报 2008-9-17) 梁子民 毕文昌:国家图书馆的明智之举(中国青年报 2008-10-8) 梁子民 毕文昌: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科学家集团”(中国青年报 2007-8-15) 梁子民 毕文昌:图书奢靡之风的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8-22)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7-9-12) 梁子民 毕文昌:市场与学术文化的繁荣(中国青年报 2007-9-26) 梁子民 毕文昌: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中国青年报 2007-10-10) 梁子民 毕文昌:“延安研究”的新收获(中国青年报 2007-10-17) 梁子民 毕文昌:史料应用的道德(中国青年报 2007-11-28) 梁子民 毕文昌:星星的启示(中国青年报 2007-12-5)